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家驥
摘要:文章結合筆者的實際工作經驗,針對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間設計中相關要點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文化中心空間設計的措施,在此基礎上結合工程實例加以論述,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文化中心;公共空間;局部與整體;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84.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6)11—132—02
前言
城市文化中心作為公共空間設計中的重要環節,是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改善人們生活品質的關鍵。同時它也是市民休閑、游憩的重要場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公共空間在現代城市人們生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文化中心空間設計引起了設計師、開發商的廣泛關注。因此,如何做好城市文化中心公共空間設計成為了設計師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下面就文化中心公共空間設計要點及措施進行了詳細地分析與研究。
1文化中心公共空間設計要點
城市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間設計的關鍵大于如何營造空間的特色。文化中心作為一種大型城市公共空間,引入了文化符號。空間設計主要以交通為主導,對空間和功能進行合理規劃、設計,體現當地文化特色。在設計條件允許的條件下,應設計幾個不同的功能區域,通過組合的方式將空間和地形組織起來,在確保空間移動性的前提下,對文化中心各個區域進行組織,從而達到一個從局部到整體、從平面到立體的效果。
1.1局部與整體
在文化公共空間設計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做好可持續的文化中心建設,使場地發揮“結構高效性”的機會。也就是根據文化中心的不同區域合理選擇不同的用途,可以將文化、教育和休閑活動結合成一個完美的整體。此外,在公共空間設計過程中,經常會現空間隔離問題,因此需要在公共空間入口外加強文化中心與城市的聯系。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將文化中心劃分成幾個區域,如濱水區、入口區、生態停車場、散步道等。文化中心通過建筑、空間、道路系統、地塊等要素的組合,表現出一定的動態性。通過平面和豎向變化、疏與密的對比,從而形成一個變化與統一的公共空間。
1.2平面與立體
文化中心通過綠化、水景、墻體、鋪裝、地形等來營造空間。這種元素都是通過空間構成而體現出來的。要想讓公眾能夠親自體驗到空間的特色和效果,我們首先要考慮到空間的不斷變化。通過設置階梯和坡道,以供人們向上或向下運動,人們借助他們使自己發生空間位置的變化。并通過豎向變化形成空間錯落,體現空間的層次感。想要設計一個出色的文化中心,需要做好文化中心的步行系統設計。
在公共空間設計的過程中,對于一些功能區域,要想營造出一些對比強烈的效果,應在一側設置一些行人散步、慢跑和騎自行車區域,另一側應設置休閑活動區域。這樣通過一個整體的坡道將這兩塊活動平臺連接在一起,以增強文化中心的空間感。同時,也可以通過空間的整合方式,將兩個不同的空間進行整合。對于不同標高基面,應設置立體化的綠地系統與人行系統立體空間,并將它們相互交織,以形成了一個多維空間體系,將空間、功能和活動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的空間。
2文化中心空間設計的措施
2.1加強空間與公眾的交流
公共空間與人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文化中心的結構基礎除了包括建筑和街道,而且還包括人際關系網。因此在文化中心空間設計中,需要從視覺、色彩、質感、比例、風格等方面將公共空間與公眾情感聯系在一起,在滿足文化、交流、休閑的前提下,強化共同空間體系的核心,讓更多的公眾能夠體會到共公空間的魅力。
在文化中心空間設計時,為了吸引更的使用者,需將基礎設施與休閑區域聯系在一起,加強空間的新設施。同時,還可以將文化中心內不同元素聯系在一起,然后將這些元素交接的地方體現出來。若將公共空間的道路與城市步行道聯系起來,掌握好公共空間與文化中心之間的聯系,將會營造一種具有文化特色、休閑、生態的公共空間。
2.2空間的文化地域性
文化中心公共空間的設計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對于不同的人文景點,營造出不同的文化中心氣息。因此,在設計中我們要將各個不同功能進行分區,統一進行規劃,以體現不同的空間特色。另外,在文化中心公共空間設計中,要在公共空間中體現當地的歷史和對城市文脈的延續,進而體現出場地的價值和特征。同時,還要考慮到當地的地域文化和生態系統,使兩種能夠相互融合,強化地域特色,延續城市文化中心的歷史文脈。
3實例分析
廣州報業文化中心,北倚珠江,東鄰珠江啤酒博覽園,與廣州塔、廣交會展館比鄰而居,占據著琶洲會展總部功能區的西部橋頭堡,通過獵德大橋與珠江新城中央商務區緊密聯結。是集業務用房、博物館、創意企業以及文化休閑、展示、餐飲、健身于一體的綜合性建筑。占用地面積50370m2,總建筑面積約190000m2。
3.1設計思路
以城市轉型、新城規劃為設計宗旨,結合文化中心基地的特性和地理條件,巧妙利用地形,結合原有綠化、地勢與交通,打造出一個廣州新地標文化中心。
3.2外部交通設計
在文化中心設計過程中,力求空間的多路徑和易達性。確保文化中心內部路徑與外部道路相連接。對于東西相聯的廣場,應與半圍合的合院相交織在一起,如通過二層立體式屋頂連廊將廣場與合院相接。
3.3空間區域劃分
本文化中心區域分為不同的功能,包括辦公區、文化休閑區、展示區、自由活動區等。它們相輔相連,通過不同的經緯與多層次室外二層連廓的相連在一起,形成一種良好的拓補關系,且整體性較強。
3.4空間組合
文化中心設計將檔案館同博物館屋頂平面相互融合在一起,宛如一把鏗鏘有力的古箏;將大劇院觀眾廳與舞臺空間予以組合,象征著一架時奏響曲,方與圓的碰撞,產生了不同的空間效果,不僅增加了空間安靜,又襯托出空間不同的性格,在造型設計上,體現出集約與流暢,曲圓與方正,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3.5空間交織與對沖
在文化中心設計中,通過采用簡明的幾何形式,塑造不同的室內與室外空間,強化了建筑文化品位,通過空間交織與對沖的手法(如東方與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形態、景觀與自然環境),產生了不同的空間形式。從單一市民活動中,經多個不同區域延展空間,例如庭院、共享空間等,它們猶如一道“門洞”式的景觀,給人一種生機的城市印象,使空間看起來顯得更加豐富、內涵更加樸實、環境更加幽美,讓人們感覺到了空間環境的魅力,讓城市空間透露出一種透明感,讓空間停留得更加久遠。
3.6交流空間設計
在文化中心空間設計中,要考慮到市民參與各項文化活動,還會追求市民心靈中的理想空間,在人與公共空間交往過程中,如街區步行空間、市民廣場、立體連廓、內庭合院、廣場噴泉水體等,營造出復雜多變空間,以創造出一個善于交往的交往空間。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文化中心公共空間設計中,我們應結合自身的設計經驗,基于景觀學角度的理解與建筑、生態和經濟等方面的知識,設計出文化中心的整體框架。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空間與環境可持續性、城市連通性和社會活力等,以設計出滿足人們使用需要,促進人與空間、環境協調發展的公共空間建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