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娜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 190001)
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筆者有幸參加了赴新鄉黨性教育基地進行的黨性鍛煉實踐教學活動,先后來到輝縣市上八里鎮回龍村、孟莊鎮南李莊社區、新鄉縣劉莊村、衛輝市唐莊鎮,通過課堂教學、情景再現、現場體驗等形式,一路看、聽、走、談,一直處在被震撼、被感染、被洗禮的過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新鄉先進群體堅定信念、對黨忠誠、心系人民、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接受洗禮和感動的同時,也逐漸解開了那個一直纏繞在我心頭的疑問。
黨員干部作為黨的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無論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時期,都起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只有黨員干部具備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和“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責任擔當,才能夠形成“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的價值追求“風向標”。史來賀書記曾說,“黨支部‘一班人’,特別是支部書記,要是不給群眾造福,辦事不公正、不正派,說話就不會有人聽,開會就沒人去。說得怪好,就是不干,念報紙、念文件,念上十遍八遍也不中。在劉莊,凡是要求社員做到的,支部書記、黨員、干部先做到。”“當干部是為群眾謀利益,不光勞動要帶頭,吃虧也要帶頭。”他是這樣說得,也是這樣做的,1956年,新鄉地區遭受嚴重澇災,許多村民要扛起行李外出謀生,關鍵時刻,史來賀書記堅定的說:“現在是新社會,有共產黨領導,請大家放心,只要有黨支部在,有我史來賀在,決不讓一個人挨餓。”1965年,他開始拿國家干部工資,當他的工資比村民收入高時,他主動把工資交給集體,只拿村民收入的平均數。當村民收入高于他的工資時,他又只拿自己的工資。這樣的事例在新鄉先進群體身上普遍發生,這樣的精神形成了一個接力棒,在新鄉這片中原的沃土上代代相傳。黨員干部就是群眾的主心骨,每當遇到困難、危險的緊要關頭都是這些黨員干部挺身而出,沖在最前,率先垂范,才得以穩住民心,渡過難關。“官德正則民風淳,官德毀則民風降。”只有黨員干部做好表率,當好示范,才能吸引人、感染人、帶動人,凝聚共識,匯聚力量辦成大事。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向我們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制勝的法寶。黨的七大會議上,毛澤東同志從黨的性質和宗旨出發,將“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作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作為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在中共七大閉幕詞《愚公移山》中,毛澤東同志特別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從輝縣市回龍村到孟莊鎮南李莊,從新鄉縣劉莊村再到衛輝市唐莊鎮,一路上邊走邊看、邊聽邊想,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偉大。在輝縣市回龍村,當我們乘車駛過修在絕壁上的八公里長的盤山公路,徒步穿越一千米長的S形隧道,望著那建在山崖上的奇跡時,不禁感到震撼和觸動,有誰會能想到這竟是回龍人民在張榮鎖書記的帶領下用最簡單的生產工具:鐵錘、鐵鍬、鐵釬,耗時長達八年多時間修通的連接山崖和外界通道呢?在唐公山腳下和金門溝現場,聽著76歲高齡的老書記吳金印講述他閘溝造地、荒山綠化治理溝、坡、山的歷史,看著令人震撼的近700萬個“魚鱗坑”和一個個六層高的梯田,不禁為之感到敬畏和折服,在老書記樸實的話語中,一句一個人民,句句離不開群眾,我們也似乎找到了他在衛輝市鄉鎮黨委書記崗位上任職48年間干一處響一處、走一路富一路的秘訣:帶頭踐行群眾路線,充分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群眾當親人,把群眾當老師,把群眾當主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正如鄭永和書記所說,“遇到事,先開會,問問群眾對不對,群眾說對咱就干,不對就另改換;說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難也不變。”有了這個信仰,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什么樣的奇跡也能創造。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世界的物質性為基礎,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主觀與客觀相符合、認識與實踐相統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堅持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就是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不唯書、不唯上,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謀發展。新鄉先進性群體之所以能夠帶領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正是因為他們自覺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吳金印書記在走上鄉鎮黨委書記領導崗位后,首先帶領班子成員做調研,他們鉆最深的溝,爬最高的山,跑遍村村戶戶,翻山越嶺。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得出衛輝縣唐莊鎮山多、坡多、溝多的特點,因地制宜地治山、治坡、治溝。他在不宜種地的地方(山上)開山挖石,采取修魚鱗坑墊土植樹的辦法對荒山進行綠化,通過閘溝造地、貧困村合并的辦法增加土地面積,截止2016年底,共增加土地面積16000多畝。“西抓石頭東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糧,鄉鎮企業挑大梁,沿著國道做文章”,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使得唐莊鎮人民走上了幸福的道路,也使吳書記48年來“走一路富一路,干一處響一處”。
馬克思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總是在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堅持認識與實踐相統一,就是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地處黃河故道,自古災害頻發的劉莊,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史來賀書記的帶領下,上世紀50年代,通過平整土地、農田水利建設,實行科學種田,使農業低產變高產,糧、棉產量當時在全國領先;60年代,突破“單一農業生產”的局限,發展林業、養殖業、副業,實現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70年代,把發展重點由種植業轉向工業,以汽車喇叭制造為突破口,走上了農工商一體化的道路;80年代,開始發展高新技術,興建高科技企業,帶動各業健康快速協調發展;90年代至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拉長產業鏈條,實現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一路走來,劉莊人堅持解放思想,劉莊發展不斷與時俱進,劉莊經濟屢創新高。
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徑。在范海濤書記帶領下的南李莊社區,以市場經濟為主導,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收入,走先富帶動后富、共同富裕的道路。2008年起,他先后出資近兩億元為村里打井、修路、配備健身活動器材,建設服務中心、家居建材市場、農貿市場、社區敬老院,為村民提供了2000多個就業崗位,增收1100萬元,年終家家戶戶可分紅。短短7年時間,村民人均收入由2008年的1000元上漲到了2015年的3萬元,人均年收入達到4萬元。他將南李莊社區四周160多間門面房留作村集體財產,每年收入200多萬元,村集體收入由無上漲到了2015年的1500萬元,實現了“村里無閑人,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錢賺”的和諧局面。正如南李莊社區牌坊上所寫的那樣,永遠跟黨走,實現共同富裕。無獨有偶,全面小康領路人耿瑞先,堅持共同富裕需要共同理想的信念,塑造了“團結群眾,共謀發展”的團隊精神,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堅持發展成果由群眾共享,歷經幾年,把一個負債累累,治安混亂的窮村建設成了擁有村辦控股入股企業十多家,村集體年收入近5千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近1.5萬元的國家級文明村。
老一輩先進事跡歷久彌新,新一代典型人物層出不窮,新鄉先進群體扎根基層、真抓實干的精神,彰顯了信仰和實干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堅不可摧,有了對黨忠誠堅定的信仰,就有了崇高的精神力量,在任何考驗和挑戰面前,才能有“說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難也不變”的勇氣,才能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只有矢志不移地忠誠于黨的信仰,自覺帶頭垂范、踐行群眾路線,堅持埋頭苦干真抓實干敢想敢干,因地制宜謀發展、與時俱進促改革,才會帶來國家和民族的興盛繁榮,才能早日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