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媛
(中國農業銀行南京新街口支行,江蘇 南京 210000)
?
供給側改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程麗媛
(中國農業銀行南京新街口支行,江蘇 南京 210000)
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下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的增長階段,而作為經濟主體之一的商業銀行要清醒認識到當前的矛盾已轉化為客戶不斷升級的金融與非金融需求與銀行落后的服務與組織能力。商業銀行應加快對業務結構進行改革以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供給側改革;商業銀行;影響
由于內外部環境已經不再注重需求側管理的經濟發展方式,所以中央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的核心力量,既服務于實體經濟同時又依托于實體經濟,并伴隨著經濟模式的轉型而改變。
(一)發展動力亟待轉變
縱觀過往的十年,中國經濟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在消費,投資,凈出口“三駕馬車”模式的驅動下,以要素驅動型投資和成本競爭行出口的粗放型增長模式成為主導,并且也決定了整個市場的金融需求。由過去的單純依靠人口紅利和改革開放的制度紅利推動轉變為依靠提高全要素增長率上來,大力推進供給側的創新,創業。
(二)傳統的宏觀經濟治理模式的作用在逐漸弱化
宏觀經濟政策應該注重市場的地位,讓市場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既要學會“放手”,但也不能完全“甩手”。商業銀行應承擔起發揮市場導向的作用,主動服務實體經濟與嚴控系統性風險的使命,優化產業結構,矯正金融資源配置扭曲,積極倡導綠色金融。
(三)中國經濟當前最為突出的問題是“過剩”
由于中國經濟當前發展的新動能馬力不足,新舊產業沒有實現完全轉換,僅靠少數創新型企業,中央政府,經濟發達地區政府,并不足以推動整個經濟的轉型升級,不足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堅持全局思維在整個社會不同層次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四)金融需求更趨向于多元化,體驗化,個性化
銀行業傳統的做規模,壘大戶,同質化的經營模式與經濟新常態下現實變化不相匹配。銀行處于金融供給的“賣方市場”。借助于利差鎖定,利率管制的政策紅利,以及業務牌照優勢,可以穩定的獲得超額收益。而傳統的同質化產品就可以滿足客戶相對初級的金融需求,這造成了多數銀行以自身為本位,采取“投入資本,擴張規模,主導銷售,考核利潤”的粗放式的經營方式。
商業銀行傳統模式的終結。當前,支持銀行發展的各項紅利逐漸消失,對銀行的要素效率顯著提升,“去產能,補短板,降成本”提出了新的挑戰。經濟紅利減弱,持續多年的投資拉動型經濟模式遭遇產能過剩,債務高企的瓶頸,傳統部門的有效信貸不足;制度紅利消失,隨著民營銀行獲批的速度提高,商業銀行準入的門檻降低,原本的牌照紅利不復存在;成本優勢不再,商業銀行過往的低成本負債隨著存貸利率上限的取消而逐漸瓦解,資金成本上升成為難以逆轉的趨勢。
(一)呆壞賬處置難
經濟供給性結構改革的重點任務是“三去”:“僵尸”企業的退出,房地產行業的分化重組,一些過剩產能的收縮,政府債務轉型都會使銀行業潛在的信用風險變得顯性化,不良貸款也會階段性的呈上升趨勢。這其中為數不少的企業由于歷史悠久,擔保緩釋不足,授信額度過大,出險后普遍存在資產保全周期較長且債券受償率低的情況,處理起來難度較大。
(二)沉淀資金盤活難
銀行業近年來信貸資金沉淀受到廣泛的詬病,不良貸款,中長期貸款大幅度呈上升趨勢,且貨幣周轉率下降明顯。在經濟轉型背景下,一些低效企業營運更加困難,應收賬款,存貨增加,兩項資金占用上升,對信貸資金的需求相較于以往會更大,但其中大多數都為沉淀資金,短期沉淀資金主要依靠政府的作用下兼并重組。
(三)空轉資金回歸實體難
資金空轉是當前制約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并且勢頭越發猛烈。部分中小銀行增收,規模增長的主要貢獻部分在于應收投資業務增量超過了信貸增量。但因結構調整加速,風險加速暴露,經濟增長率下降,又受到資產配置空間較小的限制,銀行業普遍加大理財,票據,同業的展業力度,更有甚者加大杠桿滾動吸收同業資金配置資產項目,從而加大了期限錯配的風險。
(四)增量資金配置難
一些傳統領域炙手可熱的行業伴隨著經濟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并落實暴露出一些企業問題,經營困難加速上升,風險加劇,尤其是僵尸企業,過剩產能行業市場出清的概率呈大幅上升趨勢,存量信貸資金將逐步從無效或是低效的領域中退出,增量信貸資金配置成為一大難題,這成為資產配置的一個“迷茫期”。從培育經濟的新動能角度看,銀行業在創新創業,新型業態,小微企業和戰略性新型企業上,貧困地區及“三農”的信貸投放應加大力度,但又面臨著風險識別,風險緩釋,風險補償,風險定價等“四難”問題,銀行業信貸資金配置遭遇優質資產稀缺的瓶頸,持幣觀望的態度濃烈。
(一)商業銀行應圍繞“五大重點任務”逐步推動自身結構性改革
自身基礎依然薄弱,總行利潤目標確要求劇增,外部經濟持續呈下行趨勢是商業銀行目前面臨的硬約束。因此商業銀行圍繞著“去產能”按照“十個更加注重”的工作標準,重點在中央和省屬國有企業兼并重組,以及企業通過“走出去”尋找市場機會;圍繞“去杠桿”,加強對政府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深入對接;圍繞“降成本”,對商業銀行中收創收空間進行重新梳理,例如可以在些趨勢性的必須要降的費用率先降價,以贏得聲譽,更好的吸引客戶,倒逼收入轉型;圍繞“去庫存”,重點加強對不同地區農民工市民化后所產生的住房需求進行有效對接;圍繞“補短板”,重點抓住精準扶貧策略中的市場機遇,繼續深化與政府的對接,進一步優化“政府供信,銀行授信,企業增信”的模式。
(二)在經濟增速長期放緩呈“L”型的背景下,商業銀行要做好長期中低速增長,長期結構性調整的準備。
做為金融要素市場的重要供給者,商業銀行應及時對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維,做好長期“日子艱難”的準備,盡快拋棄低效粗放的發展方式,干部帶頭徹底扭轉全行員工的思想觀念進行結構性改革,著重提高金融的供給效率。
(三)在經濟發展市場化的背景下,商業銀行要借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今后中國經濟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維下發展將更加市場化,市場準入規則放寬,“國退民進”的速度將提高,市場競爭也更加激烈,經濟發展的主題將變為“開放,搞活,競爭”。商業銀行應徹底擯棄“國有銀行會受到政策保護”的落后思想,從現在起扎實的提高競爭效率成為唯一的出路。在公司治理機制上,盡可能將“人,財,物”資源配置到發揮其最大價值的位置上,將市場的資源配置機制內部化。
(四)持續提升商業銀行的現代化競爭。
在金融工具,策略管理,內控管理,技術運用,創新機制等方面,逐步與國際先進銀行和監管標準接軌,實現銀行業本身的產業升級。當前的供給側改革是在對外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對內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展開的,實現高水平的雙向開放,融入全球競爭,逐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和國際金融接軌的愿景,支持實體經濟在全球產業鏈再分工中的發展需求,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都離不開商業銀行的現代化競爭力,使管理能力和金融供給具備“走出去”的能力。
由于經濟對金融具有決定性作用,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出必然會帶來金融體系的一系列調整變化,尤其是在金融普惠化,互聯網金融持續發展,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的商業銀行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商業銀行必須要拋棄過去“負債至上”的運營目標,在發揮自身運營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云數據,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驅動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將商業銀行信貸資源的導向效應最大化,提高產業轉型升級和金融創新的融合。此外,商業銀行還需加快業務流程的標準化和自動化建設,構建一個扁平化,垂直化的管理體系,從而不斷提高其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整體效率。
[1] 萬鵬 習近平提五個“搞清楚”明確供給側改革方案的基本路徑.[Z]新華網.2016-01-30.
[2] 中國農業銀行召開2016年工作會議[N].中國城鄉金融報,2016-02-04.
[3] 佘志遠.商業銀行供給側改革探析[J]. 武漢金融,2016(3):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