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從2012年興起至今,短短3年,風靡全球,猶如一顆網絡化智慧火種闖進了高等教育的大門,由此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一場對高等教育的深遠影響和根本性變革。
MOOC浪潮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是計算機教育同樣產生了巨大影響,并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視和國內高校及教師的積極響應。MOOC使得全球優質計算機教育資源重新整合,促進了國內新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和MOOC云平臺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9月,國內高校教師開設的計算機類中文MOOC課程已超過140門,分布在近10個公共服務平臺,選課人數累計超過400萬人次。中國的計算機教育MOOC順勢而起,勢不可擋,大學教育改革迎來“互聯網+”的難得機遇。然而,如何規范中國計算機教育MOOc課程的建設與深化應用,促進基于MOOC的計算機教育改革的有序、良性和可持續發展,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軟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統稱為“教指委”)意識到MOOc浪潮的到來,于2014年12月成立了“中國高校計算機教育MOOC聯盟(CMOOC)”(以下簡稱“CMOOC聯盟”),吸引了120余所高校加入。CMOOC聯盟的成立,旨在積極倡導、引領和推進MOOC建設,促進計算機教育的創新改革,提高計算機教育的質量,推動教育公平的實踐,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在國內外計算機教育領域的地位與影響。
CMOOC聯盟成立之后,圍繞計算機教育類MOOC課程資源與體系建設及其推廣應用,主要工作將從建設、利用&改革、聯盟3個方面展開。
1.建沒:完成MOOC課程、平臺與機制的建設任務
建設MOOC課程體系。面向計算機類專業與計算機基礎教育,基于計算機與軟件工程知識體系建設MOOC課程體系,并進行國內外MOOC優秀課程資源的整合。同時,支持完成MOOC精品共享資源課與視頻公開課改造、MOOC優秀課程與特色課程的建設,加強MOOC特色課程與創新實驗實踐課的建設。
建設與共享計算機類MOOc資源平臺。支持開放式的計算機類MOOC課程資源中心與平臺建設,構建基于聯盟的MOOC資源平臺共享機制;建立基于MOOC/SPOC+O2O+翻轉課堂的教學環境與規范
建設計算機類MOOC網絡化開放式教學體系與服務體系。構建以“大學/學院-教師-學生”為核心的MOOC教學鏈條與服務系統,遴選優秀MOOc課程進行推薦、培訓和推廣應用。同時,建設相應的MOOC課程質量保證與認證體系。
2.利用&改革:利用MOOC對計算機類教學模式及方法進行改革
利用MOOC從學校、MOOC平臺、教師、學生等層面推動計算機專業教學與學習方法改革,建立學校、MOOC平臺、教師、學生于一體的生態系統。
教學方法改革涉及:基于MOOC/SPOC+O2O的專業課教學方式改革、計算機類專業的“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法研討、帶有“MOOC參考課”的教學組織與研討式教學方法等。學習方法改革涉及:適應MOOC/SPOC的專業課學習與考核方式的變革、主動學習方式、O2O線上/線下學習方式等
推薦優秀MOOC課涉及:計算機MOOC優秀課程評價與推薦、基于MOOC/SPOC+O2O的優秀教學模式及案例推薦等。建立MOOC課教研社群與學生社群,包括MOOC課教學及質量規范研究社群、基于SNS的MOOC課學生社群等。
3.聯盟:建設計算機MOOC共享聯盟體系
CMOOC聯盟是由上百所中國高校共建的計算機類MOOC課程共享聯盟和基于MOOC的計算機教育共同體。其主要任務包括:建立組織,樹立門戶;整合資源,建設課程;建章立制,規范認證;師資培訓,試點教學;研討交流,國際合作等。CMOOC聯盟除了支持建設MOOC資源之外,將共同探索全新的MOOC課程資源共享機制、教學模式、認證機制,互認成績與學分、質量保證、運營機制等。同時,還探索大學與IT行業/企業在MOOC方面的深入合作,探討校企共建、共用、共認MOOC課程教學及其結果的合作新內容與新方式。
CMOOC聯盟成立以來,先后建立了理事會與秘書處、質量規范工作委員會、培訓工作委員會、課程建設工作委員會、若干MOOC課程工作組等組織,聯盟成員120余所高校遍布全國;遴選了39門聯盟建設MOOC課,由17所大學進行建課與開課,有數十所高校的20多萬學生選課;開展了一系列MOOC與計算機教育研討會、專題報告會與培訓研修班等,有100多所高校千余名教師先后參與活動。后續的工作正在陸續展開,CMOOC聯盟的工作受到廣泛關注,影響在迅速擴大。
MOOC浪潮是“互聯網+高等教育”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以此引發的計算機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未來教育也將通過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手段實現新的形式和服務。我們應積極應對MOOC浪潮,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MOOC教育模式及推廣應用形態,利用MOOC推動我國計算機教育改革.CMOOC聯盟的建立與發展將助力這一目標和過程的成功實現。
(編輯:彭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