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在肩 躬身前行
——中注協2015年度遠程培訓工作總結報告
作為中注協直接服務會員的窗口工程,2015年度遠程培訓以持續“提升廣大會員滿意度”為出發點,以服務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對行業服務需求為重點,根據全國培訓會議精神和年度培訓計劃,開展全年遠程培訓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效果。
以“引領、高端、覆蓋、兜底”為原則,按照“分級分類”針對性培訓的思路,以“引領、高端”為側重,針對經理級別以上人員和質量控制人員開設了“風險導向審計與職業判斷”和“質量控制體系及運行”培訓班;針對中小事務所咨詢業務開發開設了“中小企業管理咨詢”主題培訓班;針對財政投資績效評價和預算編制審計領域的改革開設了“政府購買服務”主題培訓班。以“覆蓋”為側重,針對行業黨務工作者和新批注冊會計師開設了“行業黨組織書記能力建設”和“新批注冊會計師”培訓班。以“兜底”為側重,針對事務所基層業務人員開設了“助理人員”培訓班;其中“質量控制體系及運行”、“助理人員培訓”、“新批注冊會計師培訓”為首次開設相關專題的培訓班。
全年共舉辦7期遠程培訓班,開通313個分會場,培訓總數達到27157人次,占全年3.6萬培訓總人次的75.44%,較去年16412培訓人次增長65.47%。
在培訓班籌備過程中,中注協、承辦地主會場及各地方注協分會場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力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培訓的組織實施工作。
(一)精心做好計劃編制、課程設計和師資配備關鍵環節
遠程培訓由中注協自己主辦,計劃編制、主題設定、課程設計、師資選配等,就成為做好培訓工作的關鍵環節。
1.設計培訓主題:圍繞國家改革重點、業務開發熱點、人員培養焦點,精心編制全年培訓計劃
2015年,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對行業服務需求的重要領域開設了7個專題班,包括中小企業管理咨詢、政府購買服務、風險導向審計與職業判斷、質量控制體系及運行、新批注冊會計師培訓、助理人員培訓,以及行業黨組織書記能力建設。
2.設計課程內容:專題和專題組合講全、講深、講透
在年度培訓計劃基礎上,通過征求地方注協、事務所、相關領域專家、優秀師資的意見,對每期培訓課程進行了“再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課程不安排“ABC”式的內容,緊緊圍繞培訓主題,從理論到實踐、從準則規則到實務案例、從國內做法到國外借鑒,采取專題和專題組合課,把一個問題講全、講深、講透。例如“政府購買服務”專題課程包括部門預算編制與審核;如何審查政府預算與部門預算;財政預算評審;財政預算決算審計;財政投資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財政管理與財政投資績效評價;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實務與案例;重慶軌道交通財政投資績效評價案例分析;財政投資績效評價操作規程及文書寫作;“中小企業管理咨詢”專題組合課程包括《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解讀;管理咨詢的思維、方法和程序;轉讓定價咨詢:理念;轉讓定價咨詢:實務;會計師事務所如何開展公司秘書服務;財務總監外包;中小企業信息化咨詢;ERP管理咨詢服務;中小企業戰略架構重塑。
二是貫徹繼續教育制度要求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在事務所助理人員、新批注冊會計師、質量控制人員培訓中,全部開設了8個學時的職業道德課程,邀請到畢馬威華振合伙人苗毅介紹了職業道德管理體系與方法。
三是新批注冊會計師對行業和協會有了總體了解,中注協6位業務部室主任登臺授課,分別介紹了行業發展情況、執業標準、質量監管、發展戰略與政策、信息化建設、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框架等,對新批注冊會計師進行了一次行業發展宣教,增強他們對行業的認知、歸屬感和認同感。
四是分析受訓人員的能力要素開設課程。在助理人員、新批注冊會計師和質量控制人員級別,側重了職業判斷、職業道德、實務操作、技術技能、溝通技能、寫作技能、修養與行為等內容。
3.組織選配師資:分析能力要素、整合內外資源、側重一線實務
優秀師資是培訓效果的重要保障。7個專題46講的39位老師,分別來自財政部會計司、財政科學研究所、國家行政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九州證券有限公司、普華永道、瑞華、畢馬威華振、天健、信永中和、大華、致同、中審亞太(重慶分所)、華普天健、希格瑪、中準、江蘇公勤、浙江慈溪永敬、武漢宏信、深圳馬洪會計師事務所,以及中注協7個部室。
配合課程設計,在師資選擇上呈現了以下特點:一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行業內與行業外相結合的方式,在政府、高校、中注協、事務所等相關領域中有針對性地選配優秀師資授課,其中外部專家、業內專家、協會專家各占10.26%、69.23%、20.51%。二是側重實務和案例教學,其中來自事務所的一線專家占69.23%。三是培養開發新課程師資,其中新開發的師資占總師資的82.05%。四是采取訂制課程訂制老師方式,比如,“中小企業管理咨詢”培訓班9位師資中約請了5位中小事務所主任會計師;“風險導向審計與職業判斷”約請了6位優秀領軍學員,行業領軍人才方向班班長4位,分別來自九州證券有限公司的一期班長魏先鋒、信永中和的二期班長孟祥軍、大華的三期班長張卓奇、瑞華的金融三期班長孫曉偉,“全國會計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特殊支持計劃”行業領軍人才2位,分別來自信永中和的李杰和致同的邱連強;“政府購買服務”約請了3位講案例的老師等。總體上,加大了一線實務專家參與授課,以確保培訓效果。
(二)主會場的選擇
對遠程培訓來說,分會場學員唯一的學習來源是來自主會場的視頻和音頻,因此相關硬件保障是培訓的基礎工作,也是關鍵工作。但主會場要依托分會場組織學員聽課,所以選好主會場是很重要的。
對主會場選擇,主要考慮了幾個因素:一是具備承辦技術和場地等條件;二是自愿申請;三是注冊會計師人數較多;四是以往年度承辦情況。當然這些都在逐一溝通的基礎上,同時特別考慮設備條件,以及同大區和西部送教省份的協調。
經過前期溝通,黑龍江、北京、山東、江蘇、福建等5地注協分別承接了培訓工作,其中北京注協承接了3期,對2015年遠程培訓給予了大力支持。
遠程培訓是行業培訓工作的重要一環。中注協和主會場各地各級領導高度重視,除了選派優秀師資為培訓班授課外,還專程出席開班式并致辭。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黨委副書記楊晨輝,以及北京注協,黑龍江省財政廳、省注協,江蘇注協,福建注協,山東注協等領導同志出席開班式。
(三)籌備銜接及現場組織協調
遠程培訓需要中注協、主會場和各地分會場三方共同協調配合。中注協在前期籌備階段的職責主要包括培訓通知制發、課程設計、師資聯系、講義整理、與主會場溝通場地及線路等事項,在辦班期間及收尾階段的職責主要包括線路測試、全程監控、現場協調、總結及結算等事項;主會場職責主要包括主會場場地及設備協調、配合測試、師資食宿安排、班務管理、考試、總結評價和學時錄入等;各地分會場職責包括分會場場地及線路協調、配合測試、班務管理、考試、總結評價和學時錄入等。
2015年全年遠程培訓共設7個主會場313個分會場。為方便注師人數多的省份,我們鼓勵支持省注協依托所在地地市注協和事務所開設分會場,包括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廣東、西藏等地注協都增設了分會場,其中山東、西藏在有條件的事務所內部設立了5個分會場,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便捷學員聽課,為遠程培訓模式的創新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總體而言,2015年遠程培訓有注重專題培訓、分級培訓、規模培訓等顯著特點。
(一)采取專題課、專題組合課,把一個問題講全、講深、講透,學員反饋的滿意度比較高。在具體課程安排上杜絕了“拼盤課”,從宏觀政策解讀,到程序方法論講述,再到以特定業務、案例分析為主的實務講解,政策性、方法論、操作性較強,對事務所承接相關業務提供系統指導,受到學員一致好評。
根據我們從全國6個大區中選取6個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注協上報的師資評價匯總顯示,每期班打分均在4.57-4.85分之間(每項滿分5分),處于優秀水平,其中,“助理人員培訓班”、“新批注冊會計師培訓班”、“中小企業管理咨詢”培訓班師資評價均達到4.80以上,是比較鮮見的。
(二)采取分級分類培訓,根據不同對象設計課程,大大提升了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2015年遠程培訓對象新增了事務所助理人員、新批注冊會計師、質量控制人員,還針對中小事務所咨詢業務開發、風險控制和專業判斷的普遍問題、政府購買服務開設了相關專題培訓班。
其中,針對質量控制人員的“審計鑒證質量控制體系及運行”培訓班按照“高端、管用、針對、操作”的原則組織,共有2933名質量控制人員參加;針對助理人員的培訓班按照“重基礎、重操作、重實務”的原則組織,共有4510名助理人員參加;針對新批注冊會計師的培訓班按照“重行業工作宣講,重職業道德、職業判斷,重理念和技能培訓”的原則組織,共有2841名新批注冊會計師參加;針對中小事務所咨詢業務開發開設的“中小企業管理咨詢”培訓班,共有3727名經理級別以上人員參加;針對財政投資績效評價和預算編制審計的“政府購買服務”培訓班,共有4231名經理級別以上人員參加;針對行業風險判斷普遍問題開設的“風險導向審計與職業判斷”培訓班,共有5515名經理級別以上人員參加。
(三)遠程培訓的舉辦大大減輕了地方注協的培訓壓力。其中湖北、江蘇、安徽、山東、江西、廣東等6地遠程培訓均超過1000人次。
(一)網絡直播平臺作為中注協培訓工作的重要載體,硬件保障至關重要。這一平臺,一方面不僅有利于整合中注協、地方注協、三家國家會計學院、事務所等各類培訓資源、減少重復辦班、節約培訓成本,而且使知識的獲取也更加便捷、高效,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知識的普及。另一方面,網絡線路對培訓效果有很大制約。2015年遠程培訓期間,線路情況總體良好,但仍有個別分會場反映培訓圖像和聲音不夠清晰。
對于今后的遠程培訓,除了在前期籌備過程中要反復測試線路、在培訓過程中要盯緊線路、及時了解各分會場情況、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處理外,還要進一步對主會場的硬件設施高標準、嚴要求(電腦配置、帶寬要求、設備技術“硬件”等),不斷提高遠程培訓的收看效果。
(二)培訓講義和資料與教師課堂授課相互結合,提高培訓效果。2014年以來,我們根據課程內容,積極增配相關文件文獻等資料,不僅在課堂上幫助老師更好地講授課程、使學員更好地理解培訓內容,而且在課后高質量的培訓講義和文件文獻資料還能成為學員開展某項業務的工具書。因此,講義要求思路清晰呈現、內容簡單明了、印制排版清晰并附有相關專題參考資料。2015年遠程培訓講義總體情況良好,多數老師的設計和多地注協的印制都比較清晰,但仍有部分學員反映個別老師講義中文字較多、主體脈絡不夠清晰;個別注協為了節約成本,講義印制時每頁放置內容較多,導致字體較小,影響使用。
在今后的講義制作印制過程中,一方面要督促好老師講義的設計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斷收集與培訓主題相關的各種參考資料作為培訓參考。同時,為了保證培訓效果,也建議各地注協能夠印制更為清晰的講義。
(三)積極探索遠程培訓管理方式轉變,提升培訓質量。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繼續教育制度》規定,注冊會計師每年需要完成40個學時的后續教育,一天的培訓最多可確認8個學時。因此,多年來遠程培訓就形成了每期培訓5天、并且全部課程安排在白天的模式,這對于新知識新業務的迅速普及、節約廣大注師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方便地方協會管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事實上CPA的勝任能力要素是多元的,比如所處職業生涯階段不同、所在業務領域不同、每個級別和領域的能力要素也不同,培訓需求勢必多元化和個性化,需要引進新的培訓管理方式。例如:引入“互聯網+”培訓模式,將網絡直播與點播相結合;師資課堂授課與職業價值觀、道德與態度自學相結合;白天授課與晚上自由討論相結合;理論學習與案例教學相結合。
(四)遠程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信息化手段輔助。培訓工作涉及需求調研、課程設計、過程管理、點位設置、效果評估、師資評價、總結分析等,整個過程環節多、事務龐雜、人力不濟。加之部分地方注協人員比較緊張,建議有條件地引入信息化手段,簡化培訓組織管理,提高辦班效率。例如:2015年遠程共7期,培訓總數達27157人次,39位老師參與授課。為了評價培訓效果,按照要求,每期培訓班結束后地方注協都要形成總結,包含文字總結、參訓人員及構成(地方注協填寫)和師資評價(參訓學員填寫、地方注協匯總)等2個附件,填表及打分匯總工作量較大,信息化工具的引入將大大減少手工工作量,提高培訓管理效率。
( 中注協繼續教育部劉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