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新
(揚州市職業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0)
試論經濟新常態下中小企業的社會責任
祁新
(揚州市職業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0)
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小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的雙重嚴峻考驗。中小企業應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對員工、環境、社會負責,通過以人為本、資源節約和關愛社會等途徑,提升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構建中小企業的慈善文化,增加中小企業的內在價值,最終保障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中小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價值
2014年11月,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首次系統闡述了新常態。經濟發展新常態最顯著的特點是經濟增速的新常態,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從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7%左右的中高速穩定增長。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并不是因為我國經濟運行出現危機,降增速、提效率,是對舊的發展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從傳統勞動力和資源大力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轉變為以技術和資金投入為主的集約型增長模式,對我國經濟結構進行優化升級,降低第一、二產業占經濟比重,逐步提高第三產業使其成為主體。經濟新常態下,城鄉區域差距進一步縮小,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升,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民眾,消費需求將成為主體,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我國中小企業數量龐大,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穩定經濟、繁榮市場、促進技術進步、創造就業機會等諸多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追逐利潤最大化符合股東的利益,是中小企業重要的社會責任。但中小企業作為社會大系統的組成部分,與社會其他組織或個人發生利益交換時,其行為產生的收益和成本超出了企業自身的邊界而向外部溢出,這就是所謂的外部性。當中小企業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將應該由企業承擔的成本向企業外部轉嫁時,就產生了負的外部性。由于負的外部性及存在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敗德行為,這就必然要求必須履行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對社會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節約資源。
中小企業在運營中,與客戶、供應商、債權人、股東、員工、政府、潛在投資者等不同利益主體發生利益交換,一個良好的運營環境對企業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而現實社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企業與各相關利益方間會形成信息的博弈。中小企業向外部傳遞有效的正面信息,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可以起到信息傳遞的功能,贏得利益相關者的支持,有利于長期合作關系的保持,增強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小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一定會增加企業的運行成本,這似乎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相背離,但從長遠來看,只有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有利于企業的良性發展,符合當前經濟新常態下產業優化升級對企業的內在要求。不能合理利用資源、不尊重人才、新技術、簡單粗放式經營、逃避社會責任的中小企業將勢必被社會發展所淘汰。經濟新常態下,企業不斷創新,重視科技,培養人才,生產符合社會需求的產品,承擔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更能增加中小企業的內在價值。
1.以人為本,提升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是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家庭取得穩定收入的經濟來源。中小企業提供穩定的社會就業機會,對員工負責,是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要務。以人為本,將人力資源視作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長遠來看,不但不會導致成本增加、降低利潤,相反還會增加企業的內在價值。企業為員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制定科學合理的薪酬制度,會加深員工對企業的情感,提升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在工作中會將其轉化為動力增強團隊的凝聚力,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會增加員工創造的財富。企業為員工提供發展平臺,重視對員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員工的生產能力,使員工擁有職業生涯上升的空間,會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將員工的職業發展與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緊密聯系,員工個人能力的提升,最終還是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經濟新常態時期只有科技創新、提供產品的品質,才能保持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企業的核心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中小企業以人為本,對員工負責,履行社會責任,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更有利于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
2.資源節約,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新常態時期,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中小企業提供的產品同質化程度高,缺乏品質的獨特性,生產中需較多地依賴資源投入,處于產業鏈的中端,獲取利潤需要人、物資源的大量消耗。盲目擴張、簡單粗放的增長方式注定將無以為繼,新常態時期,中小企業只有重視有限的資源優化配置,向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兩端靠攏,堅持產品品質提升,進行設備技術更新,以科技創新為企業生存發展核心。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降低中小企業對勞動力、能源、資源的依賴,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是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
責任體現的是企業的品格,企業責任文化是企業在生存發展中形成的,企業的理念、精神、行為準則,是企業對社會所承擔的一份責任,對社會的貢獻。隨著全社會民眾環保意識的增強,維護生態環境,研發新技術、新工藝,開發環保產品,減少污染,節約能源,已成為企業對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可避免各種短視行為,將中小企業的發展與社會責任緊密結合,向社會展示一個負責任的良好企業形象,提升企業的信譽,增加企業文化價值,最終會使企業相關利益主體都能從中受益,實現共贏。
3.關愛社會,構建中小企業慈善文化。社會是企業的依靠,利潤的來源,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關愛社會,企業的慈善行為是基于慈善激情與慈善理性結合基礎上的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的表達方式,符合千年沉淀慈悲為懷、仁者愛人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體現企業家從企業經濟追求向企業社會價值追求的轉變。關愛社會,構建企業慈善文化,將慈善行為置于中小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形成社會、企業雙贏的現代企業發展理念。
慈善行為是沒有回報的凈投入,慈善行為利于中小企業基業長青、長遠發展,美言不信,信言不美,高度的責任,是企業德性的正道,積極的慈善行為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樹立良好社會信譽和企業形象。當廣泛的社會民眾對企業的慈善行為形成好的印象后,會傾向于據此推論企業其他方面的特征,建立消費傾向,在購買商品時會優先購買那些具有良好社會信譽、社會責任感強企業的商品,這也是心理學暈輪效應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中小企業構建慈善文化,不僅奉獻社會,也利于企業價值增加,長遠發展。
[1]李國平,張倩倩,周宏.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理論、方法與檢驗[J].經濟學動態,2014,(6).
[2]黃家瑤.社會責任視野下的企業慈善捐贈分析[J].東方論壇,2011,(1).
[3]徐雪松.企業慈善行為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7.
[4]雷光美,許萍.經濟新常態下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6,(3).
[責任編輯吳高君]
F276.3
A
1673-291X(2016)25-0011-02
2016-08-16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基于大數據視角的江蘇小微企業外部支持研究”(2015SJD747)
祁新(1976-),男,江蘇鹽城人,講師,從事企業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