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正國/三峽大學經管學院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新型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姚正國/三峽大學經管學院
【摘 要】本人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新型工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關鍵詞】甘州區; 新型工業;發展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堅持用生態文明、綠色環保和循環發展的理念謀劃工業發展,使工業經濟總體呈現出良好發展的態勢。至2014年底,全區工業企業達474戶,從業人員18870人;全部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01.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3.36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加34.8億元、2.99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5.8%;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10戶,銷售收入上3000萬元的企業33戶,分別比2010年增加9戶、19戶,全部工業實現稅收2.5億元,占全區稅收的20%左右。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支柱產業逐步形成。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地發展,現已形成以火電、水電、光電、風電為主的電力能源產業;以玉米種子、肉牛肉羊養殖及屠宰加工為主的農畜產品加工產業;以高純硅、鐵合金等為主的有色冶金產業;以玉米淀粉、氟化鋁、仲丁靈乳油、中藥飲片等為主的醫藥化工產業;以干法水泥、商品混凝土、鋼化玻璃、新型墻體材料等為主的新型建材產業,工業經濟主導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2.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大,“十二五”期間共引進工業類招商引資項目56個,完成投資75億元,分別占新建工業項目的70%和80%,招商引資已成為助推工業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為工業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
3.聚集能力不斷提高。圍繞打造“千億元級工業園區”目標,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服務企業功能,園區規劃面積由最初的7.6平方公里擴大到153平方公里,形成了生態科技產業園、循環經濟示范園、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煤化工產業園、南灘光伏發電產業園“一區多園”發展格局。2014年完成生產總值78.8億元,占全區生產總值的55%,完成工業增加值24億元,占全區工業增加值的93%。2013年被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4.節能減排成效明顯。全面實施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十二五”期間共爭取企業循環化技改項目資金6200萬元,實施節能減排項目64項,關停4家高污染企業,限期治理污染企業10家,開展清潔生產審核企業5家。2014年全區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2.5噸標煤,萬元工業增加值水耗63.3立方米,與2010年相比分別降低52.66%、25.62%。
近年來,雖然全區新型工業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但是工業“短腿”的現狀仍未得到根本改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業經濟總量偏小。由于全區傳統企業較多,受國家宏觀政策調整及市場沖擊的影響大,造成產業升級乏力,新型產業接續不足,產業之間關聯度不強,工業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地方工業占GDP的比重偏小。2014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16%,與全省、全國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比,低于全省17個百分點,全國20個百分點。
2.產品科技含量偏低。全區規模以上企業中機械裝備制造企業少,大多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主,加工轉化率僅為50%左右,80%的企業停留在產品的初加工上,產品不精、品牌不亮、科技含量不高的問題比較突出。
3.發展環境有待改善。由于職能部門之間的推諉扯皮,在服務企業最后一公里上仍存在政策落實不到位、服務企業不及時等現象。園區內工業用電、排污等基礎設施亟待完善。
4.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今年以來,全區工業經濟受市場需求下降、生產成本上升、環保政策趨緊、融資困難等因素的制約,部分企業產品滯銷、效益下滑,生產經營步履維艱。上半年全區7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16戶企業因種種原因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加快工業發展要繼續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認真貫徹落實市區委全委擴大會議精神,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平臺,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招商引資為抓手,以技術支撐為動力,不斷培育壯大主導產業,促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一)抓園區建設,加快產業集群發展
以“一區多園”發展格局為前提,加大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用電、排污、排洪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市場為導向、科技創新為動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重點,以提質增效為核心,著力培育壯大主導產業體系。按照企業集中、資本集聚、產業集群、土地集約的原則,引導大項目、大型企業向開發區集中發展,形成定位合理、功能有別、優勢互補的產業布局,促進更多產出效益高、發展前景好的企業落戶園區。
(二)抓項目建設,增強工業發展后勁
依據國家產業政策,立足全區資源優勢,圍繞壯大優勢產業和延伸產業鏈條,篩選、論證、儲備一批帶動能力強、輻射作用大產品附加值高的重大產業項目。按照“引進一個龍頭企業,形成一個產業集群”的思路,瞄準重大項目、戰略投資和關鍵技術,著力引進具有產業帶動能力的大企業集團,吸引世界500強和國內行業500強企業投資興業。嚴格落實招商引資政策,積極開通綠色通道,加強跟蹤服務項目工作,真正達到招進一個、建成一個、達標一個的目的。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發展外向型業務,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合作發展能力、整體競爭能力,逐步培育壯大一批市場競爭能力強的外向型企業。
(三)抓技術創新,培育企業名牌產品
堅持用“互聯網+”高新技術和引進先進設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勵骨干企業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加大經費投入,保證技術研發工作正常運行,積極與國內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借力攻關,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力爭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新產品。嚴格落實品牌產品獎勵政策,積極培育名牌產品,重點培育“張掖玉米種子” “有年金龍”馬鈴薯全粉等省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產品,力爭成為全國的知名品牌。
(四)抓人才建設,完善企業用人機制
完善用人機制,從行政事業單位選拔懂經濟、會管理、善服務的人才充實到骨干企業之中,增強工業經濟發展動力。實施優秀企業家培育工程,培養一支具有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勇于創新、敢于擔當、善于創業的職業經理人隊伍,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全面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引進企業急需的經營管理人才和關鍵技術人才,提高企業管理水平。著眼長遠發展,完善企業服務生政策,著力培養一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職工隊伍。實行企業優秀人才區政府津貼制度,加大非公企業人才職稱評定力度,鼓勵企業人才提高學歷層次和技術等級。
(五)抓發展環境,切實轉變工作作風
優化投資環境,完善服務體系,營造一流的投資環境。把“馬上干、盯住干、干到位”的總要求落到實處。加快建立政府電子政務審批制度,加強市場監管力度,整頓規范市場秩序,維護市場主體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采取多種措施,適時搭建企業融資平臺。深入開展“誠信甘州”創建活動,加快建立全區信用信息綜合管理平臺,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建立權力清單和相應的責任清單制度,嚴格執行“三張清單一張網”制度,進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切實轉變工作作風,重點跟蹤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真正為企業排憂解難,著力優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