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趙天洋
?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發展及問題
◎王健趙天洋
大學生心理心理健康素質是大學生心理教育重要的工程。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需要與其他的教育相結合。素質發展中的問題的解決對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特征入手,找出心理健康素質發展的問題所在,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
教育改革的深入,社會的進步,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也符合國家教育提出的政策方針,加大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是保證大學生能夠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特征主要取決于所處的年齡階段。我國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生理發展趨于完成,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處于一個發展完善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隨著社會發展對于年齡的影響,有著其顯著的特征。
認知和思維能力的提高。人在生長過程中,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會隨著增長,大學生處于生理發育的頂峰時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也都處于頂峰時期。對于周邊事務的觀察能力也會變得準確和敏捷。認知能力從表象認知逐漸發展為本質認知,思維能力也能夠熟練運用掌握的知識進行準確的判斷。
自我意識進一步成熟。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身以及對自己和客觀世界的關系的認識。身心的發展隨著人的生理的發展而發展。大學生的心理自我意識隨著生理的發展會進一步的成熟。自我意識的發展有三個階段,一個生理自我,一個是社會自我,一個是心理自我。隨著生理的發展,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也趨于成熟,自我認識更加主動,自我評價也更加客觀。
情緒情感豐富多彩。大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相對于中學時期,學業壓力小,課余時間多,內容豐富。這就增加了大學生更多的人際交往的時間,生活人際交往的轉變,環境的變化,也會讓人的情緒發生改變。大學生心理的起伏就會比較大,在成長的過程中,心理相對還是比較脆弱,這就需要導師在日常生活進行引導。
環境的改變。環境的改變會導致問題的發生。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相對中學時期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首先從依賴的生活到獨立的生活,從枯燥的學業到多彩的大學生活,這些環境的改變,都需要學生進行快速的適應。在適應的過程中就會有快有慢,有些會出現一些心理方面的障礙。在生活中的從依賴到獨立,這就需要學生要適應大學生群體的生活習慣,有團隊精神。在學習中,中學時期的枯燥的應試教育轉變成大學時期的多彩校園生活,學生就在心理上進行放松,會有學習不積極,不自覺的現象發生,很多學生會產生失落和不知所措的情緒,進而會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
教育的缺失。學校是學生生活基本的環境。在學校的教育工作中,學生多,情況復雜,學校的專職人員少,在量上不能平衡學生的心理需求,在引導上缺乏針對性,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這些都可能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對于處于生理心理快速發展的大學生來說,學校心理的引導是十分重要的,學校心理教育對于調整學生的情緒,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要從根本上解決,找出問題的所在。
就業的壓力。學生學習的最終目標都是要走向社會。隨著高校的擴招,就業環境的壓力會進一步增大。就業的壓力就會導致學生情緒的發展,這些壓力主要體現在高年級學生身上。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雖然在學生時期并未真正來臨,但社會上無形的就業壓力也會給他們正在成長的身心帶來壓力。會有挫敗感,會焦躁或者陷入苦悶中。這些都是就業方面帶來的心理的問題。
自我意識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識對人的心理健康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它制約著人格的形成發展,在人格的優化中發揮著強大的動力功能。加強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觀察能力,能夠從日常中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全面而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培養健全的自我意識的基礎。能夠懂得尊重他人、保護自己,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完善自我,提高對挫折的打擊承受能力,正確的認識挫折。教師要善于引導其自我意識的發展,循循善誘,究其根本。讓學生能夠真正的認識自己,樹立信心,在困難挫折面前不低頭,采取理智的態度,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良好校園氛圍的營造。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是多方面的,既有環境的因素也有教育的結果。發展則取決于環境對人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校園的教育環境是育人的環境是一個無聲的課堂,對人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大學生能否適應大學這個新環境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的成長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風俗,不同生活習慣的個體生活在一起,他們要適應這樣的生活環境。這就需要學校在校園環境的營造上需要狠下功夫,充分運用網絡、廣播、報刊等傳媒手段來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的熏陶,舉辦主題活動、專題課等,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問題的解決需要三個方面的因素,自我因素是第一位的,環境是影響發展的因素。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教育是必不可缺少的。高校要系統的開設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程,通過對學生的心理知識的傳授,提高學生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在學校授課中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授課,可以集中輔導,也可以針對性的輔導授課,可以有系統的課程,也要有專題課程。在學校宣傳心理方面的知識,開展調查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及時掌握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心理咨詢輔導的建立。學校要針對學生建立心理咨詢輔導機構。機構的建立是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障礙,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工作。心理咨詢機構是學校和學生溝通的一座橋梁,對于處于發展期的大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心理咨詢輔導機構需要有專業的人員,有些學校在人員不足的情況下,要積極的調動全校的輔導老師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發揮帶動作用。老師的參與可以直接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對于針對性開展教學有著積極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開展教學工作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針對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積極有效的對策,對于切實提高和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運用心理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技術,通過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校園文化活動、心理輔導與咨詢,幫助大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
(作者單位:武警北京指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