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亮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093)
當前我國農村養老的困境及對策分析
盧玉亮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093)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進入社會轉型時期以后,我國農村養老問題日益突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困難。農村人口是我國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否能夠解決好農村養老問題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有效化解當前我國農村養老困境刻不容緩。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當前我國農村養老存在的一些問題,從國家、家庭、個人等三個方面找出有效解決當前農村養老困境的綜合性對策。
農村;養老;老年人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政府也加大了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尤其在農村養老保障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但由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起步較晚、經驗不足和農村老年人人數較多,使我國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面臨較大壓力。但作為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許多貢獻而如今喪失勞動力的農村老年人,我們應該盡其所能的從物質和精神上去關心愛護他們,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因此,應在認真分析我國農村養老目前面臨的困境基礎上,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切實為我國廣大的農村老年人提供一個有保障無憂慮的老年生活。
1、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不健全
要想使農村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在依賴于家庭養老的基礎上,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也至關重要。完整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應包括農村社會保險(包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農村社會福利、農村社會救助(包含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救濟、救災和扶貧)、優撫安置和資源補充保障等內容。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農村經濟的異軍突起,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于農村經濟發展起步晚、底子薄,且我國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發展的差距一直都存在并越來越大,這都造成了我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較城鎮還有一定差距。目前,農村養老保障體系還存在著養老保障項目不健全、覆蓋人群較少、監管不力等諸多問題。
2、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
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據相關資料顯示,截止到2015年,我國城市化率達到56.1%,城鎮常住人口達到了7.7億。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年齡較大的農村人口由于鄉土情結,不愿意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農村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環境中去。而一些比較年輕的農村人口則相反,他們一般讀書多、見識廣,更希望到城市中去發展,而且城市里也往往更加需要這樣的年輕人,這樣就使得在城市化過程中,從農村遷往城市的人口絕大多數都是一些青壯年人口。自20世紀70年代全面推行計劃生育以來,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而且大部分家庭都為獨生子女,這也使得幾十年后的今天,青壯年人口增長緩慢。以上原因使得老年人口在農村人口中占有較大比重,從而使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變得嚴重。
3、家庭結構趨于小型化和核心化
受國家長期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農村家庭的子女逐步減少, 而4-2-1結構或6-2-1結構的農村家庭則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農村的獨生子女在其成年后將要擔負起4~6位老人的養老重任,這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精力上都是無法承受的。同時,隨著我國農村核心家庭比重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農村子女開始與老年父母分開生活,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減少,這也造成了子女不能很好地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進而難以滿足年老父母的養老需求。與此同時,農村年輕人口為了獲得更好地發展前途,會通過求學、就業、經商、參軍等途徑向城市轉移,并在城市買房定居,而其大部分父母依然居住在農村,這也就催生了大量“空巢家庭”的出現。“空巢家庭”的出現,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心靈距離”越來越遠,這也讓農村養老問題變得更為緊迫。
4、農村孝道觀念日益淡薄
幾千年來,孝道觀念始終被中華兒女信守并親身踐行,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被傳為佳話的孝道故事和名言,如:“孝感動天”、“親嘗湯藥”等故事和“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大孝終身慕父母”等名言,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錯誤腐朽的思想觀念開始沖擊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水平較低,農村居民所受的影響則更為明顯。在這其中,孝道觀念更是受到極大影響,并且日益淡薄,部分年輕子女認為贍養父母不屬于自己的義務,并將其看作是“累贅”,拒絕向父母提供精神和金錢上的應盡養老義務,甚至出現有些子女歧視、虐待、遺棄父母等違法行為,對老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造成了嚴重傷害。
當前我國農村養老困境是一個系統問題,解決它需要綜合考慮,多方協力,尤其是國家、家庭、個人三方面的協同發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在農村辛勤勞作了一輩子的老年人享受一個幸福晚年。
1、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自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迎來了“春天”,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較大改善。但由于農村經濟“底子薄”歷史客觀原因的存在,我國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一直存在,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處于較低層次。農村經濟發展的滯后,直接拉低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進而間接加劇了農村養老的困境。因此,要想有效解決農村養老的困境,最為根本的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努力提高農村居民收入。首先,國家應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并因地制宜,幫助農民尋找合適的農業發展模式。其次,加強對農民的農業種養殖技能培訓,提高農業發展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最后,依據相關規定,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
2、大力推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養老觀念也已發生巨大改變,由原先的養兒防老逐漸變為投保養老,養老也不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的事情。通過投保養老,不僅可以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供一份保障,而且也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因此,養老社會化將會成為未來養老的主要模式。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以保障農民年老時的基本生活為目的,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模式,是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因此,政府要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養老保險的扶持力度,適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社保資金支出比例,加大對農村社保資金的投入。通過補貼(直接對個人賬戶)、稅收優惠政策和相應的資助措施,撥出資金幫助農民參加社會保險。
3、積極發展社會慈善事業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部分農村老人一生沒有生育子女或子女過早去世,再或者因家庭特別困難,子女確無能力贍養老人。對于這部分老人的養老問題,如果依靠家庭或個人是行不通的,但若全部由政府來負責,又收效甚微,畢竟政府養老只能解決普遍的問題。所以,還需要積極發展社會慈善事業,運用社會力量去解決。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主要依靠社會慈善基金的捐助,但要想得到社會的捐助,就要在全社會樹立起良好的形象,除了慈善機構自身的內部嚴格管理之外,還需要政府加強監管,尤其是對社會捐助資金的來源及使用方面的監管。除此之外,還要采取正面激勵的方式去促進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如對積極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組織或個人授予榮譽稱號或給予稅率優惠等等。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我國農村養老事業一定會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
4、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中華傳統孝道文化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雖然我國一直都非常重視對中華傳統孝道文化的弘揚,但由于農村的宣傳設施和手段都比較落后,造成了中華傳統孝道文化在農村的宣傳效果不是很理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居民孝道觀念的樹立不牢固。因此,應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中華傳統孝道文化。一是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傳播媒介廣泛弘揚中華傳統孝道文化,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濃厚的孝道文化氛圍。二是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相關部門組織中華傳統孝道文化宣傳隊到到農村進行文藝演出,通過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讓農村居民在欣賞以“孝道文化”為主題的節目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三是定期到農村舉辦孝道文化講座,并組織居民參加。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農村居民的孝道意識,切實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
5、要從小對子女加強家庭孝道教育
家庭教育在人的性格養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孝道意識實質也是人的一種重要的性格。所以,為使農村居民能夠樹立孝道觀念,要從小就對其加強家庭孝道教育。首先,就要在家庭里面營造一種孝道氛圍。父母經常買一些有關孝道文化的讀物放在家中,或者在家中擺放一些以孝著名的人物畫像、名言,再或者經常給子女講一些孝道故事等等。其次,要積極發揮自身榜樣引導作用。想要培養子女的孝道意識,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作為父母,要親身力行,為子女樹立榜樣,在實際生活中,主動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經常陪老人散步聊天,對老人在精神和身體上進行無微不至的關心。父母孝敬老人的行為,一定會對子女形成積極地榜樣引導,讓子女從小就形成強烈的孝道意識,并自覺踐行。
6、農村老年人要主動進行自我養老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有較大的改善,壽命也有所延長。部分農村居民雖然已步入老年人行列,但精神和身體狀況仍然不錯,依然保持良好狀態,可以進行自我養老。一方面,老年人應該儲蓄一些財產用于養老。中青年時期是創造財富和積累財富的最佳時期,一旦步入老年,就不容易再創造財富。因此,老年人要對自己的財富進行合理分配,不要將全部財產轉讓給子女,要留一部分財產用作養老。另一方面,在老有所為方面, 應當積極鼓勵。農村老人一向具有勤苦耐勞的精神和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 并且有相當一部分老人身體健康, 勞動熱情不減。因此, 這部分老人可以繼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獲取薪水用于養老。
[1] 王維平.農村養老保障建設的思路與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2006(7).
[2] 蘇保忠.轉型時期的農村養老保障:挑戰、機遇與對策[J].當代經濟,2007(10).
[3] 夏敏,韓旭峰,韓建民.當前農村養老保障面臨的現實問題及對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4] 鐘建華.當前農村養老的困境與對策[J].探索,2012(4).
(責任編輯:李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