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凱
(信陽師范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
農村金融生態發展的供給側改革初探
——以河南省為例
殷 凱
(信陽師范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結構改革,目前農村金融發展中出現了供給結構不合理、資金供給缺口大、服務供給不到位等結構性的“非生態”現象,本文以河南省為例分析了產生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應從供給側改革角度完善金融法規、加強金融監管、調整金融體系、建立農村金融風險預警機制等建議,希望通過以上措施推進農村金融的生態發展。
金融生態;農村金融;供給側
2015年11月以來,“供給側改革”成為 “十三五”及未來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為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業的全面改革指明了方向。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業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目前也出現一些問題,同樣必須進行供給側改革。筆者認為,農村金融的供給側改革,應在金融生態發展的理念下,加強農村金融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村金融供給質量和效率,使農村金融供給品種和服務符合農村金融需要,真正形成有效供給。
1.河南省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
1.1 金融業總體發展趨勢良好
“十二五”時期,河南省金融業總體穩健,發展態勢良好,總體實力持續增強,與2010年相比,2015年金融業總資產增幅0.11%,存款余額增幅1.08%,貸款余額增幅0.99%,累計實現利潤增幅1.28%,社會貢獻率增幅0.44%;資產質量也大幅度改善,全省銀行業的不良率由2010年末的5.64%,降至3.01%①。
1.2 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出臺 “河南省推進中原經濟區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2015—2020年)”,并與農業廳、人行鄭州中支等部門聯合召開了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推進會,全面推動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改革,改革擬構建推動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建立“統一開放、主體多元、競爭有序、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向農村地區,為河南省的金融生態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平臺[2]。
1.3 涉農金融機構業務發展迅速
河南省金融業近些年在農村金融方面發展十分迅速。涉農貸款方面,據河南省銀監局數據顯示,河南省銀行業2015年的新增涉農貸款增長了15.56%,比各項貸款平均增幅高0.29個百分點,總量上連續5年新增貸款額超千億元。農村金融另一重要力量——農業保險方面,河南省也在加快發展。 2007年河南省的農業保險才起步,幾年間迅速打開局面:截至2015年,河南省發展了8家農險經辦公司,首家專業服務三農的省級法人機構——中原農險公司也于2015年5月開業運轉②;除了開展國家財政補貼品種中規定的12個險種,此外還開辦了煙葉、肉雞、蘋果、石榴、種子等地方特色險種,創新了生豬、小麥目標價格保險等險種,部分險種的保額也有大幅度提高[1]
2.河南省農村金融供給中存在的“非生態”現象
2.1 農村金融供給結構不合理
正規金融體系內,由于河南省農村以第一產業為主,地區金融見效慢、風險高,市場收益低,因此大趨勢上各大國有銀行包括原本是農村金融核心支持力量的中國農業銀行,都逐漸撤銷自己在農村地區的經營網點;農村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業務種類和服務范圍不足,對農業的貸款扶持集中在產后,也缺乏對商業金融機構的導向作用。非正規金融方面,民間融資長期繁榮于城市和鄉村,但由于雙方信息不對稱和監管缺位等問題,民間融資市場存在諸多社會風險和問題,2015年南陽市爆發多起涉及民間借貸的地產公司資金鏈斷裂事件,最多涉案額達五、六億⑥,影響深廣。
2.2 農村金融資金供給缺口大
根據河南省農村信用社的統計數據,2014年河南省全省涉農貸款總余額約為11000億元,僅從數據來看遠大于當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259.98億元。但是,此處的涉農貸款計算口徑不同,包含有以往貸款余額,所以當年新增涉農貸款僅為1500億元左右;統計中“涉農”范圍較大,還包括紡織行業、農村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根據銀行實際放款情況推算,農村金融需求應為3500億元左右,這樣來算的話將有2000億元的資金缺口,可見其貸款量遠低于需求量。
2.3 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到位
2013年底河南省的人口總數量為106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123萬人,那么農村人口為6478萬人⑤,可見河南人口仍集中于廣大的農村,但是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網點嚴重不足:不僅農村地區的金融網點的密度遠低于市區,而且主要集中在鄉鎮,真正意義上的農村地區的網點更加稀少。2016年3月人民銀行發布《2015年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發展總體情況》,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地區人均持卡量截至2015年底是2.39張,而河南省2015年的農村地區銀行卡發卡量是9700萬張﹐人均持卡量1.3張,雖有增長,但從人口平均數來看,比全國平均水平要低。
2.4 農村金融監管供給效益低
金融監管的效益要看他的投入產出比,過高的成本將極大減少效益。金融監管的投入成本包括進行廣泛調查研究、征求公眾意見的成本,還包括制度落實過程中需支付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銀監會2014全年各項支出額合計為501216.25萬元,這其中的金融監管事務支出額合計為468672. 13萬元,占總支出額的93.51%⑥,由此可以看出金融監管的成本投入過高。另一方面,金融監管制度如果不符合實際需求,除了供給成本,還會額外增加金融機構的交易成本和金融消費者的支出成本。以上這些都使得金融監管呈現低效益。
3.供給側改革角度對河南省農村金融生態發展的建議
3.1 寬松的政策環境引導農村金融結構調整
3.1.1 通過財稅政策,降低金融機構涉農業務成本,支持農村金融發展。可以建立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制度,引導金融機構調整功能定位,鼓勵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等金融機構增加在縣域、鄉鎮設立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增加金融服務;建立和發展適合地方的中小型金融機構,通過各類獎勵政策鼓勵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合作社等各類“接地氣”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組織,讓農村金融組織真正做到服務三農,把更多的金融資源輸送到最基層。
3.1.2 繼續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試點建設,探索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兩權是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河南省2015年將濟源、蘭考等22個縣市做為開展農村“兩權”抵押貸款的試點縣市,正式將“兩權”納入了抵(質)押擔保范圍,目前來說應進一步擴大試點縣市的范圍,并在“兩權”基礎上逐步擴大可用來抵押貸款的權利范圍。
3.2 政府導向擴大農村金融資金供給
3.2.1 政府起導向作用,引導多層次金融扶貧工作。對農村貧困地區來說,貸款并不是目的,脫貧才是目的。目前貧困地區貸款的形式是:需求分散,多數為滿足生存需求的貸款,但也有返鄉再創業需求和城鎮化需求的貸款;貸款額度通常較小;需求者缺乏金融常識。對此,要通過優惠政策,開展多層次金融扶貧:發展符合農村脫貧需求的小額信貸,政府出面建立小額信貸扶貧平臺,設立小額信貸風險補償和擔保試點;政策促導“大銀行”與“小農戶”重新對接;探索整合扶貧領域資金,引導金融機構對貧困地區信貸投放力度等。
3.2.2 持續發揮農業保險支農扶貧功能。對于經濟社會效益明顯的險種,我省財政可以考慮提供獎勵資金,支持農業保險進一步發展;落實涉農和涉林的保險政策,完善涉農、涉林保險制度,加快推進涉農、涉林保險產品升級;在現有險種基礎上擴大覆蓋面,鼓勵各保險公司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涉農保險產品;開展“保險+扶貧”模式,使農民沒有后顧之憂。
3.3 制定與農村金融發展相適應的地方法規
我國金融法體系中《票據法》和《支付結算辦法》等支付結算方面的法律比較陳舊,難以適應已普及的支付結算電子化的需要,對于電子貨幣、電子支付和電子銀行的立法不完善,應盡快出臺比較完善的地方性《電子支付業務管理條例》之類法規,對支付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作出明確的規定,增加電子票據、電子支付結算手段的有關規范,使電子支付結算有法可依。
對于河南省,民間金融發展很快但是也出現很多亂象,因此民間金融的引導和監管成為關鍵[6]。2012年,溫家寶總理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講,“要用法律保障民間借貸,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使其規范化、公開化,既鼓勵發展,又加強監管”[7],河南省可以借鑒廣州、成都、武漢的經驗,出臺地方法規,籌建我省民間金融聚集區;還可以借鑒英、美等國家經驗,通過地方金融立法嘗試專設金融消費者保護機構來行使消費監管權。
3.4 發展符合農村需求的服務供給機制
河南省農村金融機構應盡力打造符合本地農村需求的低成本、易推行的金融服務產品,可以嘗試把信托融資等城市中成熟的金融產品在農村進行推廣;金融機構可以與政府聯合,選擇試點縣市有特色的行政村,聯合推出小額農貸、助農取款等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產品,引到農村金融消費者使用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電子服務渠道,實現 “無障礙金融服務”。
注釋:
① 數據來源于《2016年河南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報告》,總結得出。
② 數據來源于《2016年河南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報告》。
③ 數據來源于《中原經濟區發展報告(2012)》。
④ 數據來源于河南省銀監局網站。
⑤ 數據來源于《2013年河南人口發展報告》。
⑥ 數據來源于新華網。
[1] 機遇和挑戰并存 河南農業保險如何“保險”農業[EB/OL].(2015-05-15). [2015-05-30].http://www.ha.xinhuanet.com/hnxw/2015-05/30/c_1115456090.htm.
[2]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河南省推進中原經濟區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6-11].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5/08/20/010577766.shtml.
[3] 劉慧,黃秉杰.《法經濟學視域下緩解農村金融供需失衡的金融調控對策》[J].理論探討,2012(6):98-101.
[4] 孫建華.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EB/OL].(2015-09-20). [2015-10-13]. http://theory.gmw.cn/2015-10/13/content_17323404.htm.
[5] 王煜宇.我國金融監管制度供給過剩的法經濟學分析[J].現代法學,2014(09):61-69.
[6] 駱錦華,吳艷華.河南省縣域金融服務體制創新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3(07):255-258.
[7] 溫家寶.2012兩會答記者問[EB/OL].http://money.163.com/special/2012lianghui/
1.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中原經濟區農村金融生態化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5-GH-276);2. 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省農村金融生態建構的法經濟學分析》(項目編號:2015B296);3. 信陽師范學院青年科研基金重點項目《中原經濟區農村金融生態化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4-QN-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