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與烏鎮戲劇節

2013年,烏鎮舉辦了第一屆烏鎮戲劇節。此后,戲劇節成了烏鎮一年一度的文化活動。
第一屆戲劇節經過3年的籌辦才正式啟動,投資達5億元,可謂大手筆。但戲劇節走的卻是“小而精”模式,邀請賴聲川、孟京輝、黃磊等國內一流的話劇導演與演員作為藝術總監與顧問,引進的劇目雖然數量遠少于國內其他戲劇節,但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比如《尼伯龍根的指環》,即便在德國,觀眾也要等上好幾年才能看到其中一幕,第三屆烏鎮戲劇節竟然一次性全部引進,難怪上演時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演出內容由藝術家們拍板,設施建設則由烏鎮一方完成。新建的烏鎮大劇院走現代化風格,露天戶外劇場“水劇場”則背靠明清老建筑群,還有國樂劇院、秀水廊劇院等適合與觀眾互動的精致小劇場,適合上演不同風格的戲劇,帶給觀眾最佳觀劇體驗。
戲劇節期間,“看戲劇免園區門票”的優惠措施,讓更多游客了解戲劇文化,感受小鎮的風情;全面覆蓋的無線網絡,讓觀眾可以隨時自助購票、取票;小鎮上每隔百米就有一個咨詢點,提供劇目表、地圖和購票信息服務……這些體驗疊加,構成了觀眾對戲劇節與古鎮的美好回憶。
千年古鎮和極具時尚元素的戲劇看似毫無關聯,兩者碰撞的效果卻得到了極佳的反響,觀眾逐年增加,媒體甚至評價烏鎮可能成為北京之后國內又一個戲劇中心。戲劇節擴大影響力的同時,烏鎮也從知名的觀光旅游目的地向文化休閑旅游勝地過渡,從眾多日漸趨同的古鎮中脫穎而出。
讓古鎮開出時尚的鮮花
近些年,古鎮、古村莊、古宅院如雨后春筍,遍地林立,但大多缺少個性和特色。如何讓古鎮走出“千鎮一面”的困境?烏鎮告訴我們,未必只能在“古”上做文章。傳統小鎮與時尚戲劇的碰撞,讓烏鎮由知名的觀光旅游目的地向文化休閑旅游勝地過渡,從眾多趨同的古鎮中脫穎而出。
合理規劃,讓投入收獲滿意的產出
許多項目都有一個良好的開始,但最后總不乏草草收場甚至“爛尾”者,究其原因,可能是缺乏合理科學的規劃。比如項目宏大,但資本的投入不匹配;又比如未將人力物力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限制了成效。烏鎮戲劇節經過3年的籌辦才正式啟動,且沒有因5億元的大投資好高騖遠,而是選擇了打造“小而精”的模式。由此能看出投資方深思熟慮,精心考量了質量和規模的關系,最終獲得了良好的效應。
明確分工,發揮所長
一個項目的完工,需要多方協作建設,明確而合理的分工才能讓各方充分發揮所長,達到“1+1>2”的效果。賴聲川等人既有高品位的戲劇鑒賞能力,也有豐富的業內資源,就由他們負責內容建設、作品引進;烏鎮常年接待游客,懂得其需求,就由他們完善“硬件”服務。正是這樣的強強聯手,為觀眾打造了優質的戲劇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