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麗 / 安陽縣水務局
?
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
李海麗 / 安陽縣水務局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不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周邊人們的生活環境,防治了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對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但是同時,水利工程建設還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弱化了其原本的價值。本文在對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作出分析和論述的基礎上,就水利工程建設中保護生態環境的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
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注重水利工程建設,卻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水利工程建設通過改善自然環境結構,固然可以提高農業產業的抗災能力,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但是不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長此以往必然會引發更大的自然災害,不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當前這個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時代,應將此項事業滲透到各個領域,兼顧水利工程建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平衡。
水利工程建設是人類改善生存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利弊共存,我們應該用辯證的角度視之。具體而言,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影響生物多樣
在人類與自然構建的生態環境中,生物多樣性是其主要特征和規律。所謂的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時空范圍內所有生物物種及其變異形成的生態系統。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日漸頻繁,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水利工程建設作為改造自然工程項目之一,淹沒了大量的森林草地,破壞了多樣生物的生存環境。具體而言,我們可以根據生物陸生與水生的分類,就水利工程對生物多樣的影響進行分析。其中,水利工程建設能夠對陸生生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主要成因包括庫區淹沒、氣候變化、土壤鹽堿化等,能夠影響生物的種類、結構以及生存環境等。水利工程的興建,減少了大片陸地面積,很多生物在的棲息或覓食面臨危險。而水利工程對水生生物的影響多偏向于有利,因為它增加了沿岸濕地、沼澤面積,為水生生物的生存與繁殖創造了良好條件,有助于增加此類生物的種類和密度。同時,水利工程建設還改善了周邊空氣濕度,減少了森林火災的發生概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周邊防火等級。
(二)影響水文系統
水利工程建設會對水文系統的各個相關要素產生影響,包括水流速度、河流溫度以及水域深度等,可能會改變整個所處地區的水文狀況。假如河道兩側鋪筑的透水能力較強,很容易引發兩側滲漏的現象,與之毗鄰的地區地下水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問題。而且,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其流入和流出水之間還會存在一定的溫度差,其庫內存水的水質也會發生相應變化,可以說利弊俱存。簡言道之,水利工程建設使得水位被整體提高,其內部流通的水流速度相對減緩,這樣很容易造成污染物的阻塞,不利于污染物的消除。但是,同時水利工程建設也延長了水源的運輸距離和存儲時間,其中所蘊含的氧氣量會有所增加,水體資源的容量也自然得到了豐富和提升。大量儲水還增加了單位面積的水壓,能夠對巖石裂隙或斷裂面產生潤滑作用,改變了地應力平衡狀態,極易引發地震災害,嚴重損害了周圍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近年來,關于三峽水電站周邊的地震災害報道不斷增加,這無疑印證了這一論點。
(三)影響氣候變化
水利工程建設改變了原有的地質環境,庫區與空間的接觸面由陸地變成水流,相互間的能量轉換方式和強度都發生了相應變化,進而導致局部區域內的氣候變化。經相關數據統計顯示,一般在冬季深度達到7米及以上的水庫平均氣溫較之陸地高,而夏季則會發揮一定的降溫作用,尤其在干旱地區這種溫度差異十分明顯。在高原地區則會出現增溫效應。除此之外,水利工程建設還會對降水產生影響。在高溫的作用下,水利工程的儲水會進行蒸發,提高了空氣濕度,能夠產生降水增加正效應。另外,在氣流的帶動下,水域內風速加大,產生下沉運動,從而產生降水減少負效應。同時,水溫的差異變化,相較于陸地大氣層結構穩定,不利于對流的發展,也會產生一定的降水減少負效應。對于干旱的地域而言,影響其降水的因素集中體現為水汽來源和空氣濕度,其較之陸地大的空氣濕度特點,決定了此區域具備更加有利的降水條件,因而無論冷季還是暖季水利工程建設都會產生降水增加正效應。由此看來,水利工程建設對局部氣候的影響,改善了人類的居住、生產環境。
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利弊俱備。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利工程建設價值,同時實現生態環境保護,是該項工程研究的重要議題。作者提出了以下幾種建立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整體的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一)兼顧生態與經濟的發展
我們并不否認水利工程建設創造的價值,但是同時也要深刻認識到其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秉持兼顧有機發展的理念和原則,制定完善的實施計劃。水利工程建設對改善人類生存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在實踐過程中要兼顧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正確地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推動兩者的和諧發展。要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意識,加大水利工程建設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認真分析周邊生物的生存需求,做好一系列的防護措施。尤其要注重對水利工程建設區域內生物棲息及繁衍環境的保護,在施工條件允許范圍內盡可能選擇環保行材料。同時,還要注意避開水生物遷徙或產卵的產地,盡量保留陸地生物的多樣性,從而維持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在此過程中,還要建立合理、完善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包括水文環境、地質環境、氣候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等,從科學的角度有意識地避免水利工程建設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觀的引導,深刻認識到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和諧互存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和目標。
(二)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經實踐數據顯示,水利工程建設難以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全面保護,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補償機制,以盡量降低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雖然自然環境本身能夠對水利工程建設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發揮一定修復作用,但是依然離不開人類活動的參與和介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最佳修復。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水利工程建設初期就要預判其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可行的補償計劃,明確其主體和范圍。環境保護相關部分則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切實監督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的實施效果,并作出進一步的完善和創新。水利工程建設單位則需要整合所有資源,合理地分配出其中應用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部分,保證此項工程資金到位,幫助建設地域恢復甚至優化原有生態環境平衡。在水利工程建設實踐的過程中,部分影響因素是無法預判或避免的,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無法得到根除。這就要求相關單位兼備經濟發展意識和生態環境意識,建立兩者之間的和諧互動關系,轉弊為利,使之更好地服務人類。
總而言之,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必須正視。由于個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相關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作者希望業界其他學者持續關注此項研究,深度剖析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充分發揮其中積極部分,有效避除消極部分,從而使水利工程建設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上達到平衡,使之在造福人類方面創造和發揮更大的價值,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司源.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保護對策 [J].人民黃河,2012,(2).
[2]董哲仁.探索生態水利工程學[J].中國工程科學,2007(01)
[3]楊玲玲.淺析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