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怡珊 吳欣婷 吳洽如 梁玉婷 黃秋萍 李堯磊
居委會直選中居民的政治冷漠現象的影響因素
——以汕頭市潮陽區某社區為例
◎黃怡珊 吳欣婷 吳洽如 梁玉婷 黃秋萍 李堯磊
居委會直選作為居民自治的重要組成方式,對于實現群眾在社區自治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亟需居民積極參與。但是,我國目前居委會直選中存在的政治冷漠現象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基層民主的實現難免會成為“一紙空談”,本論文以汕頭潮陽某社區為調研對象,根據調查收集到的數據,采用線性回歸分析方法,分別找出其中的最主要的幾個主客觀因素,并且提出了改善居民政治冷漠的建議思考。
本文利用問卷調查收集到的相關數據和信息,對居委會直選中政治冷漠現象進行以下簡單分析和交叉分析:
政治冷漠度的簡單分析
在調查問卷的設計上,主要從關注度、討論度、參與度、熱情度四個維度界定居委會直選過程中居民的政治冷漠程度。綜合問卷的頻數分析,居民很少關注居委會選舉,很少甚至沒有討論過居委會選舉,過半數的居民認為周圍的人對居委會選舉的熱情都一如既往的低,可以看出,居民在居委會直選中無論是關注度、討論度、參與度和熱情度都較低,政治冷漠現象十分嚴重,值得引起重視與思考。
政治冷漠度的交叉分析
結合該社區調查數據,用個人的不同基本情況變量(性別、年齡、政治面貌、居住年限)與參與選舉變量進行交叉分析,進一步分析每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相互影響關系,通過方差齊性檢驗,從性別上看,認為男性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冷漠程度比女性高;從年齡上看,認為年齡層較低的選民參與度低;從政治面貌上看,群眾和預備黨員的政治冷漠度較低,而團員和黨員的政治冷漠程度較高;從居住年限上看,居住年限越短的選民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冷漠度越高。
結合文獻資料,根據調查收集的數據,分別從個人主觀和外在客觀兩個層面進行線性回歸分析,找出其中造成政治冷漠的主要影響因素。
個人主觀層面
在問卷調查中,設置的造成政治冷漠的個人主觀層面的指標有7個,利用SPSS軟件,采用向后篩選策略,分別將7個指標數據進入因變量(該社區的政治冷漠)形成線性回歸方程,得出個人主觀層面上影響政治冷漠的因素有以下兩個:
傳統政治觀念的壓抑。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的中央集權制、森嚴的等級制度、封閉的小農經濟剝奪了廣大群眾參與政治的權利,加上儒家“臣屬”文化的推崇,對權威的崇拜心理早已在居民的心中扎根,而且在近代化的過程中許多有民主意識的民眾由于參與政治,反而受到壓迫,使得民眾在心理上對政治參與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傳統政治觀念的壓抑很好地解釋了居委會直選中政治冷漠現象的心理根源。
居民自身能力有限。居民參與居委會直選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包括居民自身的政治文化水平、對居委會直選制度的掌握、合理行使選舉權、利益協調與表達的能力等。相關文獻研究指出:居民的政治文化水平與居民所具備的參與選舉意識、參與能力成正比,政治文化素質高的居民,其參與選舉的熱情較高,也懂得運用自身能力去參與選舉;反之,政治文化素質較低的居民則傾向于“搭便車”的行為,隨波逐流,盲目跟票,參與選舉的熱情也較低。這很好地說明了調查中一部分居民由于自身知識文化水平較低而無法積極地參與居委會直選。心理上逃避、排斥選舉,導致投票時無法對候選人做出理性的判斷,使得投票結果往往與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馳,逐漸對選舉產生冷漠感。總之,從居民自身的主觀性考慮,其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委會直選中政治冷漠現象。
外在客觀層面
在問卷調查中,設置的造成政治冷漠的客觀層面的指標有7個,利用SPSS軟件,采用向后篩選策略,分別將這7個指標數據進入因變量(該社區的政治冷漠)形成線性回歸方程。得出外在客觀層面的兩個指標:
居民自治色彩少,政治效能感低。在這里引用政治效能感的理論來分析,一般來說,政治效能感弱的人,政治參與程度低,反之,政治效能感強,則人們的政治參與程度高。同理,如果居民在參與選舉中感到自己的權利得到重視,自己的投票對結果產生了影響,并且結果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那么居民就會重復或加強投票這種行為;反之,如果居民在居委會直選中認為自己的投票行為起不到自己理想的作用,那么,他就會減少或停止投票這一行為,隨著政治效能感的弱化,就會導致政治冷漠現象的強化。 因此,居民在居委會直選中感受到自治色彩少,政治效能低,是造成政治冷漠的客觀因素之一。
利益相關度低。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居民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參加選舉與否,關鍵在于其能否滿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者說與其自身的利益關系大不大。據調查顯示,66%的被調查居民認為居委會直選與他們的利益無關,對他們的意義不大。因此,在居委會直選中,對于居民來說,無論選誰都一樣,自己無法從選舉中獲取相應的報酬,即使會有誤工補貼,但遠遠不足以彌補居民的機會成本,居民就會逐漸減少參與選舉的次數,或者委托他人參與投票,導致該社區直選中政治冷漠的形成。
選舉的公正透明度低
選舉的公正透明度影響居民參與選舉的熱情,進而會影響政治冷漠現象的出現。如果居民對選舉過程陌生又一無所知,那么居民在沒有自己的想法的情況下,只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跟風投票。其次,選舉過程的不公正、不透明,居民就會對不符合其期望的選舉結果產生質疑,認為存在“暗箱操作”的行為,而現行的制度又無法有效地在居民和居委會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造成誤會的加深,居民也就逐漸對選舉采取淡漠的態度。
根據對潮陽某社區的案例分析與調查研究,可以看出居民在居委會直選中普遍存在政治冷漠現象,其原因有居民自身的主觀因素,也有與政府、利益相關的客觀因素。因此,本文根據上述分析結論和問卷的最后一個開放性問題“對居委會選舉有什么想法和建議”的解答,結合國外社區的選舉經驗,對癥下藥,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
培育政治參與能力,增強政治參與意識。只有居民在心理上對傳統的政治觀,有了真正的轉變,才能使政治參與的熱情得到提高。為此,對于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政治觀,雖無法一下子徹底根除,但可以通過政府的民主化宣揚、社會媒體的傳播,而居民自身潛移默化地接受“現代政治參與觀”的熏陶,使其對政治參與逐步改觀。因此,政府應大力普及高等教育,再教育培訓,讓更多的人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同時在課程中教育政治參與的必要性與迫切性,讓居民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態度。
構建關系網絡,密切利益聯系。隨著居民之間關系網的構建,居民會更多地參與到選舉中,因為某個候選人當選與否,牽涉到的關系網越大,越多的居民會關注選舉,積極行使投票權。據此,改善居民的政治冷漠現象,就要加強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促進居民之間的溝通,構建社區人際關系網絡,變陌生人社區為熟人社區,讓居民真正關心社區發展。此外,還可以增加社區的共有物品,將某些服務賦予居民組織等,都可以通過密切社區利益依賴與分配來增強居民參與選舉的積極性。
選舉過程“陽光化”,提高公正透明度。要想居委會直選過程的公正透明度的增加,必須讓其曬在陽光下,接受居民的監督,讓居民對整個選舉流程產生信任感。首先,做好各種選舉宣傳工作,如候選人信息的發放、選舉流程的安排、相關注意事項等,能讓居民隨時參與到選舉的各階段中,了解整個選舉過程,讓居民發揮其監督權。其次,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如網絡、新聞媒體、手機軟件、公布欄等方式,使得居民可以隨時隨地了解選舉的最新動態,并建立交流平臺,讓居民之間、居民與居委會之間互通消息,反映情況。
(作者單位:廣東金融學院 公共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