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新華通訊社受權全文播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就是人們俗稱的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值此辭舊迎新之際,中共中央發出新世紀以來第13個一號文件,強化強農富農惠農政策措施,對近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不啻為是給億萬農民又送上了一個沉甸甸的“大禮包”。
回顧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已經連續發出四個一號文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能夠連年有提高,農村社會能夠舊貌換新顏,新時期的農民問題能夠解決得稱心如意,歸根到底是黨中央一系列方針政策正確指引的結果。大量的事實已經充分證明,中央的一系列一號文件,為在新常態下穩步發展國民經濟,為在農民占大多數的人口大國自覺破除二元社會結構,為統籌城鄉的一體化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成功之路。
一號文件年年發,具體內容有不同。今年的一號文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統領下,在發展理論和對實踐的指導上有堅持,也有創新。所謂堅持:一是堅持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二是堅持全民小康的發展目標;三是堅持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四是堅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所謂創新:首次提出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首次提出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首次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首次提出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推動;首次提出讓廣大農民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首次提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四個堅持”和“六個創新”,就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精髓。
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給農民送上了超常規的硬通貨“大禮包”,主要有: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確保力度不減,總量有增加;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主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把國家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到農村;把農村環境整治支出納入地方預算,中央財政給予差異化獎補;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用三年時間,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開展重要農產品價格目標保險;適當提高土地的農民集體和個人分享的增值收益……
“雨水”時節已過,“三農”的春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