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一些城市的規劃仍存在重規模擴張、輕集約發展的問題。比如,一些中小城市熱衷于建設高樓大廈,不僅破壞了城市特色,而且增加了消防成本和物業運行成本;一些城市在舊城和城中村改造中一味強調就地平衡,進行高強度、高容積率開發,不但沒有改善人居環境,而且產生新的“城市病”。
“城市病”也是“規劃病”,“規劃病”又是什么呢?河南省委書記倒是沒有避諱,他說:“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規劃理念陳舊落后,規劃指導思想有偏差,規劃方法長官意志、主觀隨意、脫離實際,也有各類規劃之間相互掣肘、互不銜接的體制問題。”規劃中的長官意志、主觀隨意、脫離實際最遭人詬病,在今后一段時期,這種“毛病”也最為難改,最該十分警惕。
說易行難,貴在落實。規劃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一方面,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又集中涌現出了各種“城市病”,給人的切膚之痛就是,這么打造的GDP,誰說不是巨大的浪費呢?面對那些生米已成熟米飯的所謂“規劃”,我們真是欲哭無淚,恨得咬牙切齒。
——鳳凰評論/朱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