鄭鵬翔,余鴻志,袁帥英
(軍事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35)
關于構建軍隊審計人才庫的若干思考
鄭鵬翔,余鴻志,袁帥英
(軍事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35)
軍事人力資源,是軍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載體,也是決定現代戰爭勝負的關鍵。通過建立軍隊審計人才庫,可以提高軍隊審計人力資源利用率,以解決審計人力供給和崗位任職之間的矛盾,進而推動軍隊審計人才建設創新。文章從軍隊審計人才庫的基本內涵出發,提出人才庫必備的名片性、檔案性、管理性和咨詢性四大基礎功能,并對構建軍隊審計人才庫的必要性、具體做法和實現的意義提出思考,為完善軍事人力資源政策制度提供構想和建議。
審計;人才庫;軍隊
1、基本內涵
人才庫,是指某一行業或團體用于收集、篩選、培訓人才和匹配崗位的人力資源應用系統。根據人才庫的定義,軍隊審計人才庫,可理解為軍隊用于儲備優秀審計人才或潛在群體來為軍事經濟建設服務而建立的人力資源數據庫,其對象包括在職軍隊審計人員,軍隊審計專業畢業學員、擁有地方審計工作經歷或取得審計專業資格認證的現役軍人。
2、功能
審計人才庫作為連接業務需求和人力輸出的中介體,不只是一個審計人員的檔案集合,還是一個用于供需信息傳遞交流的智能系統。因此,它必須具備以下功能:
(1)名片性功能。名片性功能是人才庫最基礎的功能,它能夠真實直接地反映審計人員的個人情況。類似于一張名片,使信息使用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人員的姓名、職務、軍銜等級、學歷情況和工作單位等基本情況。同時,人才庫的其他一切應用功能的實現都應以名片式功能的數據為基礎,并保持一致。
(2)檔案性功能。檔案性功能是指人才庫根據不同審計人員的技術特點,工作經歷和學術貢獻建立專門的檔案并統一管理。它分為技術檔案,如專業研究方向、技術特長和專業資格證書等內容;工作檔案,如參與的審計項目、相關工作任職經歷和職業教育情況等;成果檔案,獲得的科研成果、發表學術論文數量和立功受獎情況等。
(3)管理性功能。管理性功能主要是對人才庫中的審計人員的數量進行動態管理,這也是人才庫最關鍵的功能。它通過考核和引薦等方式定期進行人才篩選,對于符合審計人才培養需要的人員,及時吸收入庫,對于不能勝任軍隊審計工作的人員,則調出人才庫。只有具備“吐故納新”的機制,人才庫才能保持長久的活力。
(4)咨詢性功能。咨詢性功能作為人才庫最核心的功能,發揮著信息反饋,業務指導和推薦人才的作用。通過同步人才庫中人員的基本信息和檔案信息,它能夠根據不同的業務特點和庫內成員的需求(如希望參與何種規模何種專業方向的審計),智能篩選并推薦最適合的審計人員,為用人單位選拔審計人才提供參考。
1、適應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需要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健全與國家政策制度創新和軍隊職能任務相適應的軍事人力資源政策制度,樹立現代管理理念,不斷提高軍隊專業化、精細化和科學化管理水平。中央軍委關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中明確,進一步完善軍事人力資源制度和后勤政策制度,調整軍隊人員分類,以適應軍隊職能任務需求和國家政策制度創新。這些部署和要求,從制度理論層面說明了構建軍隊審計人才庫是大勢所趨,是改革強軍之要,也是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提高軍隊職業化水平的重要實踐。
2、軍隊審計專業性特性的要求
軍隊審計是專業能力要求較強的工作,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有著較高的專業要求。然而在許多審計領導崗位選拔任命時,因為缺乏相關數據資料的支持,人員安排的崗位與能力不匹配,導致大量剛上崗人員需要進入相關專業院校培訓學習。同時,由于相關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導致當這些人員分配到合適崗位時,所擁有的專業能力出現了部分落伍或完全落伍的現象,仍需要再次進行培訓學習,由此,還導致了軍隊需要大量外聘審計人才或外包審計業務。構建軍隊審計人才庫,可以為審計崗位安排提供數據資料,快速的把符合使用條件的審計人才放在相關崗位上,有效地節約財力資源,提高人才資源利用效率。
3、優化審計人力資源配置的需要
在當前形勢下,由于軍隊對財務檢查力度的加大和對審計重視程度的提高,審計業務量持續增加,再加上審計干部隊伍流動性大、編制規模不穩定以及后續調整使用機制不健全的因素,軍隊審計人才數量顯得更加不足,人少事雜、人少事多的矛盾愈發凸顯。構建軍隊審計人才庫,可以根據人才檔案資料,把不同能力的審計人才分配到與之相適應的崗位上,有效避免出現審計人員能力不足或大材小用的現象,從而在軍隊整體層面上提高審計效率,適應當前形勢需要,緩解人才不足矛盾。
1、確定對象標準,廣泛吸收入庫
首先要明確入庫對象的范圍和途徑。范圍上,對于審計專業畢業的軍地院校畢業學員應全部吸收入庫;對于正在軍隊審計部門從事審計工作的人員,應根據其工作績效和單位推薦情況擇優吸收;對于一些從事與審計相關的稀缺專業技術工作或持有工程造價、注冊會計師等專業資格認證的潛在審計人才,應結合其本人意愿積極吸收。途徑上,可通過單位推薦、個人申請、考核選拔等方式吸收人才。單位推薦要求黨組織根據個人的政治素質、專業特長和工作成績等標準擇優上報推薦;個人申請則是根據自身的能力和人才庫的需求,進行網上報名自薦。考核選拔是指組織面向全軍所有人員的審計人才選拔考核,考核內容包括審計業務知識,軍隊財務規章以及軍事基礎素質等內容,遴選優秀人才并吸收入庫。此外,還可以根據軍內其他單位組織的專業技能比武活動發現優秀人才并劃入庫中。選拔渠道雖多種多樣,但它們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緊密相關,必要時可綜合考慮多種渠道對審計人才擇優錄取。
2、嚴格分類管理,合理匹配崗位
根據審計人才庫成員不同的身份類別和專業方向,進行分類管理。首先,應確定建庫框架,對軍隊審計領導崗位人員,審計專業技術軍官,軍隊審計教學人員,基層審計助理員和軍隊審計后備人才實行分層分類管理;其次,按照人才庫檔案性功能的要求對庫內成員的技術特長、專業需求(如希望參與何種規模何種專業方向的審計)的不同,工作業績的優良和學術成果的高低進行分類分層管理。此外,審計人才庫中的年齡結構應得到控制,要求中青年審計人員比例不少于所屬分類層的45%。在日常管理中,人才庫應及時匯總軍隊審計的用人需求和院校組織培訓的專業方向,根據人才庫中成員的檔案信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智能篩選出與用人需求和培訓目標匹配度最高的合適人選,從而優化審計人力資源配置,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3、定期組織考核,實行動態管理
人才庫應采取“優進劣汰”的管理原則,對庫內成員定期進行量化考核,實現動態管理。具體做法是:一是民主評議,每年向庫內成員的同事及所在黨組織了解其政治素質,作風紀律和思想道德情況,評分比例應占30% 左右;二是專業考核,根據庫內成員所屬分類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業務素質等方面的考核,評分比例應不少于40%;三是業績考核,對庫內人員在一定周期內參與的審計項目、參加的審計培訓、獲得的學術成果和立功受獎情況進行錄入,評分比例應占30%左右。針對不同層級的審計人才,制定與其能力資歷相匹配的績效標準和淘汰指標。運用雙向激勵機制,對于工作特別突出,并參與完成重大審計任務的成員,可在培訓和晉升上給予優先,也可設立專項基金和福利津貼給予優待;對于民主評價低,業績不佳沒有達標或者發展潛力不大的成員,應劃入后備人才資源庫或進行淘汰出庫處理。
1、擴大軍隊審計人才儲備,人才供給更加多樣
人才庫的建成,可以使軍隊審計人才打破人員類別,職務、軍銜等級和行政所屬單位的限制,整合全軍各單位優秀審計干部和潛在審計人才,擴寬審計人才的專業范圍,吸引一大批財務、工程、裝備、信息化等專業的急需人才。同時,采用單位推薦、個人自薦、選拔考核等方式吸收人才,使人力供給渠道更為多樣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選拔人才工作的科學性和被選人才的質量。
2、打通審計人力供需渠道,人力配置更加高效
構建人才庫,將審計崗位需求和人員供給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了供求信息的高效互通。通過人才庫特有的信息交流平臺和反饋機制,打破了部隊因行政編制造成的隔閡和人員信息的相對封閉,使每一份審計后備力量都有機會選拔入庫并培養成才。同時減少了人才流失,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崗位任職專業不對口的問題,避免審計崗位選拔用人的隨意性和非專業性,樹立了科學的用人導向,使審計人力資源配置更具效率,達到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3、激勵審計人員奮發進取,人才素質更加優秀
軍隊院校審計專業學員畢業后通常在基層部隊擔任排長,由于崗位規模的限制,大部分學員直至轉業都無法接觸到審計崗位。即便是在軍隊審計機構內,許多審計干部也常因職務軍銜晉升年限和領導崗位有限而缺乏上升空間,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其工作積極性。審計人才庫的多渠道引進制度和激勵機制,打破了傳統的“官本位”思想,是對審計人才的能力肯定和價值認可,也為仍在基層任職的審計畢業學員提供了能力展示的平臺,從而激發審計人員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勝任能力的動力,提高審計機構的專業水平和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
4、推動審計人才建設創新,人才結構更加優化
構建審計人才庫,是積極推進軍事人力資源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審計人才建設創新的重大內容。審計人才庫解決了當前審計機構人員專業結構不合理,技術層次不明確,年齡結構比例失調的狀況,創新采用分類管理,動態進出等模式優化人才結構,同時合理控制了人才儲量的增長,提升了人才的學歷層次,有利于解決好習主席提出的關于人才隊伍建設“兩個能力不夠”、人才培養“兩個不足”的問題,將人才建設的創新理論運用實踐,從而把審計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為真真正正的戰斗力。
[1] 史煒.人才庫的建立與開發[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 1992(04):14-17.
[2] 莫德富.建設警察人才庫 實施人才強警戰略——《公務員法》給我們的啟示[J].公安研究,2005(7).
[3] 李青昊.加強人才庫建設的研究與實施[J].上海鐵道科技, 2015(1):92-93.
(責任編輯:劉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