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哪里滾回來了?為什么人影也不見?你也不怕人家恥笑,為什么就不害臊。”
讀著這句歌詞,就仿佛看到了一幅極為生動的畫面。
的確,這句歌詞摘自二重唱“你從哪里滾回來?”,出自歌劇《多瑙河畔的薩泊洛什人》第一幕。由于這首二重唱妙趣橫生、矛盾突出且人物形象鮮明,不僅被國內歌唱家引進并翻譯成中文歌詞后搬上舞臺,近幾年,這首重唱作品還被各音樂類高校的學生們學習和演繹。
這一段講述的是在一個普通的烏克蘭家庭,參加斗爭的卡拉斯在外執行任務,他十分牽掛自己的妻子奧達爾卡,但他不能暴露自己的行動。于是,他帶著幾分醉意回家看望愛妻。無奈,不知情的奧達爾卡由于常常見不到丈夫,心中的委屈、焦慮和憤怒之情交織在一起,咄咄逼人、出言不遜。丈夫不停央求妻子停止責罵,但奧達爾卡仍舊不依不饒。隨著矛盾的加劇,卡拉斯賭氣脫口道出自己是在賣酒女人那里睡了兩天兩夜。沒想到,這句話激怒了妻子,引發了一場無休止的爭吵。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學生在初次接觸這首二重唱時,會在歌唱技巧和劇情表演的安排上無法達到平衡。在二重唱起調不久,當奧達爾卡剛開始演唱的時候,就已經將所有的怨氣和憤怒都爆發了出來,以至于在二重唱的末段,真正迎來爭吵高潮的段落時卻無法達到矛盾沖突的至高點。因此,在引導學生演唱這首作品的時候,一定要幫助他們一起處理人物形象、細心感受人物心理的變化曲線,這樣才能結合聲樂演唱技巧,將這首二重唱表演得淋漓盡致。
在這首二重唱中,由于主人公的情緒不斷在變化,演唱中的語氣、語速也會隨之有相應的變化。因此,需要緊跟主人公情緒的起伏,及時調整速度。例如第1-45小節運用的是Allegro(快板)的速度,表現出女主人對于卡拉斯的不滿之情。46-66小節同樣也是Allegro的速度,但由于卡拉斯的兩夜未歸,導致奧達爾卡以為丈夫在外逍遙快活,女主人的猜疑和卡拉斯不得不隱瞞行動所編的借口使劇情出現了第一次沖突,隨著這種情緒的推動,第二樂段速度上應比第一樂段稍快一些。67-75小節回歸第一段的速度,奧達爾卡的旋律和卡拉斯的旋律在此處交織在一起,互相敘述自己的委屈,因而這里不宜太過激烈,尤其是奧達爾卡的演繹,不能過于歇斯底里。
緊接著76-99小節,整體的速度和情緒再次出現變化。奧達爾卡哭訴自己成天成夜一個人守候著丈夫歸來,整日以淚洗面,心中種種委屈和焦慮讓自己變得憔悴。這里可以用較為緩慢的速度來演唱,音樂線條也變得綿長、抒情,更接近于哀怨的情緒。100-102小節,丈夫絲毫無法理解妻子的情緒,覺得妻子在無理取鬧,速度回到快板。103-123小節,隨著妻子旋律的加入,兩條旋律再次回到緩慢的速度,妻子繼續著她的哭泣,而丈夫延續著他的無奈。124小節開始,再次回到快板的速度,丈夫不愿意再看到妻子的胡攪蠻纏,編織了謊言,稱自己在賣酒女郎處待了兩天兩夜。沒想到,這種賭氣無形中更是激怒了妻子,引發了一場戰爭。243小節開始的十六分音符,讓矛盾不斷上升,最終兩人的憤怒達到極點。
這樣層層遞進的情緒變化中,表演者應當時刻關注主人公的內心變化,通過速度、音色、力度、語氣等的調整,將主人公的情緒演變清晰表達出來。切忌從頭至尾“暴怒”的喊叫,以及在高音處毫無修飾的喊叫等。此外,在曲譜上常有一些重音記號,這些重音記號并不是代表著簡單的用力,而是作曲家希望演唱者更重視這些邏輯重音。演唱時,需要慢慢體會作曲家的初衷,結合劇情變化,讓這首二重唱中的矛盾點慢慢激發出來,獲得更深入人心的表演效果。
縱觀能夠找到的視頻版本以及現實中的所見所聞,在國外歌唱家、中國歌唱家或者是學生們的演繹之間,拋開音色不談,唯一能夠找到差距的是在劇情推動上的拿捏和控制,這也是藝術家修養的另一種體現。這一控制并不僅僅意味著行為上的演繹,更重要是用技巧支持聲音,并用行為表演引發共鳴的過程。在歌劇藝術,特別是在重唱藝術中,理解“矛盾”、理解“沖突”方能明白作曲家的用意。“矛盾”和“沖突”,并不是重唱片段演繹的重點,更需要理性認識主人公內心的變化。有時,當我們將自己的角色從“演繹者”轉化成“觀眾”,或許更能夠發現在演繹中存在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