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7日,“宣傳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暨2016三農發展大會”在京召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進行了解讀,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重慶市副市長劉強、江西省副省長尹建業、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杰、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等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并作專題報告。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農業供給側改革將是今年農村改革的大頭。他說,今年還要推進糧食供給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的共識已經形成,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因此,2016年的農村改革在農業供給側改革方面是一個大頭,也是要解決中國農業在自己的道路上實現現代化、提高自身效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明目前農業供給側存在不適應的問題。當前,農業領域的供給側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目前農業供給側主要表現在“兩個不適應”:一是農產品結構沒能很好適應需求變化,存在結構性供需失衡的問題,農產品質量水平、信譽保障等還不能滿足消費者需要,加之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導致部分農產品進口量增加、國內農產品庫存增加的現象。二是農業生產不適應資源環境承載負荷。在保障農產品持續增產的同時,存在過度開發農業資源、過量投入農業投入品現象,影響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側供給改革主要涉及三大方面。
第一,土地制度改革。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權屬落實,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作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避免土地掠奪式經營;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保護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使他們能夠安心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或者離開農業、農村;為農民工到城鎮就業提供新的資金來源,從而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新動力。
第二,農業結構調整。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通過結構調整,促進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聯動,能夠減輕國內耕地、水等自然資源的壓力,緩解經濟發展和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促進農業生產由以數量為主轉向數量質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場導向,更加滿足消費者需求。這次結構調整的主體是近年來新型經營主體,即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他們是商品農產品供給的主體,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主體。而結構調整的任務也隱含著進一步促進這些主體的發展,提高其發展的質量,這也是結構調整的內涵之一——農業生產的主體結構,即通過主體結構的改變推動供給結構的改變。
第三,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根據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中,要確保稻谷、小麥等口糧的生產,既要保耕地,又要保產能,保主產區特別是核心產區的糧食生產。確保糧食供給包括糧食最低保護價格的改革以及現有糧食收儲制度的改革。近年來,糧食領域出現了“三量齊增”的現象,即產量增、進口量增、儲存量增,這是由于最低保護價政策和收儲政策相互交織而導致的,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沒有正確運用這兩個政策工具的結果。因此,讓糧食價格回歸市場和讓糧食儲備回歸市場是這次改革的中心任務。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必須針對供給側存在的不適應,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具體來說,就是要適應消費需求改善供給。有人認為,農產品現在什么都多。蔡恒說,仔細分析,多的實際上是沒有優勢的產品,市場不認可、消費者不接受,所以要從改善供給入手,適應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多元化消費、個性化需求,優化品種品質,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提高品牌農產品銷售比例,為消費者提供豐富多樣、質量優良的產品供給,使農產品在品種和質量上更加契合消費者的需求。
同時要抓住五個重點:一是去庫存,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消費大國,但不是一個加工大國,未來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潛力巨大,可以有效消化部分庫存;二是降成本,通過發展規模經營、推行社會化服務,將農業生產成本降下來;三是統管理,通過創新管理和監管制度,把農業政策要求變成農民的自覺行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四是調結構,種植業主要調整玉米產量,畜牧業主要解決南方水網地區的養殖密度,更好地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五是促融合,把鄉村治理好,把特色產業發展好,從農業出發找尋新亮點,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