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新一代會計專業人才職業發展的旅程
——CPA專業方向院校學生境外實習項目十年總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CPA專業方向院校學生境外實習項目于2005年啟動,經過十年努力,已經發展成為注冊會計師行業后備人才培養的金字品牌,成為行業連接CPA專業方向院校和行業后備人才的橋梁。
1995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提出,培養注冊會計師是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基,是千秋萬代的事業。同年,國家教委、財政部發布《關于在部分高等院校試辦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的通知》,啟動了全國23所重點大學和財經院校開辦CPA專業方向班的歷程。
2005年,中注協發布《關于加強行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意見》(即人才培養“三十條”),其中指出:“本著行業培養和服務行業的原則,積極推動和鼓勵會計師事務所為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優秀學生提供資助,并簽訂服務協議,主動培養、定向培養行業所需人才。在此基礎上,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推動建立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優秀學生到境外國際會計公司實習的選派機制,每年選派一批品學兼優、熱愛注冊會計師事業的學生,到境外國際會計公司實習。同時,建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師事務所與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院校的溝通協調機制,暢通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學生到國內大中型會計師事務所實習的渠道,并為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學生進入注冊會計師行業創造條件。”
從項目最初設立目標看,通過啟動CPA專業方向學生境外實習項目,旨在產生和釋放三個方面的效應,即,實習學生的自身成長成材;推動CPA專業方向院校的教學改革和CPA專業方向建設,把CPA專業方向辦成億萬公眾和學子人人心向往之的品牌專業;為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接班人。
(一)總體流程
學生境外實習項目主要包括七個環節和事項:
制定工作方案、協議:根據項目目標制定本年度工作方案,明確項目各參與方及職責,選派對象、選派方式、選派條件及流程,實習地點及時間等事項。
向國際會計公司征集實習名額:向國際會計公司致函及中英文工作方案,根據反饋信息確定本年度境外實習名額。
組織學生境外實習選拔測試:邀請專家命題,向高校致函確定參加出境實習選拔學生名單,邀請會計師事務所專家、高校教師、政府部門專家擔任考官進行全英文的筆試或面試。
向多方通知選拔測試結果:根據測試成績及國際會計公司對出境實習學生的要求,確定入選學生名單,向高校、國際會計公司、國內會計師事務所三方致函選拔測試結果。
組織出境前培訓:邀請行業內專家擔任講師,向所有入選學生培訓出境實習知識,內容包括行業概況、國際會計公司概況、基本審計流程、外事紀律和實習要求等。
組織多方簽約:向高校發送《實習協議書》,組織入選學生、高校、國際會計公司簽訂協議書,中注協不作為協議主體方。
協調出境和日常管理:向國際會計公司出具證明函,協助高校辦理入選學生考試與實習時間沖突事宜,解答學生老師各種出境實習疑問,組建班委會,匯總實習周記、實習總結,評選優秀實習生。
(二)資金保障
1994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在全國注冊會計師培訓領導小組會上提出:在高校中設立CPA專門化,財政部給予資助。20年來,對CPA專業方向建設撥款近億元,其中學生境外實習項目的費用約占1/5,包括選拔測試、出境實習各項開支。2013年9月,相關改革作出調整不再對CPA專業方向院校給予財政專項資助。由此學生境外實習資金保障機制經歷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5年-2013年。財政部資助、中注協專項資金、國際會計公司補貼。
第二階段:2013年至今。中注協專項資金、國際會計公司補貼、學生個人、院校資助“特困學生”,四方項目主體共同承擔。
(三)實習資源
2005-2015年,歷時十年,畢馬威、德勤、安永、普華永道、浩華、浩信等19家國際會計公司提供赴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新西蘭、馬來西亞、南非、中國香港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實習名額共909個,地點遍布美洲、歐洲、大洋洲、非洲和亞洲五大洲。
從數量看,提供實習名額超過100名的4家國際會計公司為畢馬威、德勤、安永、普華永道,分別提供179、140、136、111名;提供名額在30到75名的5家國際會計公司為浩華、德豪、尼克夏、羅申美、致同,分別提供75、52、38、36、32名。
從地點看,提供赴香港、新加坡、美國的實習名額分別為525、117、115名;赴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實習名額分別為41、38、38名;馬來西亞19名;赴南非、新西蘭、德國、荷蘭、納米比亞的實習名額分別為6、5、2、2、1名。
(四)選拔流程完善
為了體現優中選優,首先,設立了選拔標準,由院校推薦學生、中注協組織選拔,選出入選學生名單。根據行業發展需要及相關院校、國際會計公司、選派學生等相關方不同訴求,選拔原則和方式不斷調整和改進。
2005年9月至2010年:2005年9月開始,中注協啟動實施CPA專業方向院校學生境外實習項目,每年19所CPA專業方向院校從大學三年級學生中推薦,由中注協組織高校專家擔任考官,通過筆試及面試的考試方式,從中選拔優秀的學生出境實習。
隨著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為CPA專業方向院校應屆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高端就業機會,越來越多CPA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選擇到銀行、投行、證券公司、大型國有企業等機構工作, CPA專業方向學生到行業工作人數逐步偏少,尤其是重點培養的境外實習學生入職到行業工作比率更低。從2011年度CPA專業方向教學質量實地評估看,2010年全國19所CPA專業方向畢業生共計1918人,到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人數384人,只占畢業總人數的20%;境外實習已畢業學生429人(2006-2010年度),進入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人數57人,僅占境外實習學生人數的13%。
2011年至2013年:針對出境實習學生進入行業比例較低的情況,于2011年度對學生境外實習的選拔方式進行了調整:在基本環節的基礎上增加“學生與事務所互選”環節,提出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綜合解決,實行“實習與就業掛鉤、學生與事務所互選、部分費用先墊后報”的機制,選拔對象范圍擴大至會計、審計、金融等相關專業。通過改革,激發了19所院校會計、審計、金融專業學生參與學生境外實習項目的熱情,為學生就業搭建平臺,保障實習學生加入行業的數量。
2014年以來:在高校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為加強品牌宣傳紛紛與高校合作,遞送開展學生國際交流學習的橄欖枝,學生面臨出境學習方式的多元化。總體而言,境外實習項目的參與度相對下降,CPA專業方向班優秀畢業生人才進入行業的比例進一步下降。為保障品牌的高含金量,于2014年度將選派對象重新調整為針對CPA專業方向班學生,選派方式分為直接選派和推薦選派(圖2)。直接選派:為年度學生境外實習項目提供名額的國際會計公司對應的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在不超過提供名額的范圍內,可以選派已經與之簽約的CPA專業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參與境外實習項目。通過“直接選派”方式,事務所從已簽約符合條件的學生中推薦參與本項目,一方面增強了學生加入行業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提升了行業后備人才的素質,調動了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和CPA專業學生參與本項目的積極性。推薦選派:在直接選派(約占40%名額)環節后,針對剩余(約60%)境外實習名額,以1:2的比例,向19所CPA專業方向院校平均分配名額,由其擇優推薦3年來班級成績排名前30%,學生績點分達到3.5分及以上的CPA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中注協組織專家命題、面試,依據成績排名,選派優秀學生參與境外實習項目。“推薦選派”方式鼓勵CPA專業方向學生畢業后即進入行業工作,吸引更多符合條件的優秀學生參與學生境外實習項目,通過實習,增強了對行業的了解,提高了入選學生加入行業的數量。
根據2014年度61名參加境外實習學生的畢業去向統計結果分析,46名學生畢業后進入行業,占總人數的75%。通過改革,吸引了更多優秀的CPA專業學生參與項目,同時,通過“推薦選派”的方式及學生實習過程對行業的了解,增加了后備人才的儲備。
(五)服務與管理
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中注協與實習學生所在院校、國際會計公司、實習學生家長三方主體保持聯系,在實習前期、中期、后期三段時間區間通過郵件、微信等電子方式動態了解學生所處狀態、所遇問題、所需幫助,進行針對性指導,同時,建立學生境外實習班委會,根據實習地點進行分組,由小組長負責反饋本組同學情況,確保對每一位學生時空狀態的了解。
實習前期,向國際會計公司、高校致函入選學生名單,為實習學生舉辦境外實習出境前的集中強化培訓,邀請會計師事務所專家、協會同志擔任講師,往屆優秀學生代表分享實習心得,請高校協調入選學生實習時間與考試時間實習期間,國際會計公司協助學生辦理出境手續;實習期間,協會與實習學生保持密切的聯系,要求實習學生撰寫實習筆記和心得體會,向國際公司致函感謝信,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及時掌握實習學生情況;實習期后,國際會計公司就每一位實習學生的表現向中注協和所在高校反饋,要求通過“直接選派”的實習學生,畢業后將加入事務所工作的事務所要建立導師制,通過導師對實習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和工作培訓,指導學生盡快成長。
(一)打造了高校CPA專業方向品牌
根據人才培養“三十條”的總體思路,形成了“教學質量評估、師資培訓、學生境外實習、共建實習基地”四位一體的行業后備人才培養合作模式,并逐步建立起科學完善的行業后備人才培養機制。
1994年和1995年分兩批成立的全國23所CPA專業方向院校,經多年試點與嚴格教學質量評估,于2007年最終確定為19所。十年來,共培養3萬余名CPA專業畢業生,其中,出境實習學生909人。
安排特定專業方向學生境外實習3個月,這在我國院校教育系統屬創新之舉。中注協通過各種媒體和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在《中國財經報》和中注協網站設立專欄宣傳有關實習情況,引起學生、家長、高校、社會公眾和媒體的廣泛關注。
以學生出境實習項目為CPA專業方向班的“亮點”,深受學生歡迎,吸引大量綜合素質強的優質生源選擇CPA專業,其中不乏全國各地的文、理科高考狀元,CPA專業方向錄取分數在多數院校中名列前茅,使之成為高考熱門專業和會計專業中的“王牌”,對擴大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的影響力發揮了積極作用,進一步推動CPA專業方向辦學質量的提高,實現了CPA專業成為優勢突出的品牌專業的初衷。
(二)增強了學生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認識
出境實習項目的設立激發了學生們提高外語水平、提升專業知識、積累會計審計實踐經驗的熱情;通過實踐,學生們站在更高的坐標點,對境外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職業環境、先進的運作機制、科學的管理機制有了一定了解;對國際會計公司的網絡體系、機構設置、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有了深刻的感性認識;對基本審計程序和審計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加深了對獨立審計職業的理解;對境內、境外的會計差異有了新的認識;增強了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認知和職業榮譽感,實現了出境實習學生自身成長成材的初衷。
(三)吸引了一批優秀畢業生到行業工作
以學生境外實習項目為核心,通過“前端延伸,中端創新,后端拓展”,拓展了高校與事務所合作的平臺。
前端延伸:引導事務所與CPA專業方向班簽訂合作協議,把后備人才培養端口前移,引導CPA專業方向班學生進入職業發展通道。通過將事務所人才培訓的部分內容提前嵌入到學校的教學過程中,以訂單班這一培養形式,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企業特殊技術型應用人才,使校企雙方實現合作雙贏的目標。
中端創新:學生境外實習項目為吸引CPA專業優秀畢業生加入行業,分別于2011年、2014年兩次對選拔方式進行調整。2011年-2013年,推行“實習與就業掛鉤、學生與事務所互選”,簽約率100%,履約率近96%;2014年,推行“直接選派、推薦選派”相結合的原則,64名出境實習學生中46名學生畢業后就職于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占比72%。
十年來,CPA專業方向畢業生累計3萬余名,就業率100%,其中有近50%的學生進入會計師事務所,成為行業后備人才的重要來源。
后端拓展:舉辦“大型事務所與CPA專業方向班對接招聘會”。以2014年為例,邀請綜合排名前20家中的16家會計師事務所參加了招聘會,來自19所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院校的260余名學生前來應聘,一方面解決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一方面解決了行業優秀人才缺乏問題。
學生境外實習項目主體涉及國際會計公司、國內會計師事務所、高校、學生和中注協等多方參與者。項目順利實施,需要每個環節、各方參與者通力合作、協調聯動。為完善項目管理,下一步將開展以下工作:
(一)改進項目合作模式。一是建立與國際會計公司和中國成員所固定聯系機制,在征集名額、學生派出、實習表現、總結考評等環節加強溝通;二是指導院校保證推薦學生的質量,指導實習學生實習期間行為;三是推動事務所為簽訂入職協議的學生提供3年職業發展規劃,提高入職履約率;四是完善實習協議,研究深化項目合作的可行性。
(二)加強項目參與各方的協調聯動。一是編寫《學生境外實習工作指南》,進一步規范各環節工作流程。二是創建“學生境外實習項目”微信版管理平臺,依托開展項目日常管理,完善快速反應機制。三是通過微信群開展與院校老師的溝通,加強與項目院校的聯系。
(三)組織開展項目宣傳。包括請出境學生拍攝實習生活短視頻、分享實習日志和總結、編寫印發《情況通報》等形式,深入宣傳該項目。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每一位出境實習學生曾因為學生境外實習項目而攝取營養,不斷成長,而在實習中他們不僅要做“西行”的求學者,也要做“東方”的傳播人,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不僅要做行業的參與者,更要做行業的領軍人,散做滿天星辰時,可以溫暖照亮別人,在行業中發光發熱。
(中注協繼續教育部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