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萍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2016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新型城鎮化為依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并就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和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正式進入快車道。農村產業融合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基礎和良好環境;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先進要素技術對農業的滲透型融合,加強了休閑農業的推廣。在農村產業融合大環境下,休閑農業市場勢必會迎來發展的新高度。
隨著世界經濟融合和社會發展不斷進步,人類精神需求不斷增加,使得休閑經濟發展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國休閑消費存在很大潛力,國內中層階級的崛起,成為休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隨著生產力和勞動效率的提高,整個社會及廣大群眾閑暇時間增多,休閑經濟發展條件將逐步成熟。
2016年1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標志著發展休閑農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發展休閑農業,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拓寬農民收入來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選擇;是拉動內需,培育國內消費新的增長點,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措施;是引入扶貧新業態、促進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戰略措施。中央要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催生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加劇了休閑農業市場競爭,提高了對休閑農業創新性、資本及其它要素的要求。休閑農業旅游作為農村產業發展融合體,將成為一種新型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利用假期體驗現代農業的田園風格,參與農業和漁業、休閑娛樂等,讓游客尋求回歸生活的基本生活方式。城市人口對鄉村生活質量的體驗式的消費需求和觀光農業和休閑的社會需求的興起,許多中國的農業科技園區由單一功能的生產示范,逐漸轉化為兼具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的多重功能。主要類型有田園農業型、園林觀光型、農業科技型、務農體驗型。如以生產、加工、銷售、休閑觀光農業、網絡購物為一體,強調親近自然及家庭溫馨的日本MOKUMOKU農場;臺灣休閑農場的鼻祖——香格里拉休閑農場,集特色文化和農場內涵于一體,強調農場項目和農村生活的參與體驗,多元業態共同發展,滿足了不同層次的旅游需求。
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節慶活動等休閑旅游活動。主要類型有農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鄉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如云南民族村旅游區,景區內設立了民族博物館、少數民族村寨、民族歌舞廳等旅游設施,展示了各少數民族村舍建筑、生產生活和宗教習俗,體現了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但在強化旅游項目體驗性、滿足游客休閑娛樂需求等方面還有待改善;湖南荊坪古文化村民俗文化氣息濃厚,村內現存祠堂、古驛道、節孝坊、觀音閣、唐代古井等20多處古文化遺址,其流傳的如酒歌、儺戲等民俗表演吸引了無數游客。
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特色農產品、田園風光來吸引游客進行吃、住、玩、游、娛、購等旅游活動。主要類型有農業觀光型、民俗文化型、民居型、體閑娛樂型、食宿接待型、農事參與型。典型的如中國“農家樂”旅游發源地——四川成都碑縣農科村農家樂,依托種植花卉營造的良好環境,開展垂釣、曲藝、騎馬等休閑體驗活動,突出發展以鄉村酒店和高檔花卉盆景為特色的農家樂旅游。村內成立了農家樂旅游協會,提高了農家旅游的規范化和組織化,并且在國內率先推行農家樂星級評定。近年來洋家樂——外國人辦的農家樂正漸成風尚,因其遁循環保理念而受到外國友人和都市白領的青睞。如由部分外籍人士創辦、結合中西方文化特色的浙江莫干山裸心谷度假區,內設有騎馬、射箭、露天泳池等娛樂活動,崇尚回歸自然,堅持低碳旅游。
旅游古鎮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方式,以具有文化、歷史、藝術等價值的核心旅游資源實體構成古村鎮的特色旅游吸引力體系,開發休閑農業旅游。主要類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鎮建筑型、新村風貌型。如烏鎮在原有模式基礎上,打造了休閑游和夜間游兩方面核心產品,秉承“以存為真”理念,對休閑旅游品牌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雅安市雨城區在地震災害重建以來,將休閑農業與產業發展、新村建設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雨城特色的休閑農業旅游發展之路。
市民農園,又稱社區支持農園,指農民承包土地建立休閑農園,由城市市民出資認購并委托農民代種或親自種植花草、蔬菜或經營家庭農藝,其收貨的產品為市民所有,期間體驗享受農業勞動過程樂趣的一種生產經營形式和休閑農業旅游形式。這些城市市民被稱為周末農夫。該模式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后演變成多種類型的經營方式,如市民種植紀念樹、市民租賃農舍經營農家樂等。典型的有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和日本仙臺園藝中心,市場供不應求,備受消費者青睞。
利用農業資源,如森林、草原、果園等,開展農業體驗、農業觀光、住宿度假等多種休閑度假活動。如以“奢華與樸素混搭,舒適和自然結合”為特色的北京密云山里寒舍度假酒店,將城市化星級酒店享受與自然農村生活融合,并配套游泳池、高爾夫球場、多功能娛樂中心等休閑度假項目,形成了山里寒舍創意休閑度假區;臺灣新光兆豐休閑農場——集農、林、畜牧、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花蓮民宿與飯店,依托豐富的農業旅游資源,提供了多樣化農業休閑度假旅游產品,農場內設立的親子戲水區、生態鳥園區、迷你馬場等主題區,強化了農場綜合性功能,也為不同年齡層次消費者提供了豐富的休閑度假體驗。
利用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為游客提供學習知識、增長見識的旅游活動。農業園區兼顧生產、科技示范與科普教育的功能,其主要類型有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觀光體閑教育農業園、少兒教育農業基地、農業博覽園。如北京小湯山農業科技示范園——環境優美、設施先進、技術領先、高效開放,依據“科技示范、輻射帶動、旅游觀光”的功能定位,形成了以溫泉文化、高科技農業觀光為主的都市農業觀光旅游區;以“人與植物共生共融”為主題的英國伊甸園,集科普教育、休閑體驗、生態觀光等功能為一體,是具有極高科研、產業和旅游價值的植物景觀性主題公園。
加強政府在政策支持、規范管理、創造環境中的作用,協調和制訂促進中國休閑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研究和部署重大活動和工作措施。組織制定和完善標準的休閑農業旅游服務體系,加強對各類休閑農業產業協會等合作組織的管理和支持,增強行業自律性。推進休閑農業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融資體制改革,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休閑農業旅游企業和項目的財政支持,調動行業協會和社會力量的積極性,鼓勵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合作與政府合作,吸引國際資本參與重大項目開發。
休閑農業的發展應密切聯系農業、農民和農村地區,堅持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為單位,以促進當地農民的就業和收入為目標。根據農村產業一體化的要求,深入發展了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的文化內涵,圍繞農業生產過程、農村勞動力和農村習俗和特色。弘揚傳統文化休閑農業,利用深厚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資源,拓展多元功能、環保友好、豐富文化休閑農業旅游。大力培育特色休閑農業產業,推進農業傳統文化的產品化,變資源優勢、文化優勢為經濟優勢,在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城鄉消費者創造良好的休閑旅游環境。
適應休閑農業旅游向綜合產業和綜合服務升級的客觀需求,推進旅游管理體制改革,通過村集體或農村旅游合作社對農村進行統一管理,包括對農村土地和閑置農宅統一管理打造,實現規模經營;對休閑農業項目開發進行規范和管理,鼓勵村民自愿參與;對農村公共空間進行統一營造,組織村民開展旅游接待活動,提供完善的餐飲住宿等旅游服務。在管理實踐方面,依據“組織化、標準化、特色化、智慧化”的總體要求,調動村民參與旅游項目開發和開展旅游接待活動的積極性,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提升休閑農業旅游的經營水平。
繼續開展全國休閑農業旅游示范縣創建,著力培育一批生態環境優、產業優勢大、帶動能力強的休閑農業旅游示范縣;將休閑農業旅游示范點創建與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推介活動整合起來,打造一批美麗休閑村鎮;開展休閑農業旅游精品景點線路推介,發揮媒體作用進行宣傳;積極鼓勵各示范點因地制宜地促進休閑農業旅游發展新形式,舉辦特色鮮明的農事節慶活動,形成規范有序、聯動協調的品牌建設機制。加快特色提煉,創建區域精品旅游品牌,逐步實現品牌延伸和品牌輸出,在一定區域內進行品牌復制。對農村休閑資源進行系統化整理,通過鮮明的文化主題導入轉化為旅游吸引物,創造性地塑造具有競爭力的休閑旅游核心產品,增強休閑農業旅游吸引力。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居民體驗民俗風情和感受農耕文化的需求迅猛增長,休閑農業旅游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休閑農業旅游作為農村產業發展的融合體,在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傳承中華農耕文明、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要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部署要求,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以創新創造為徑、以古樸村落為形,注重規范管理、內涵提升、文化發掘和氛圍營造,推動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