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紅
(金陵科技學院商學院,南京 211169)
組織認同視角下大學文化建設的理性思考
王東紅
(金陵科技學院商學院,南京 211169)
大學文化建設是新時期創新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如何加強大學文化的建設,提高大學生對大學文化的認同度,這是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在分析大學文化建設的意義和原則的基礎上,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層面提出組織認同視角下大學文化建設的戰略路徑。
大學文化建設;組織認同;建設原則;建設路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學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彰顯大學辦學特色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實現高校跨越發展的有力保障。
組織認同(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是指個體與組織之間表現出的心理與行為的一致性,個體對組織不僅要有責任感與默契感,也要有依附感和歸屬感。大學文化是指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在外部影響與內部積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種歷史文化,是大學可持續發展的靈魂與源泉。大學文化與組織認同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組織認同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師生員工只有對學校具有較強的組織認同感,才能產生對大學文化的高度認同。能否富有成效地對大學文化進行整體規劃與科學建構,把師生員工的組織認同由低層次的身份認同轉變為高層次的價值認同,這是一所大學教育質量與學術生態的直接反映。
1.大學文化建設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內在動力。大學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戰場,一所大學“建設什么樣的文化”與“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密切相關。因此,大學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化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1]大學依托其積淀悠久的文化精神感染、教育學生,同時引導社會文化的發展。大學文化的育人作用主要體現為引導學生、鼓舞學生、激勵學生、督促學生,大學文化通過繼承、傳播、創新文化,讓學生在學習感悟中陶冶情操、美化心靈,從而促進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
2.大學文化建設是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大學文化是大學持續發展的根本,是大學核心競爭力之所在,是大學賴以生存、發展、辦學和承擔重大社會責任的根本。”[2]大學文化是在學校這個特定區域內長期匯聚和滌蕩而形成的,是大學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顯著標志,不同大學也具有不同的大學文化,每所大學的辦學傳統、辦學理念、辦學思路和行為規范各具風格。大學文化滲透于師生員工的心靈深處,能潛移默化地制約或規范師生員工的言行,是學校核心競爭力鞏固發展的思想基石。
3.大學文化建設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柱。“大學文化建設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動力和源泉,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3]大學是價值觀念與思想文化積累、傳承、創新的地方,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推動者,對社會文化具有強烈的輻射、提升和示范功能。大學文化建設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以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動力,實施特色興校戰略,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從而不斷提高創新力和生命力。
1.堅持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相統一。傳承與創新相統一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總要求。大學是弘揚先進文化、引領社會文化的主陣地,是促進科技創新的“孵化器”,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越來越突出。能否有效傳承和創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大學創造力的廣度與競爭力的深度。創新強調以“創造性破壞”實現“革命性突變”和“歷史性超越”,是以概念創新把握新的發展要求[4]。大學文化的創新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夠不斷從變化發展的社會大舞臺上汲取有利于大學發展的養分,從而不斷豐富大學文化的精神內涵。推動大學文化創新,需要大學在教育、科研、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始終恪守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價值觀念,始終保持“敢為人先、公平競爭”的干事創業氛圍。
2.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一。科學精神包括尊重科學、尊重創造的理性精神,尊重規律、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崇尚學術、拼搏爭先的意志。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能使大學文化建設始終充滿生機活力。人文精神是對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價值、意義、尊嚴等的詮釋,包括對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的追求,對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的渴求,對生存意義、幸福價值等問題的反思以及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等。人文精神是以關注人類、造福社會、發展自我為目的的。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調動師生參與大學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科學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的科學精神”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創造型人才的關鍵。
3.堅持系統規劃與重點突破相統一。大學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立足當前,放眼長遠,科學規劃,協調推進,運用系統論的原理方法深入研究其結構層次及因子間的互動關系,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擴大其參與大學文化建設的覆蓋面和受益面,凝聚大學文化各層面的關鍵要素,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同時,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通過深入研究學校發展的歷史與現狀、經驗與教訓,挖掘和培訓新的增長點,實施重點突破,將有限的資源用在迫切需要用的重點環節,在體現自身特色的基礎上促進大學文化向縱深發展,培養高層次人才,培育標志性成果,提升師生員工的認同度。
1.充分發揮大學精神文化的擎旗鑄魂功能。大學精神文化建設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核心,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都要圍繞精神文化這一主軸旋轉。大學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辦學理念、管理思想、學術導向等內容,還體現在校訓、校風、校史、校歌等方面,是廣大師生所共有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體現。其一,校歌、校訓和校史是培育大學精神的重要抓手,是高校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載體,高校應加強校史館建設,通過校史資料參觀宣講等多種形式開展校史教育,激發師生員工的愛校榮校情感,促使大家自覺踐行大學精神并積極投身到高校大學文化建設中去。其二,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高校要利用網絡、新媒體等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搶占校園網絡文化陣地,加大對網絡道德的宣傳教育力度,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規范上網行為,對不良網絡信息進行批判和阻止。其三,加強辦學特色建設。加強辦學特色建設,是現代大學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各高校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革新辦學理念,凝聚辦學方向;培育優勢學科,形成品牌特色;以教師為本,加強特色人才隊伍建設;構建特色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學生培養質量。
2.充分發揮大學物質文化的熏染浸潤功能。大學物質文化是大學文化的硬件,是促進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建設的載體,屬于大學文化的表層部分。隨著各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多數高校硬件設施建設不斷取得突破,但在辦學目標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傾向,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學科建設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資源利用存在缺位、錯位等現象,導致學科發展不平衡、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學科研條件落后,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高校物質文化建設要以育人為本,根據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體現個性和特色;要將教育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統一起來,創建符合時代特征和發展需求的現代校園,為廣大師生員工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格調高雅、奮發向上的環境;要進一步明確辦學目標,實現學科專業協調發展,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3.充分發揮大學制度文化的規范凝聚功能。眭依凡先生指出:“大學制度文化是經過學校意志選擇的,具有強烈的、鮮明的規范性、組織性,屬于校園范圍內必須強制執行和嚴格遵從的文化類型。”大學制度文化是連接大學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的橋梁和紐帶。它既是大學精神的延伸和物化,又對大學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規束和塑造功能。在大學文化建設中,必須把制度文化建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對于中國今天的大學而言,現代大學制度遠比經費、設備,甚至師資更為重要。”[5]大學既是一個學術組織,又是一個文化組織,大學制度創新應以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為愿景,在管理服務理念上突出以人為本,將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廣大師生員工的根本利益作為管理服務的基本價值取向,將管理育人與服務育人相結合;在管理服務的方式上,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過程控制、獎懲分明;在管理服務的職權分配上,將重心下移,關口前移,充分激發二級學院的辦學主體地位。
4.充分發揮大學行為文化的傳導引領功能。行為文化是大學師生在日常行為和校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風尚與形象,是大學精神的動態體現。一方面,加強教風、學風、校風“三風”建設。加強師德建設和教風建設,努力增強教師為人師表的自覺性,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要加強學生的學風考風建設,在全校形成勤奮好學、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要加強教師的教風建設,恪守學術道德,維護學術誠信,反對學術不端與學術腐敗。另一方面,優化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大學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充分利用學校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拓寬社會服務渠道,深入推進政產學研相結合的機制建設,將人才培養、專業科研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進一步匯聚教育資源,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進一步開辟發展空間,為廣大師生員工創新創業營造更有利的條件,更好地發揮行為文化的傳導引領功能。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
[2]王志剛,等.關于地方高校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9,(11):11-13.
[3]柳禮泉,等.新常態下大學文化建設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5,(4):10-14.
[4]潘懋元.新世紀高等教育思想的轉變[J].中國高等教育,2001,(3):31-34.
[5]韓明濤.大學文化建設[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65.
[責任編輯劉瑤]
G641
A
1673-291X(2016)25-0126-02
2016-07-08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公共理性視閾下大學生黨員社會責任感培育研究”(2016SJD710040);金陵科技學院大學文化建設專項課題“基于組織認同的大學文化建設”(JIT-DXWH-201507)
王東紅(1979-),女,山西大同人,講師,碩士,從事高等教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