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橋
水與文明
黃春橋
電影《美人魚》里有一句經典臺詞:“如果世界上連一滴干凈的水、一口干凈的空氣都沒有,掙再多的錢又有什么意義?”影片給大家帶來審美愉悅的同時,也帶來了對現實的批判性思考。
公元前6世紀,希臘米利都學派的泰勒斯在日常觀察中發現“一切種子皆滋生于濕潤,一切事物皆營養于濕潤,而水實為濕潤之源”,泰勒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萬物的本源是水,也因此被后世譽為“哲學之父”。今天,雖然哲學家還在為到底什么是世界的本源繼續爭論,但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已經成為人們的基本常識。人可以一日無食,但不可一日無水,的確,水為生命之源,如果沒有一滴干凈的水,人的生命和欲望也會因此干涸,其他的又有什么意義?就像沒有水的“1”,其他的一切“0”都構成不了價值。

書名:水文明的崩潰
作者:[英] 亞歷山大·貝爾 著;羅紅 譯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1月
水維持著生命也支撐著文明,人們臨水而居,城市沿河而起,文明順著河流展開。四大文明古國沒有一個是離開水而獨自燦爛的:古巴比倫枕著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古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印度有神圣的恒河、印度河;古代中國也坐擁萬里黃河、長江。江河奔騰,文明因水而起,因水而興。古羅馬,一個善于掌控水的城邦,羅馬城的高架渡槽、引水渠道、噴泉、浴室,以及供排水系統等精巧設計令人驚嘆,這些均為古羅馬城市興盛的典型標志。在中國,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成就了川西天府之國,京杭大運接通南北貿易,中國人對水的掌控和利用令世界稱贊。
然而,文明因水而興也會因水而敗。據考證,曾經水草豐茂的樓蘭古國,因為水環境破壞而消失,今天的人們也只能在歷史的沙塵找尋當年繁華的痕跡。同樣,也有研究發現,由于高棉人把運河開鑿得太深而導致吳哥窟文明的崩潰。如今,人類也面臨著海平面上升、水資源短缺、水污染、洪水泛濫等各種生態災難,因水環境問題而起的貧窮、疾病、流血沖突不斷上演,這都給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水滲透在文明的方方面面,但建立在水之上的文明是脆弱的,如果對水的竭取與污染不停止,對水的管理與利用不遵循規律,一旦水環境崩潰,人們又將何去何從?

書名:河流的文化生命
作者:喬清舉
出版社:黃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年 9月
人的生命離不開河流,而河流不但有自然生命,還有社會生命,甚至文化生命。本書從河流的文化生命的概念論證、河流的文化生命與中國文化、哲學思維、以及人生的關系在學理上進行了全面、系統、清晰的闡釋,使人們能夠將河流作為一個有生命的主體對待。

書名:低吟的荒野
作者:[美] 西格德·F·奧爾森 著;程虹 譯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2年8月
如果說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宣告了大地倫理的誕生,那么《低吟的荒野》則展現出了大地美學。奧爾森生動地描述了他在美加共有的“邊界水域泛舟區”搖獨木舟漂流旅行,在美加交界的奎蒂科——蘇必利爾荒原滑雪垂釣的經歷,一展北美那些群山林海及江河湖泊的雄姿和風采,以及這些荒野經歷在他的心靈深處引起的感動,讓自然之聲與心靈之聲相交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