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樂婷
(杭州市工程咨詢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5)
試論“互聯網+”助力杭州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
姜樂婷
(杭州市工程咨詢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5)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智慧城市已成為現代城市建設與發展的趨勢和熱點,浙江省杭州市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重點,該市也為智慧城市建設做出了諸多努力。尤其是在“互聯網+”的影響和“兩區兩會”建設發展機遇下,更是為杭州建設智慧城市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將從杭州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現狀入手,結合“互聯網+”為杭州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帶來的好處,提出利用“互聯網+”促進杭州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措施。
“互聯網+”;杭州;智慧城市;建設;發展
現代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更是促進了信息共享。為充分利用好各項信息技術,就需要重視經濟建設,特別是在智慧城市建設的今天,一定要加大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通過加快智慧城市建設,不僅可以拉動內需增長,還能促進產業升級轉型,提高國際化發展水平,這也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印證。
近年來,杭州市大力發展信息經濟,為建設智慧城市做出了重大貢獻,并取得了優異成績,尤其是在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后,城市的整體競爭能力也得以增強。具體來講,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信息產業方面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杭州市信息產業發展迅速,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在全國范圍內名列前茅,電子商務服務、軟件產品集成服務、物聯網等產業一直處于中高速成長,2014年杭州市被工信部授予“中國軟件名城”稱號。此外,阿里巴巴、華數傳媒、海康威視等杭州市信息化龍頭企業,在信息技術研發領域實力雄厚,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由此,以信息科技與“互聯網+”為主的高新產業已在杭州市快速發展起來。
2、公共服務與管理方面
為做好智慧城市建設,杭州市加強了公共服務與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設,在城市治理、交通運輸、醫療衛生、教育培訓、求職就業、供水排污、公共文化等方面,極大的滿足了人們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需求,尤其是杭州市民卡的應用,實現了集醫療健康、交通、教育、公共服務、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等一體化綜合信息服務,在全國范圍內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此外,杭州市還加強了智慧政務平臺建設,極大提高了政府為民辦事效率,全方位實現了政府信息的互聯互通,城市服務和管理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3、信息化建設方面
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杭州市實現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手段,也是充分展現“互聯網+”對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方式。杭州市擁有諸多國內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國家培養了無數優秀人才,也正是在這些人才的影響下,杭州信息化建設始終占據領先地位,尤其是在光纖通信技術、衛星通信技術、數字安防等領域發展十分迅速,這些先進的信息基礎建設也成為了促進杭州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力量。
綜上所述,杭州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擁有較多優勢,但凡事總有不足,通過研究可以看出,杭州市對智慧城市認識還有不足,重復建設問題屢見不鮮,“互聯網+”的應用需進一步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撐力度不夠,并缺少科學完備的運營模式,這些都是杭州智慧城市建設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互聯網+”是促進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更是建設與發展智慧城市的關鍵。為促進杭州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就要重視“互聯網+”創新,并將其應用到各個領域中,促進新經濟增長點建設,以便更好的發展智慧城市。要發揮“互聯網+”優勢,做好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正確認識到“互聯網+”并不是互聯網與某些技術的簡單相加,而是借助互聯網對原有生產方式等進行改造和提升,使其與現代經濟發展要求相一致。
首先,“互聯網+”的應用將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有利于推進杭州市的城市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國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與此同時,國家三大產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尤其是將工業和信息技術相融合,工業發展速度將顯著加快。
其次,正確應用“互聯網+”有利于綠色節能城市的建設,這與國家要建設社會主義節約型社會的目標是相符的。例如通過研究得知,在“互聯網+”模式下,智能建筑不僅可以實現遠程監控,還能實現數據收集,強化信息共享,通過使用先進的能源檢測技術,有利于節約能源的實現。
再者,“互聯網+”被應用到智慧城市建設中以后,將有利于加快杭州市民生服務從傳統型向網絡化、智能化、一體化相融合的方向邁進,使公眾在出行、就醫、教育、就業、居住、文化娛樂等方面得到更好保障。此外,城市公共設施和公用事業中移動WiFi、傳感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也使公眾在工作、生活、學習中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
最后,“互聯網+”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政府中的運用,促進政務數據開放與共享,徹底打破政府部門間信息“孤島”現象,政府工作的開展也將更順利。這些都是“互聯網+”給杭州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帶來的好處。
杭州市要實現智慧城市建設,首先應重視經濟發展。其次,加強與各個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實現共同發展。最后,還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合理的運營維護與解決方案,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基礎。要正確利用“互聯網+”幫助杭州完成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還需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加強整體思路建設
要重視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尤其是要重視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同時,強化經濟發展。對于杭州市來說,在建設智慧城市中會涉及到很多產業部門,這就要重視產業鏈覆蓋,懂得利用現代科技解決智慧城市建設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而發展經濟又可以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確保各個產業鏈始終正常運行,進而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在智慧城市建成以后,所有工作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完成,尤其是物聯網逐漸普及,云計算被應用到各處,且數據挖掘技術也能夠被更多人使用,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勢必會改變人們現有的生活方式,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由于有了這些技術的支持,智慧城市建設就需要重視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以及應用層的建設,并聯系實際情況做好各個層次的建設工作,以便為其發展奠定基礎。
2、重視網絡安全保障建設
要利用“互聯網+”促進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就需要重視網絡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將智能平臺與信息作為發展基礎,強化智能運行,做好管理工作,同時還要以此為基礎,聯系市民實際生活,促進網絡運營,并加強智能應用體系建設。對于“互聯網+”模式下的智慧城市建設來說,需要得到物聯網技術與云計算技術的支持,在這些技術中涵蓋了大量數據信息,包含了技術使用者的很多私密信息,如果出現泄漏等情況,將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G20峰會和2022年杭州亞運會的舉辦,對杭州市的網絡信息安全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因此,要做好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保護個人隱私,只有這樣才能減少不利影響,推動全市網絡技術發展,也能為重大賽事舉行和會議召開保駕護航,提升杭州市的國際影響力。
3、落實各級單位工作職責
要發展智慧城市,還需要得到各級單位的支持,尤其是要確定黨政機關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所處地位。在智慧城市建設中,離不開黨政機關的支持,再加上我國國家體制較為特殊,更是需要政府的支持,無論是建設中所需要的資金,還是建設方案都要由政府做主,然而,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也要認識到最終的服務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黨政機關的一切工作開展也要以人民群眾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智慧城市建設。同時,由于杭州市還屬于旅游熱門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也要關注游客的需求,為其提供優質服務,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智慧城市建設資金壓力,還能為游客留下良好印象,更對催生智慧服務有著非凡的作用,這對促進杭州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4、實現智慧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
任何城市建設都離不開經濟發展,智慧城市建設也是如此,尤其是在“互聯網+”模式下,需要應用大量的信息技術,而這些信息技術的獲得就需要資金,而資金又來自于經濟發展,所以,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應做到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具體來講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加強政府引導,政府為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同時利用宏觀調控手段穩定市場。其次,尊重企業主體地位,給予企業必要的經濟發展權限,政府適時為其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增強企業發展信心。再者,重視優秀人才的引進,杭州市背靠浙江大學等國內著名高等學府,每年都會為國家輸送大量人才,杭州市應聯系自身實際情況,將人才留住,用其智慧發展本市經濟,使其為智慧城市建設貢獻力量。最后,吸收與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這也是建設與發展智慧城市的有效措施。隨著智慧城市理論的提出,各個發達國家紛紛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尤其是美國、韓國等已經在智慧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所以,杭州市應及時吸取他們的成功經驗,取其精華應用到智慧城市建設中,為本市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奠定基礎。
智慧城市建設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尤其是在“互聯網+”模式下,要建設與發展智慧城市就需要得到更多力量的支持,杭州市經濟相對發達,且有全國高等學府為依托,要利用“互聯網+”建設智慧城市并不是難事,為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重視“互聯網+”的應用,正確認識“互聯網+”,且尊重政府引導,大力發展當地經濟,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必要的政策與資金支持,此外,注意國外先進經驗的吸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智慧城市建設。
[1] 楊雪鋒,王成.智慧城市的技術創新效應:基于杭州數據[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6,02:116-122.
[2] 彭培.建筑業發展新契機——“互聯網+”時代的智慧城市建設[J].施工企業管理,2016,03:97-98.
[3] 杭州市政府研究室政校合作基地課題組,陳疇鏞,王雷.杭州智慧產業鏈發展戰略研究[J].杭州科技,2014,06:24-28.
[4] 賀小花.杭州 敢為人先 智慧浙江建設走在全國前列[J].中國公共安全,2015,05:42-44+46-50.
[5] 朱文晶.促進杭州智慧經濟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J].杭州(周刊),2015,11:26-27.
[6] 王夏斐.杭州“智慧城市”建設再提速[J].今日浙江,2014,11:22-25.
(責任編輯:李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