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工商部門注冊的各類企業超過2000萬戶,其中滬、深交易所上市企業2800多家,香港及其他海外市場上市約1000家,新三板掛牌7400多家。因此,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現有主流資本市場體系服務的企業數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2009年以來,各省分別批設了當地的區域性股權市場,定位于私募性質,主要服務于當地的各類中小微企業。經過最近三、四年的快速發展,在培育資本市場基礎生態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逐漸成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5年底,全國37家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及展示企業已超過4萬家。面對滬、深交易所以及新三板以外規模龐大的企業群體,區域性股權市場提供的綜合性、專業性、草根性的金融服務,在改善小微企業的公司治理水平、提升企業競爭力和融資能力等方面切實發揮了作用,其“草根投行”的角色定位給小微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提供了更早期的入口。盡管近兩年新三板的快速發展分流了一批優質企業,但從更長遠的周期來看,新三板如此高速的增長不可能一直持續。大量的小微企業更需要貼身化、個性化的專業服務,主流資本市場的標準化服務體系和較高的規范要求不一定符合大部分小微企業的客觀實際,而區域性股權市場則致力于填補這一服務斷層。因此,區域性股權市場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監管機構、市場主體越來越多的支持與認同。但同時,支持該市場健康、規范、快速發展的配套法律法規、扶持政策、業務模式等尚不成熟。
目前,關于區域性股權市場的規定分散在多個文件中,零散而不系統。2011年和2012年,國務院從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角度給市場劃定了若干“紅線”。上述文件在防范風險、打擊違法違規交易場所方面發揮了必要作用,但同時將并未出現明顯風險的區域性股權市場一并進行了力度較大的規范,削弱了市場對企業和投資者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對市場的形象也有所影響。此后,國務院層面從“新國九條”到一系列有關“支持小微”、“雙創戰略”以及“國企混改”的文件中,多次提到“支持區域性股權市場規范發展”,讓區域性股權市場逐漸從清理整頓的陰霾中走了出來,但總體上市場的法律地位還未明確。
2015年6月,證監會公布了《區域性股權市場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正面明確了區域性股權市場作為私募證券市場的基本定位,按照負面清單的管理思路劃出了監管底線。若該文件正式發布,將對區域性股權市場首次官方“正名”。而正在修訂的《證券法》也有望進一步明確市場的法律地位和發展框架。
快速發展的新三板市場盡管和區域性股權市場在服務對象上有一定重疊,但在市場定位、交易機制、業務安排等方面還是有明顯區別的。目前,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的傳統業務大致包括股權登記托管、股權轉讓、私募股權融資、股權質押貸款、私募債、企業展示等。受制于地方產業結構、金融環境和優質企業資源數量,純粹的私募股權融資仍較難推進;而部分省份非上市公司股權登記托管機構的不明確也制約了股權質押融資業務的開展;于是私募債成為多數市場選擇的融資業務突破口,但其非標屬性難以對接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數量普遍不多、強擔保背景下債券利率較難下降等因素也是該業務進一步發展面臨的困難。傳統業務之外,積極開展諸如改制輔導、財務規范、咨詢培訓、創業孵化等綜合性金融服務成為市場新的努力方向。近兩年來,區域性股權市場以子公司的形式試水股權投資管理公司開展投資類業務,也成為了一種積極性較高的普遍做法。但該類業務對專業投資人才、市場化激勵機制等方面的要求較高,對缺乏投資人才或者體制約束較強的市場仍是挑戰。
此外,各市場在承接地方政府面向企業的支持政策方面,也開始扮演越來越多的角色,例如特色產業的扶持園地、政府引導基金的對接機構、“雙創”戰略的落地平臺等。與政府方面的合作,能為市場帶來新的業務機會,但各地情況不同,能否成為普遍性、持續性的業務模式,還依賴于當地政府對市場的認可程度和主觀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