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社會學的發現之旅
——由社會問題看社會學學科的特質
◎王寧
:社會問題是社會事實的客觀反映,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也將在社會發展中得以調適和解決。一個社會現象或事實成為社會問題的過程,正體現出社會學的學科特質。社會學以群體為研究對象,擁有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多元研究方法,以及多重研究范式和理論視角,并具有反思性、批判性、想象力、人文關懷等學科精神。因而,社會學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重的一門學科。
社會問題是社會事實的客觀反映,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也將在社會發展中得以調適和解決。對于其界定,學者們可謂見智見仁,略覽形形色色的定義不難看出大致都集中于“群體”、“結構”、“沖突”等社會學的主題或關鍵詞。研究社會問題是社會學的傳統主題,早期社會學產生及發展的動因就是為了適應研究和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需要,例如著名的芝加哥學派就是在研究芝加哥這一城市社區中存在的社會問題過程中形成并在相當長時期內引領社會學發展趨勢的。
一個社會現象或事實之度過潛伏期、浮出水面上升為社會問題,并非易事。其由隱性到顯性并受到重視的過程,正是社會學的“發現之旅”、“研究之旅”。作為一門學科的社會學之所以能夠擔當起如此重任,在于其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學科精神或價值原則等方面表現出的特質。
如上所述,社會問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或事實,其主體是社會中的某些群體而非個人。而社會學的研究領域涵蓋從宏觀的社會結構、社會變遷等到微觀的個體行動各個層面,且特色在于其將目光專注于群體現象或事實,其中核心是對社會事實中以群體出現的“人”的關注。這種“廣而不散”的研究對象的特質,使社會學能夠全面而又準確地感知、傾聽特定群體的聲音,并通過學者的努力將此社會現象或事實上升至社會問題的高度。關注社會現象或事實,更傾情于其中由個人結成的群體,這即是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特質。
對社會問題的研究需要一種科學、適當的方法。社會學對社會問題研究的游刃有余得益于其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獨特研究方法。其中定量方法最初從自然科學領域借鑒而來,主要通過抽樣、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過程,對某一現象或問題進行量化,使其更具說服力、章顯科學性。而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參與式觀察、訪談等類別,使研究者能夠直面研究對象,獲取更為鮮活的一手資料。如今,社會學對社會問題的研究通常將這兩種方法相結合,以便能夠更為接近事實真相,反映社會事實。
不僅研究方法多元,社會學自創立以來不斷遭受“是否為一門學科”的質疑,其重要原因還在于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研究范式。然而作為一門多重范式或理論視角的學科,社會學的每一種范式都基于對社會現象的一種基本假定出發來考察現實社會,分析不同層面的“社會問題”,利用社會學的想象力,進行社會學的闡釋。社會問題往往是與利益不同的群體為爭奪稀缺的社會資源而相互競爭沖突的結果。通過對社會問題的沖突性質進行群體利益分析,引導人們關注那些被隱藏、被掩蓋的社會問題。而行動理論范式對社會問題的研究由宏觀分析轉入微觀探究,揭示了在社會結構下圍繞“問題”的各種社會行動以及行動本身與社會問題之間的關系。
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及敏感也充分體現并得益于社會學獨特的學科精神或價值原則。
首先,社會學的歷史可以說是直面現實、不斷發現社會問題的過程,這與本學科所具有的敏銳的、慣常的反思性、批判性密不可分。社會學最初從哲學中脫離出來并融合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相關知識發展至今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一直都洋溢著一種直面現實的實踐理性精神。并在長期的發展中確立了自己得以安身立命、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色,即對社會現實的反思、批判的精神。這使得它能夠迅速捕捉問題的實質,敏銳地感知現象背后隱藏的社會問題。
其次,社會學是一門富有想象力的學科。由社會事實或現象到社會問題的升華,也是社會學者充分施展社會學想象力,自如地跳出個人情境的即時性、將事情放在一個更廣泛的背景上來加以思考的結果。按照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的觀點, 所謂社會學的想象力主要是指將私性的問題與公性的問題、個人的生活與社會的、歷史的結構聯結起來的能力;運用社會學想象力可以使我們區分“環境中的個人困擾”和“社會結構中的公眾論題”,使我們發現許多看似只與個體有關的事情其實反映的是更大的問題。正是具備了這樣一種善于想象的能力與情懷,社會學才在發現社會問題的旅程中更敏銳而有張力,也因而使自己更富魅力。
再次,價值中立是社會學者或其他所有人文學科研究者一再被期待遵守的原則,而社會現象或事實星羅棋布,“為何選取這個而不是那個作為研究問題”以及在研究過程中對有關知識學說的評價方式確實又與社會學研究者的自身價值觀念不無關系。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否定這門學科的客觀性,因為無論是社會學還是其他學科都不可能做到絕對價值無涉。相反,這種價值關聯恰恰體現了社會學自形成以來所堅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亦即社會學的另一大精神特質。社會學專注于社會現實,視社會公正、公平為價值追求,它本身即帶有社會的道德倫理和意識等人文主義色彩,是有“人性”的學科。因此對于社會問題的研究不可能也不應該站在完全與己無關、冷漠的研究立場進行,為追求研究的科學性使自身喪失了應有的人文主義精神也是不可取的。人是主觀的,但又是理性的,社會學的研究者本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選取有現實社會意義的研究對象,這種人性的價值關聯反而使得社會學者盡全力還原事實真相、關注社會問題,為保證學科的客觀性提供了基礎。因此,社會學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重的學科。
最后,不得不承認社會學因社會問題存在而存在、發展,但即使學科的特質讓其有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不能改變它對于社會問題的解決的無力的尷尬局面。身為知識分子的社會學者最多只能奔走呼號使某一社會現象或事實上升為社會問題、引起當局重視,卻并不能最終決定政府的政策或成為決策者或直接的行為施動者。但反過來想,或許提出問題要比解答問題更為關鍵,因為問題是相對唯一的,而解決方案卻是多種多樣的,此即社會學發現之旅的價值所在。
(作者單位:東營市文化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