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浪潮來臨,這對于大學的課程教學到底意味著什么?慕課會取代教師授課嗎?會顛覆現在的教學模式嗎?不慕課就落伍了嗎?慕課提高了教學效率還是增加了教學時間投入?如何立足于自己的學校和課程建設?如何應用慕課?這些問題困擾著許多教師,解決了這些困惑,才能迎接慕課浪潮的挑戰,抓住新的機遇。
首先,慕課不是來取代教師和顛覆教育模式的。慕課是在線課程的一種新形式,可以看作是在線教材+在線評測+協作學習。與線下的大課相比,慕課在學習時間與節奏上更靈活、更個性化;與紙質教材相比更立體化、學習更方便,可以跨越時空進行協作學習。技術的進步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徑。如何利用好這些技術且使教學活動更符合認知規律,更高效率,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這便是慕課浪潮帶來的挑戰,但這也是機遇。
是不是用了慕課就是教育變革了,不用慕課就要被淘汰了呢?是不是老師都要淪為慕課的助教了呢?如果這樣想就是本末倒置了!要利用好慕課這種形式,首先還是要深入研究教育,要結合具體專業和課程的特點,遵循認知規律、教學規律來設計課程的各個環節。慕課這種新的課程形式,為我們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選方案,但方案還是要教師來設計。認真研究并找到目前教育中的不足以及解決不足的方法,就可以對現有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和突破,形成更好的模式。慕課本身并不構成對學校、對教師的威脅,但是慕課向全世界展示和共享了優秀大學的優秀課程,展示了優秀教師的課程設計、教學模式和授課。這種優質課程的公開和共享,使得對教育不夠重視的學校、對教育研究不夠重視的老師感到了挑戰。只要勇敢地迎接挑戰,便能將其轉化為機遇。
慕課到底對大學的教育有什么影響?隨著慕課浪潮的到來,多數人意識到慕課這種形式帶來的困惑和壓力:每個學校都要建設慕課嗎?教師除了主講慕課就只能做助教嗎?這種困惑其實是忽略了實質只看見形式。如果教育者真正能夠通過慕課去研究和學習其他學校和其他老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與授課方法,做到以它山之石攻玉,改進自己學校的教學工作,改進自己主講的課程,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機遇。至于是否使用在線課程這種形式,完全要看自己學校的師資情況、學生的特點、每門具體課程的特點。技術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并不是技術用得越炫課就教得越好。不過課教得好的老師,通常總是能很好地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手段。作為教師,不用慕課不會被淘汰,不研究教育才會被淘汰。
引入新的教學模式和新技術,應該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多數老師的感覺是,不僅建設慕課要花費很大精力,使用慕課進行混合式教學也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工作量,學生也覺得混合式教學的課程需要投入更多學習時間。這是為什么呢?我們需要透過表面現象去發現實質問題。新建一門慕課肯定是需要付出很大精力的,所以如果已經有現成的課可以全部或部分拿來應用,就不必完全重新建設。在校內課程中應用慕課資源進行混合式教學比簡單照本宣科講課要花更多的精力,其原因是以前照本宣科講課時對課程的研究和設計不夠,給學生提供的指導和幫助不夠,也就是說這些精力是作為教師本應該付出的。那么學生學習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會需要多付出很多時間嗎?如果因為有了在線課程與混合式教學,我們的教學要求提高了,課程的內容或難度增加了,或者學生對自己的成績要求提高了,那自然是要增加學習時間。如果課程的內容和難度都未增加,學生成績也未提高,卻額外增加了學習時間,那么就意味著教學效率降低了。果真如此,那也不應該糾結于該不該用慕課,只能說明老師的教學設計沒做好。
中國高校計算機教育MOOC聯盟(以下簡稱MOOC聯盟)就是致力于推動計算機教育MOOC資源的建設與應用,進而促進教學方法的深化改革,提升課程學習效果。MOOC聯盟在杭州、北京、上海設立了首批培訓中心,分別委托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承擔組織教師研修任務,深入介紹慕課建設與使用的完整過程。培訓中心將邀請有慕課建設和使用經驗的教師分享教學理念、教學設計以及慕課建設和使用中的教學方法、信息技術方法等,使得更多的老師能夠理解和認識到慕課對大學教學的影響,能夠通過培訓進一步學習教育學理論、借鑒成功的經驗,更好地迎接挑戰、抓住機遇,改進自己的教學。
作為培訓中心之一,位于清華大學的北京培訓中心致力于將慕課建設和應用的成功經驗向同行教師們分享,目前已經于2015年12月5-6日成功地舉辦了第一期培訓,并計劃在2016年舉辦4期以上培訓,邀請教育信息化專家、各校慕課名師、優秀的慕課制作團隊和運營團隊前來授課,
基于自身的經驗,筆者認為在建設和應用慕課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廣泛借鑒現有的慕課,這樣才能少走彎路、事半功倍。MOOC聯盟的培訓活動,就是為大家提供學習經驗、分享成果的機會。相信通過MOOC聯盟的努力工作,慕課在中國高校的計算機教育教學中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編輯:彭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