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 娟
(四川財經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西部十二省市區,除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云南、廣西六省區外,其余六省市區均屬于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相對封閉落后,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構建適應內陸開放型經濟的現代產業體系。寧夏在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中走在全國前列。2012年9月寧夏成立我國內陸地區首個也是唯一覆蓋整個省級區域的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設立不僅有利于寧夏對外開放合作,還有利于發展開放型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對西部內陸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201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326.64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0.16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1158.58億元,增長13.8%;第三產業增加值967.90億元,增長9.7%。2013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565.06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2.98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264.96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1077.12億元,增長7.5%。
盡管受經濟增速放緩影響,寧夏三次產業增加值環比增速有所滑落,但從三次產業增加值來看,三次產業增加值均保持上升趨勢。與2012年相比,2013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22.82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06.38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09.22,增長7.5%。
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全區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由2012年的8.6∶49.8∶41.6調整為2013年的8.7∶49.3∶42.0,第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由2012年的4.3%、62.0%和33.7%轉變為2013年的3.8%、66.6%和29.6%,第二產業仍占據產業主導地位,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65.8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增長88.98億元。
從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看,2012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09.52億元,比上年增長27.5%。第一產業投資71.81億元,增長50.3%。第二產業投資1049.34億元,增長27.0%。其中,工業投資1018.03億元,增長27.6%。第三產業投資988.37億元,增長26.7%。2013年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81.14億元,比上年增長27.1%。第一產業投資88.93億元,增長23.9%。第二產業投資1257.27億元,增長19.8%。其中,工業投資1237.21億元,增長21.5%。第三產業投資1334.94億元,增長35.1%。
與2012年相比,2013年全區第一、二產業投資絕對值均有所上升,但增速有所回落,第三產業投資增長迅速,增長346.57億元,比上年提高35.1個百分點,增速提高8.4個百分點,寧夏第三產業未來發展潛力較大。
盡管,試驗區成立前,寧夏已經形成了“五優一新”特色優勢產業體系,但仍存在著產業層次低、經濟發展方式粗放、自主創新能力弱、產業鏈條短、部分生產要素瓶頸制約突出、節能和環境保護壓力大等問題。試驗區設立后,寧夏能源化工開放合作力度加強,通過積極參與國際能源合作與國際能源貿易,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重點建設國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煤化工基地、“西電東送”火電基地。建設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通過完善要素市場、創新項目合作方式、扶持企業改革等措施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特色優勢農業,加強與國內外在現代農業、旱作農業、設施農業、節水灌溉等方面的開發技術交流合作,擴大農產品貿易和投資開發合作。完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聯動發展機制。辦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國際展銷會,建設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綜合交易中心。推動服務業快速發展。依托新亞歐大陸橋,密切與環渤海經濟圈的聯系,建設連接中東中亞地區和我國東中部地區的區域性物流中心和新亞歐大陸橋重要的物流中轉基地。支持阿拉伯國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區的企業和機構在試驗區設立商會等商務服務機構。培育形成國際穆斯林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加強中阿文化旅游合作,打造特色鮮明的國際旅游目的地等。
除用好用活現有優惠政策外,針對不同產業發展需要,寧夏還出臺落實了相應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
中央和自治區財政通過專項資金、補貼、政策性保險等方式,大力支持寧夏現代特色農業、農田水利基地設施等重點項目建設,重點發展優質大米、枸杞、專用馬鈴薯、設施瓜菜、寧夏灘羊、六盤山肉牛、優質乳品、釀酒葡萄等特色優勢產業,突出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清真品牌培育、農業科創新、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農業資源和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的支持力度。
“十一五”時期,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農業投入累計達277.9億元,是“十五”期間的4.78倍,年均增幅36.8%,投入規模和年均增幅均創歷史新高。此外,各市、縣財政也大幅度增加支農力度,地方財政農業投入達到15.3億元,縣(區)財政支農投入達到33.3億元。到2012年,通過財政農業支持,寧夏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2%以上,全區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布局基本形成。
2.2.1 支持能源化工產業優化發展
中央和自治區財政繼續通過資金、項目、人才等手段支持寧夏能源化工等優勢產業發展,通過技術改造專項,重點加大對寧夏能源化工企業技術改造項目的財政支持力度,積極協調產、學、研合作,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2.2.2 支持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通過下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支持寧夏發展壯大生物、先進裝制造、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支持寧夏發揮特色優勢,推動高分子新材料和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發展。
2.2.3 支持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聯動發展
一是設立自治區清真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在落實的基礎上,根據自治區財政收入增長逐年增加。二是鼓勵清真產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境內外參展、境外或區外設立銷售中心或商務機構,對符合條件企業給予資金補助。三是對通過“Halal”國際認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等認證標準的清真產業企業給予補助;對符合條件的清真產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貸款給予貼息。四是通過資金補助方式支持清真產業園區建設、清真產業企業人才培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五是通過一次性獎勵方式支持清真產業企業實施自主品牌創建、擴大銷售額等。
2.3.1 支持口岸和物流園區建設
寧夏財政部門圍繞惠農陸路口岸、航空口岸、銀川陸路口岸等“三大口岸”和銀川陸港等“八大物流園區”建設,每年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口岸和物流業發展。以貸款貼息方式支持重點物流園區基本公共設施建設,為開辟自治區至阿拉伯國家國際貨運航線奠定基礎。重點支持電子口岸和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等。
2.3.2 推進金融領域全面開放
引導金融機構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積極引進國內外各類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落戶試驗區,鼓勵寧夏企業參與國家金融創新試點業務。推進中阿金融合作,加快建設交易、信息、清算服務三位一體的中阿貿易結算中心等。
2.3.3 大力發展會展經濟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推動中阿博覽會戰略平臺建設。依托中阿博覽會形成的服務職能和品牌效應,打造對阿合作的綜合平臺,建設以“中阿博覽會”為核心的會展品牌集聚區、世界穆斯林會議中國中心、國際國內重要會議目的地之一。
2.4.1 加快工業園區建設
加大工業園區建設投入,支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治污、共性技術研發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嚴格執行和用活用足國家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切實減輕園區企業稅費負擔;鼓勵擔保機構向園區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業務,解決園區企業融資問題;支持通過發展“飛地工業園”等途徑,妥善處理產業輸出地和產業接收地利益關系,優化產業區域布局;鼓勵發展循環經濟,支持淘汰落后產能等。
2.4.2 大力支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資金投入規模,2012年財政部下達專項資金14.5億元,支持寧夏交通物流園區、重點公路、國省干線公路的建設和改造,以及國有農林場公路通瀝青(水泥)建設和干線公路路網的安保和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
2.4.3 積極開發人力資源
從2009年起,自治區政府每年安排4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人才資源開發,并隨著財政收入增長逐步提高;對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揮積極作用的人才,每個給予10-30萬元獎勵;構建人才培養平臺,按國家級30萬元、自治區級15萬元的標準給予科研資助;鼓勵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大引進國外智力力度等。
一是要用好用活國家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國家在支持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扶持中小微型企業等方面已出臺了多種優惠政策,如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提高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對符合稅法規定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執行低稅率等。需要西部地區各財政部門用好、用活、用足。
二是要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除落實好現有優惠政策,西部地區還應要創新機制體制,積極營造有利于開放型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如,有條件的省市區可爭取中央授予發行地方債權,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公共事業;爭取民族地區一定的稅收自主權;爭取稅制改革試點和建立區域性政策性金融新機制等。
三是加大內陸開放型產業發展投入力度。圍繞內陸開放型產業發展,強化資金保障力度,加大對重點特色產業培育、園區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完善、技術創新、人才引進、質量提升、品牌培育等領域及環節的投入力度,促進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構建適應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四是持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結合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和產業結構特點,持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強產業造血功能。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資金投入優先安排重大戰略性項目、新興產業。促進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積極支持物流、會展等行業。加強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積極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五是多種方式支持產業轉型發展。除財政直接支持企業或項目外,還應發揮好財政資金的杠桿功能,更多地采用市場化和間接支持方式,撬動社會資源,支持市場失靈領域。如,設立專項發展基金,參股創業投資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財政資金支持金融或擔保機構,促進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等。
[1] 寧夏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2] 寧夏財政年鑒[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3.
[3] 王正偉.建設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區的思考[J].求是,2009,(2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