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軍
建設質量強省實現陜西經濟追趕超越
喬軍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陜西經濟社會近年來快速發展,但是在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下行壓力依然很大,發展環境錯綜復雜,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回陜視察時指出“陜西正處在追趕超越階段。”這一重要論斷。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深刻領會其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以提質增效為著力點,全面實施質量強省戰略,引領陜西經濟實現追趕超越。
實現追趕超越,要正確選擇區域經濟中的制勝之策。目前,拉動陜西省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中,投資仍然是重中之重,出口和消費占比較低。短期看,在消費、出口增長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拉動經濟增長要依靠加大有效投資力度、統籌發展與改革、調整產業結構等措施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長期看,隨著推動陜西經濟快速發展的資源開發 和投資動力減退,必須實現動力轉換,把質量強省作為陜西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從供給側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經濟發展。首先,要通過創新供給、提升質量、培育品牌來增加有效供給,推進經濟提質增效。我國經濟發展由“短缺”到“過剩”、由“溫飽”到“小康”,居民消費出現從注重質量滿足到追求質的提升、從有形物質產品向更多服務消費、從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等一系列轉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表面上看是有效需求不足,實際上是有效供給不足。從總體上看,我們的產能很大,但高質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給不足。近年來,一方面企業產品賣難,另一方面消費感覺難以買到稱心如意的產品,于是搶購外國奶粉、馬桶蓋、書包等商品。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質量和品牌是一個重要原因。在這種形勢下,提升質量將是增加有效供給的有效途徑。
其次,質量是彌補“對沖”人口紅利消失的有力措施。從勞動力等資源供給看,“人口紅利”下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其負面效應將在未來20幾年里持續發酵。在沒有“人口紅利”的情況下,生產高質量的產品可以獲得較高市場價格,抵消上漲的人工成本而有余,繼續保持經濟增長。
最后,質量可以有效提升要素生產率。通過提高投資項目的決策和運營質量,運用質量成本成本控制技術,采用先進標準,提升原材料質量和工藝質量、經營管理質量,提高勞動力質量,能夠減少浪費,能夠從根本上避免無效投資或低效投資,獲得高質量和低成本的疊加優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改革的要義就是壓縮產量提高質量。應大力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壓縮過剩產能,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向優質高效率領域集聚,加快提高投資效益和經濟發展質量。
從需求看,實施質量強省戰略能夠有效擴大消費。通過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提供超越期望的消費產品,可以進一步激發居民的消費需求。目前,居民消費占GDP比重較低,一個重要原因是產品數量需求基本滿足以后,產品質量沒有較大提升,潛在的消費需求無法滿足,導致遠赴境外消費,外國高端產品進口消費分流了省內消費增長份額。因此,要擴大消費,既要不斷提高居民收入,也要通過大幅度提高產品質量提振消費信心,通過質量的創新和產品功能的提升,為消費者提供安全、舒適、放心的消費環境,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淘汰在用的產品,購買質量水平更高的名牌產品,形成新的消費熱點,使之成為經濟發展最大的、持續的驅動力。
從省域經濟競爭力看,實施質量強省戰略有利于強化一帶一路新起點優勢,促進陜西產品走出去。
在全國投資規模普遍下降、資源型產品市場持續低迷的嚴峻形勢下,我們與其他省市在投資、區位和資源消耗上競爭,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并不明顯。而質量提升和質量創新卻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每一個企業、每一個組織和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通過實施質量強省戰略,踐行將每一個細節都能做到完美的質量創新,在不增加物質資本投入的情況下,依靠內生產動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實現“三個轉變”需要認識和把握質量發展規律,這是實施質量強省戰略的前提。這些年來,陜西質量強省建設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應該看到,質量強省戰略的深入實施還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如:企業的質量主體作用仍需加強,社會質量意識有待提高,質量監管水平有待提升,品牌建設需要更加努力,質量基礎工作還需要更加牢固。特別是需要回答質量發展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機理是什么?在新常態下如何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增長?質量工作如何圍繞供給側改革來開展?如何在提供經濟發展新動力、取得新成效上做出更大的貢獻?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創新工作理念和思路,而工作理念和思路的創新要以理論突破為前提,需要從理性思考的高度去認識、去把握質量發展的內在規律,探索質量發展的路徑?!百|量發展戰略——陜西建設西部質量強省戰略研究”課題就是陜西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下,為促進質量強省建設工作而開展的前瞻性探索,對促進質量強省戰略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我們要牢固樹立“抓質量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務必抓質量”的先進理念,要站在歷史發展進步的高度、站在政治的高度認識質量強省的重要意義,在全社會營造濃厚氛圍,讓崇尚高質量,追求高質量成為一種價值觀,成為一種信仰,成為一種理性自覺。在產品、工程、服務、環境、經濟社會運行等各個方面做好規劃,細化措施,制定方案,加強保障,有效落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邁進質量時代。
質量已經成為經濟競爭的首要因素,成為引領發展的新動力,它是一種文明狀態,一種社會文化,一種思維方式、一個行業、一種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一種生產、工作和生活模式。它像一個人的血液一樣,滲透到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產品,它和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受益而不覺,失之則南村,須臾不可分離。因此,政府、企業、社會、行業協會,工業、農業、醫療教育、教育科研、環境保護、公共服務、商貿旅游等各行各業都要講質量工作融入自己的工作中,開啟質量+發展模式,高度重視質量問題,積極參與質量共識,實現質量安全和質量發展成果共享。
一個重視質量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一個重視質量的地區是有前途的地區。陜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只要堅定不移實施質量強省戰略,就一定能實現追趕超越目標,一定能夠全面夠格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作者為陜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