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苗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
區縣級普惠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研究
——以珠海市金灣區為例
繆 苗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普惠金融指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針對農村金融需求,區分對待,充分調動發揮政府和金融機構等組織機構的積極性,結合普惠金融服務主體自身特點,借助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金融產品,完善金融配套體系建設,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普惠金融服務供給體系,形成信息數字化普惠金融生態圈,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普惠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研究
1.引言
普惠金融指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該概念在2005年小額信貸年時由聯合國提出的。我國自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以來,政府不斷加大普惠金融改革創新與探索。國務院于2016年初頒布首個發展普惠金融的國家級戰略規劃《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確立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普惠金融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成為“十三·五”計劃實施的優先領域,體現了中國對普惠金融發展的全面戰略布局和支持,使中國普惠金融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2.珠海金灣區普惠金融服務模式現狀
珠海金灣區位于廣東珠海西部,屬于珠海市金融后發區域,金融業態比較單一,在享受金融服務公共資源與服務方面比較欠缺,金融機構對產業、對消費的扶持作用發揮不夠,制約了金灣區域經濟的發展。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農村金融服務不足等難點問題,金灣區政府大力開展普惠金融創新服務,通過“政銀企”模式,搭建融資與管理平臺,于2014年底率先正式運營全珠海市首家實體金融超市和全國首家“鄉村金融吧”。
2.1 成立金灣金融服務中心,設置金融服務超市,為小微企業“量身打造”扶持政策,提供資金支持”。
金灣金融服務中心的金融超市是由區政府主導搭建的新型融資平臺與管理平臺,包括3個線下實體平臺:“中小企業、農業小貸融資平臺”、“企業上市服務平臺”、“產業投資對接平臺”和1個線上網絡管理平臺“在線金融管理平臺”,通過出臺多項優惠扶持政策,整合線下13家金融、類金融機構產品平臺和服務,已進駐的金融機構有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讓金融業態在金灣區內快速聚集,以低成本和高效率為區內企業提供了“點對點、立體化、全方位、一站式”的創新金融服務。該金融超市的“3+1”平臺可為企業提供包括政策咨詢、政府基金、投資洽談、融資策劃、股權交易、風險投資、上市輔導、項目對接、融資擔保、銀行貸款、投資論壇、專題培訓、新三板業務和中介服務等14大特色金融服務。
截止2016年2季度,金灣金融服務中心出臺《金灣區財政專項資金股權投資試行試點方案》,推動金融與科技的“創新雙輪”,以財政杠桿助力優質企業股權投資3000萬元;出臺《金灣區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基金(助保貸)管理辦法(試行)》,建立“政府牽頭、金融支持、共同推進”的合作機制,創新融資模式,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局面,通過“政銀企”業務模式設立融資擔保“資金池”,為區內抵押擔保不足的優質企業量身打造提供資金支持4350萬元。
2.2 開展農村普惠金融試點,創新建立全國首個“鄉村金融吧”
針對當前農村金融服務薄弱,農村金融機構網點覆蓋低,金融產品單一,切實解決“三農”領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金灣區首創的“鄉村金融吧”,致力于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建設成為農村普惠金融一站式服務、農村農戶信用綜合評定以及農業產業、農民創業天使投資窗口的“三合一”金融服務綜合平臺,“鄉村金融吧”可為村民提供助農取款、農戶信用評級等多項駐點金融服務。主要服務內容有:
①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及珠海農商銀行合作設置取款自助設備,為村民提供存款、貸款、匯款、取款、保險等基礎金融服務;
②協助采集農戶信用信息,開展農戶信用等級評定。鼓勵金融機構建立信用評級與信用貸款額度關聯的機制,對不同等級信用戶實施批量授信,發放小額信用貸款;
③設立金灣區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用于鼓勵農戶、大學生從事農業,基金主要由金灣區財政撥付,余額每年保持500萬元,其中200萬元用于融資擔保、貼息及保費補助;300萬元用于農業天使投資,由“鄉村金融吧”負責貸款的審批、發放和管理;
④創新推廣農業養殖保險政策,分擔農戶養殖風險。根據金灣區農業養殖的特點,2015年12月份開始與保險公司合作,在全省首推農業養殖保險試點,政策出臺不到3個月,2016年2月遭遇寒潮,就有13位因寒潮襲擊遭受損失的農戶獲得養殖保險補償500萬元,為災后復產提供了資金保障,也為農業種植養殖保險業務的推廣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借鑒經驗。
⑤開展農戶金融需求調查及金融業務咨詢,開展金融知識和涉農金融政策宣傳,提高農戶金融意識;
⑥推廣現代支付手段。在“鄉村金融吧”推廣使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支付手段等。
3.區縣級普惠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研究
根據農村金融市場群體的多樣化需求,區分對待,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農村普惠金融服務供給體系。
3.1 縣區級政府層面:持續加強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建設,繼續推進農村一站式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縣區級政府深度整合區域內金融及類金融機構資源,創新構建 “政府牽頭、立體化、全方位、一站式”的農村金融業態綜合服務平臺,結合區域特點創新金融產品,設立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基金(助保貸)、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等財政資金支持為企業直接提供融資渠道,制定相關的金融扶持政策,堅持“政府推動、金融支持、試點帶動、逐步推廣”的原則,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創新融資模式,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局面。
3.2 傳統金融機構方面:充分發揮傳統金融機構的規模優勢和專業優勢,同時擴大“互聯網+普惠金融”的現代服務優勢。
以郵政儲蓄銀行為例,截至2015年底,郵儲銀行約4萬個網點已覆蓋全國100%的城市和98%以上的縣域地區,其中,71%的網點分布在縣級及縣級以下地區,設立助農取款點15萬個,布放自助設備10多萬臺,是全國網點最多、覆蓋面最廣、服務個人客戶最多的金融機構,同時主動對接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科技協會、農業技術協會等,利用銀政、銀企、銀協、銀擔、銀保等合作平臺,把傳統金融機構規模優勢和專業優勢與各類機構的特點有機結合,擴大信貸擔保范圍,降低客戶準入門檻,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為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在互聯網時代,積極探索“互聯網+普惠金融”服務,產品和渠道建設方面以技術、產品和服務創新破解發展難題。
3.3 互聯網金融環境下,積極推進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體系,以數字化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雖然國家通過扶貧貸款、“銀證保聯合合作”等形式做過不少的努力,可現實證明,傳統的金融服務思維往往難以達到金融普惠的效果,農戶尤其是貧困農戶和中低收入的農戶通常很難獲得金融支持。對于區縣級的農村農戶來說,普惠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成為關注的焦點,在互聯網金融急速發展的時代,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可從兩方面能改善現有的普惠金融服務:一方面通過智能手機的使用、支付手段、網絡和通信服務等提升金融的服務效率和服務范圍,另一方面,大數據分析共享、云計算又能夠對現有的征信體系進行外延和補充,最終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的針對性和精準性。
縣區級政府可采用政策鼓勵和扶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鼓勵相關金融機構積極推進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增加ATM機、POS機終端、助農取款服務點等金融設備設施數量,為數字支付、網上支付和移動支付等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政策支持和鼓勵,打通數字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3.4 “電商+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的探索與創新
農村金融有特殊性,例如對于資金需求有周期性特征:年初農戶集中需要資金購置化肥、等生產資料。在種植過程中,農戶不需要額外資金。到了銷售季節可能又產生了支付、理財的新需求。這種需求正是基于農村供應鏈產生的金融需求,其特點是資金信貸規模小,沒有規模效益;同時信貸風險高;信息不對稱程度大;可抵押財產少,可抵押財產的流動性低。面對這些傳統金融服務的短板,互聯網金融公司運用互聯網優勢,進行了“電商+供應鏈金融” 的普惠金融模式創新。以京東金融為例,京東金融針對農村特點和農民需求,推出農村信貸品牌“京農貸”,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保險+電商金融”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解決農戶在農資采購、農業生產以及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融資難問題;針對農村市場推出消費信貸產品“鄉村白條”,覆蓋全國近30萬多萬的行政村,全線上申請,3分鐘激活開通,最高額度3萬等。農村供應鏈金融業務一方面激活了農村市場生產和消費,農民可以隨時從京東金融等平臺貸款擴大生產、增加收入,幫助降低信息不對稱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農戶信用不完善而損失的金融服務機會,幫助處于供應鏈上下游的農戶、農村中小企業解決融資、保險、結算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務問題。另一方面,對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說,實現貸款規模效應,延伸了服務領域,開拓了新市場。
總之,針對農村金融市場需求,要區分對待,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普惠金融服務供給體系,充分調動發揮政府和金融機構、傳統和新型、大型和小型、線上和線下金融組織機構的積極性、能動性,積極引導各類普惠金融服務主體結合自身特點,找準市場定位,同時借助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金融產品,完善金融配套體系建設,形成信息數字化普惠金融生態圈,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1] 《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
[2] 《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15)》.
[3] 《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16)》.
[4] 李明賢 葉慧敏.普惠金融與小額信貸的比較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09.
[5] 王婧 胡國輝.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金融論壇.201306.
[6] 王金龍 喬成云.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與普惠金融的互動發展[J]. 新視野. 201405.
[7] 譚志斌.社區銀行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發展研究.
本文系珠海市金灣區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區縣級普惠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研究-以珠海市金灣區為例”研究成果之一(20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