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誰來種地
背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廣大農村越來越出現空心化和萎縮的跡象,很多村里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是在城里打工、生活,也只有過年的那幾天才能見到年輕人的身影,這種城鄉二元結構下的人口分布,其實是中國城鄉資源再分配過程中所必須經過的陣痛,伴隨而來的是務農勞動力老齡化和農業兼業化副業化現象。“70后”不愿種地, “80后”不會種地, “90后”不談種地……“誰來種地”問題日益突出。
編者: “誰來種地”的拷問背后是深深的擔憂,假如越來越多的土地沒人耕種,將會導致土地荒蕪、資源浪費,危及我國糧食安全。種地,當農民,這個人生選擇在農耕社會歷史長達幾千年的中國,其實一直都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宿命”,但是當80后、90后享受著一大家人的萬般寵愛于一身長大的時候,種地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即使是農村孩子,現在也很少有人愿意留在農村種地。究其原因,一是農民的身份認同在很長時間內還是難以取得大多數社會群體的尊重和羨慕,種地在農村依然是很辛苦的工作;二是農業風險與收益不完全成正比,種地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飯,一旦遭遇天災,農戶的損失可以說是不能承受的,越是規模化種植,很可能最后不是“規模效益”,而成了“規模虧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沒有人,沒有勞動力,糧食安全談不上,現代農業談不上,一切都談不上。“誰來種地”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愿不愿意種地、會不會種地、什么人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
韓魯佳 (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院長):
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機械化水平
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跟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歐美等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基本普及。而我國的現狀是,小麥的機械化水平略高bd3dfecb9796a494b832072685ae162397c88432cf77d43ee6c80559d47e1c48一些,但是其他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機械化水平還很低,這制約了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以及農民的增產增收。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首先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多研發一些先進的、適應國內農業發展環境的裝備設施。其次,要促進農機和農藝全程化、一體化融合,多開發適應機械化作業的品種,優化農藝的流程和制度,加快推廣增產增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機化技術。
夏濤(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
科學規劃農田水利建設,擺脫靠天吃飯
要進一步做好農田水利建設,也要強化其科學性,科學制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在摸清水利家底的基礎上,制定、修訂和完善規劃。著力改變水利規劃與新農村建設、農村道路建設、土地整理和利用、農田林網等規劃相脫節的現狀。重點突出與統籌兼顧相結合,有序推進農田水利工作。同時,積極探索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霍學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培養新型農民
目前,我國有一大批的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等,需要將他們進行創業培訓、市場指導,培養成農村發展致富的帶頭人。 同時,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擴大免費政策覆蓋范圍,組織多種形式農業技術培訓,培養大批農村適用專業人才。要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使之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
黨國英(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
創新農業經營主體,培養職業農民
相比于小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一定的生產資金和規模,可以進行規模化經營,收益相對可觀,能解決“誰來種地”問題;而職業農民懂技術、善管理,還能解決“怎么種地”問題,有利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