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
(扎賚諾爾博物館,內蒙古 滿洲里 021410)
工業遺產中礦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研究——以扎賚諾爾蒸汽機車旅游文化園為例
何佳
(扎賚諾爾博物館,內蒙古 滿洲里 02141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蒸汽機車及礦山設備正面臨逐漸消失的威脅。它們固有的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美學價值、社會價值,使它們從眾多的工業廢棄物中脫穎而出,上升為一種文化遺產[1]。扎賚諾爾礦山文化遺存豐富,但在具體的保護開發工作中,經驗尚淺。怎樣從實踐中找出一條讓這些有價值的生命重新生長的道路,是值得努力去探索的。
礦山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扎賚諾爾蒸汽機車旅游文化園
扎賚諾爾是一座具有百年煤炭開采歷史工礦區,是內蒙古煤炭工業的搖籃。在百年煤礦開采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蒸汽機車及礦山設備遺存,這批設備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極高的文物價值。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舊礦區的廢棄,這些蒸汽機車及礦山設備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因此,如何加強礦山遺產保護與利用是我們必須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保護并利用好這些彌足珍貴的礦山文化遺產,對于傳承近現代工業文明、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意義十分重大。筆者試以扎賚諾爾蒸汽機車旅游文化園為例,對工業遺產中礦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問題進行闡述。
1.歷史文化價值。自1902年建礦以來,扎賚諾爾煤礦先后經歷了東清鐵路辦礦、沙俄資本家包辦、中蘇合辦、日偽統治以及“大躍進”等直到改革開放以來百余年歷史。一輛輛露天存放、銹跡斑駁的蒸汽機車,它向人們講述著過往的歷史,保存著百年礦山走過的足跡。
2.經濟價值。礦山文化遺產資源作為一種資源,可以轉化為切切實實的經濟價值。通過對這些礦山設施進行商業開發,打造文化旅游產業,使其文化價值透過旅游的方式,轉變為經濟效益,給城市帶來額外收益[2]。
3.美學價值。在礦山文化遺產中,從最原始的、黑色的蒸汽機車,到古老傳統檢修庫和采礦工具,無不體現著機械與機器給人們的視覺帶來的美感。礦山文化遺產不再是赤裸裸的數十層采礦臺階和一條條冰冷的鐵軌,而成為了充滿異域風情風景名片。
4.社會價值。筆者認為,礦山文化遺產主要的社會價值表現在記載了普通大眾的生產和生活,扎賚諾爾礦山文化遺產作為城市的一張特殊名片,是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基礎[2]。
扎賚諾爾蒸汽機車旅游文化園項目設計說明。
1.項目區域概況。扎賚諾爾蒸汽機車旅游文化園東接曙光大道,距蘑菇山舊石器遺址3公里,南臨301國道,北接農林漁生態休閑區,距國境線約5.5公里;西接猛犸象公園,距滿洲里市區約18公里。目前,周邊已建有飛馬廣場、扎賚諾爾博物館、金龍湖、猛犸象公園、摩天輪、觀光塔、兒童科技館、春園生態園等設施。
2.功能分區。扎賚諾爾蒸汽機車園區初步規劃如下:“一帶、一館、兩心、三區”,“一帶”即影視拍攝觀光體驗帶,“一館”即扎賚諾爾蒸汽機車博物館,“兩心”即時空漫步廣場和動力廣場,“三區”即蒸汽機車實物展示區、露天礦景區及休閑互動區。
3.項目具體建設內容。(1)影視拍攝觀光體驗帶。在鐵路沿線修建舊式月臺、車站、水鶴、水塔、舊式街道、店鋪等場景,其次在鐵路沿線設置等比例縮小后重建的中俄邊境歷代國門,讓游客乘坐火車體驗穿越國門的感覺,并欣賞沿途風光。(2)扎賚諾爾蒸汽機車博物館。博物館建筑面積2 022.51平方米,建筑外形復原了1903年老滿洲里火車站的站址。博物館設四個展廳:蒸汽機車構造展廳、蒸汽機車科普展廳、世界和中國蒸汽機車發展史展廳、扎賚諾爾蒸汽機車應用史展廳(數據來源于欣欣旅游網)。(3)時空漫步廣場。時空漫步廣場作為園區入口,以中東鐵路上行駛的早期機車、主題雕塑、弧形文化墻共同拉開進入本園區序幕。(4)動力廣場。用以舉辦藝術展、圖片展等各類活動的場地。(5)蒸汽機車實物展示區。它是本園區重點展示區域,其設計理念源于早期鐵路機務段弧形機車庫造型,采取中心放射的形式,著力營造出“上游的天堂”這一宏偉陣勢。在放射形展區的中心點設置了滿洲里第一代人行天橋充當制高點,方便游客拍照。(6)露天礦開采景區。露天礦景區是一處集露天開采工作場景展示、雕塑藝術于一體的場景再現廣場。(7)休閑互動區。作為休閑空間,主要由綠化、兒童游樂設施、休閑娛樂設施等組成。
4.市場分析。該項目建成后,每年至少可吸引本地20%的市民,約3萬人;周邊城市2小時車程內游客3萬人;自治區內游客10萬人;省外及國外游客10萬人。預計蒸汽機車旅游文化園每年至少吸引各類游客26萬人次。項目實施后,按每位游客購物、餐飲等消費平均20元計算,則年可增加游客購物、餐飲收入520萬元,按照20%利潤,年可增收104萬元。其次,按照50%的游客會體驗園內各種娛樂設施,以每人30元計算,預計可實現休閑娛樂設施收入390萬元。影視拍攝服務費預計每年可盈利80萬元。門票每人按50元計算,正常年旅游門票收入約910萬,講解按接待參觀游客1/10比例計算,每人50元計,年收入約130萬元。綜上,項目建成初期綜合營業年收入合計約為1 614萬元。
1.成立、建設礦山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和場所。建立一些礦山主題公園、設立相關礦山文化研究學會,對傳播歷史知識、普及礦山文化遺產保護觀念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突出政府和文博管理機構在礦山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過程中的主導作用[1]。政府應加大對礦山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資金投入,文博管理機構除了做好礦山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還要加強礦山文化遺產保護上的媒體宣傳,增加展示及服務設施等。
3.礦山企業應加強與當地政府的合作,共同開發。探索新的管理、經營方式,對于開發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爭取多方籌措資金,引進民間資本。
隨著社會的進步,礦山文化遺產成為了一種存儲器,是我們找尋消失記憶的載體。礦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是一項綜合性研究,扎賚諾爾煤礦是一個百年老礦,也是全國眾多礦山文化遺產中的一個縮影。筆者正是基于這點,希望以扎賚諾爾礦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實例及啟示,為我國今后礦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構建出較為合理的模式和框架,但是由于論文涉及的研究范圍相對廣泛,筆者才疏學淺,因此在問題研究的深度上有所欠缺,在具體實例的分析上有所偏頗,不當之處,敬請前輩與同行指正。
[1]柴棟梁.工業遺產中鐵路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4.
[2]王雷,趙少軍.淺論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以中國工業博物館為例[J].中國博物館,2013,(3):90.
[責任編輯周沖]
G112
A
1673-291X(2016)25-0160-02
2016-08-06
何佳(1984-),男,湖南衡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保管、陳列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