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鐘
大學生創新心理品質動機及培養對策
◎張金鐘
如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要保證國家和民族的興旺,就需要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但是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目前大學生的創新心理品質發展情況并不樂觀。本文對大學生創新心理品質動機對創新力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培養對策,以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推動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大學生是我國創新力的重要來源,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接班人。如今,國家積極建設創新型社會,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了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及《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都提出應積極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近幾年,我國對高等教育加大了改革力度,進一步激發了大學生創新熱情。創新動機是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應明確創新動機與創新能力之間的密切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
社會的創新需求和自我認知能夠有效激發大學生創新心理品質動機。第一,社會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這種外在需求刺激了大學生逐漸形成創新心理品質動機;第二,這種需求大多具有一定的潛在性,需要進一步的發掘和揭示。就好比人的心理活動之間是存在一定聯系的,彼此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約,形成創新心理品質動機需要社會的創新需求和自我認知共同作用。
創新實踐能夠對創新心理品質動機進行修正與完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創新心理品質動機主要通過創新實踐來進行實施,而創新實踐能夠對創新心理品質動機的正確性及適應性進行檢驗。首先,創新實踐能夠結合社會的實際需求來對創新心理品質動機進行修正,使其更加完善,從而更好的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其次,通過創新實踐可以讓大學生對自身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從而形成與自身情況相符合的創新心理品質動機。
創新心理品質動機能夠提高創新能力。大學生創新心理品質動機會對其創新思維的活動及節能行為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正確科學的創新心理品質動機能夠有效提高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創新能力的作用,以便更好的應對失敗和困難。
創新力會反作用于創新心理品質動機。大學生創新能力指的并不僅僅是某一個大學生所具備的創新能力,而應該是大學生這個群體所擁有的創新能力。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群體的創新能力,有助于培養出具有豐富想象力、敏銳觀察力、活躍的思維以及堅定意志力的創新型人才,營造出良好的創新氛圍。通過構建創新型環境能夠有效激發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型心理品質動機。
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大學生創新意識。要對大學生創新心理品質進行培養,高??梢詮挠^念、制度以及管理等層面著手,積極營造創新型的教育氛圍與教育環境。首先在觀念上,高??梢源_立科學的辦學宗旨與校風學風,為學生構建一種充滿時代氣息的創新型文化氛圍,提高學生應對各種問題和挑戰的能力;其次在管理上,高??梢詫ψ陨淼墓芾硐到y進行完善,實施校院兩級化管理,在制定決策、協調管理以及執行操作等環節中融入激發大學生創新心理品質的理念,如高??梢蚤_展有目的、有計劃的創新型實踐活動,讓大學生有足夠的機會來充分展現自我;最后在制度上,高??梢詫ψ陨淼母鞣N管理制度進行創新,從精神層面來給大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另外,高校還可以通過對制度進行規范來開展多樣化的創新型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
指導技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面對如此激烈的國際化競爭,要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就需要積極運用多種指導技法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型思維,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設問法是創造技法的重要基礎,它能夠在各種創造活動中進行運用。高??梢圆捎迷O問法來對大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視角和層面來對事物進行研究,找出其中的關鍵部分并展開提問,幫助大學生打破自身的思維和心理障礙,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組合法是對事物中各個技術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來從性能、功能以及原理等多個方面進行二次結合或者重組,以便讓學生獲得整體性的新技術與新理念。高校可以通過組織法來幫助大學生打破傳統思維的局限性,增強思維的新穎性。類比法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引導,讓大學生根據事物的形象、屬性和結構等多種形態參數以及對應、相似以及逆反等多種關系來對事物展開聯想,以獲得更多新的想法,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拓展內涵,健全學生創新個性。對創新教育的本質內涵進行拓展是幫助大學生形成創新個性的重要前提。第一,高校應將傳統的接受教育轉變為創新教育,將學生放在教育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根據知識時代對于人才的具體需求來開展個性化的教學,調動大學生的創新積極性,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個性。第二,高校應將學科分化轉變為學科融合,根據時代特征來建立個性化的教育體系。以往的學科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科本身的發展性,沒有及時根據時代發展來對學科內容和范圍進行更新,不利于對學生創新意識進行培養。因此,高校應將時代精神融入到學科當中,對傳統的學科體系加強改革,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積極開發綜合性的創新教學內容。第三,高校應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為大學生提供發展創新個性的平臺。高校應對學生加強實踐教育,積極開設實踐性教學活動,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進行實踐,并在實踐中增強自身的意志力,健全自身的創新個性。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國家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因此,高校應充分認識到創新心理品質動機與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來對大學生創新能力進行培養,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多優秀的創新型人才。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