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 銘,季魯明
(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山東 煙臺 265200)
深圳引進外資的起源
遲銘,季魯明
(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山東 煙臺 265200)
環境是招商引資的第一競爭點,地區經濟發展快慢決定因素不在于資源,而在于是否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招商引資環境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包括一個地區的自然、地理、基礎設施等物質形態的硬件環境,也包括該地區政治和經濟體制、經濟結構、法律法治等物質形態的軟環境。對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的招商引資環境進行簡要介紹,闡述招商引資工作的意義。
深圳;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環境
1977年9月29日,剛恢復工作不久的鄧小平在會見英籍作家韓素音時說道:“我們已經損失了二十年或三十年時間,再不能搞關門主義,不搞閉關自守,把世界上最新的科技成果作為我們的起點,那么,我們就有希望了?!碑斨袊俅伟阉膫€現代化作為國家發展的目標時,如何籌措到經濟建設所需要的資金加速經濟的發展,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鄧小平和當時的國家領導人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國外。
1978年,中國正處在歷史轉折關頭,經濟改革的沖動正在堅冰凍土下緩緩涌動。當鄧小平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即將開放的宏偉設想時,遠在中國東南一隅的廣東省寶安縣石巖公社上屋大隊的大隊干部們正在為是否可以讓港商在大隊辦工廠爭論不休。
在廣東省寶安縣,是距離香港最近的地方,作為中共寶安縣委書記的方苞,每天要考慮的頭等大事是如何防止寶安農民不往香港跑。有一份數據統計,在改革開放前,有十多萬人因貧困偷渡香港。1978年,國門洞開,得天獨厚的香港商人率先到內地來投資辦廠。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騰飛,經濟的快速發展迅速拉開了與內地經濟收入的差距,巨大的收入落差吸引了很多廣東農民通過各種途徑跑到香港謀求發展。在生產隊干一年掙八九十塊錢,到香港去干一個月,就可以掙一百多塊錢。1978年,中國人開始從革命的狂熱中醒來,貧窮如一根芒刺穿透剛剛復活的肌膚,讓人感覺疼痛。寶安縣委在深入調查研究之后意識到,必須在經濟發展上尋求突破。農民的訴求,對改革開放的訴求也教育了他們,一定要在經濟發展里面尋求突破。
對于寶安縣委來說,如何才能盡快地增加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縮小與香港居民的收入差距,是他們想方設法要解決的問題。1978年4月,由國家有關部門在寶安召開的一個座談會讓寶安縣委茅塞頓開。一家叫德信行的進出口公司的經理給他們提個建議,他說,除了農業,可以搞工業。當時香港的工業,感覺到掙錢不多,甚至有一些廠感覺到要虧本,所以他們正醞釀要搬到東南亞各國去。能不能把港商引到寶安來,人家拿出樣板來,寶安按他的辦法來做,很快可以出口。
1978年7月15日,國務院頒布了《開展對外加工裝配業務試行辦法》,鼓勵開展“三來一補”的業務。所謂的“三來一補”,是指工廠的產品樣式、原料和設備都由境外運來,生產出來的產品再以補償貿易的方式出口,內地工人和政府收取一定的加工費。
香港的投資商,也想找一個機會在內地投資建廠,因為當時內地工資只有香港的10%。所以,他們要到內地來,看看運氣怎么樣,考察能不能做。在寶安縣有關部門的協調下,香港詒高實業有限公司打算在上屋大隊投資30萬港幣開辦一個加工廠,招收當地人來工廠做工,為香港的工廠加工生產吹風機里的發熱線圈。但是,這樣的動議在上屋大隊足足討論了半年時間。經過多次的討論都沒有一個結果,最終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同意引進。
1978年12月18日,上屋電業(深圳)有限公司在上屋大隊落戶,這是深圳第一份來料加工協議,它不僅開啟了深圳乃至全國“三來一補”工業的大門,也像一塊基石奠定了深圳經濟特區的歷史。就在深圳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成立的這一天,中國當代史上最重要的會議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開幕,會議決定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一心一意搞現代化,發展生產力。隨著上屋電業公司在1979年開工,村里的25名女工上崗,她們成了村里派出的第一批給香港老板做工的打工仔。
但是,當地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們引進的“三來一補”企業被認為是落后的夕陽工業。當時,他們也想引進先進的設備,技術檔次高的,但是很多投資商仍在觀望。
引來的工廠改善了農民的生活,也穩定了邊境的人心。農民生活的改善堅定了領導們的選擇,他們堅信,只要政策穩定,法律逐步完善,外商投資的回報率比在香港、臺灣高,就會在境內擴大投資,推進技術、設備的升級換代。
1979年是中國經濟細胞的復蘇之年。這一年的3月,1979年3月撤縣改名為深圳市。隨后,鄧小平提出在深圳建立一個新的開放區域,全力引進外來資本,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并且建議這個開放區域就叫特區。從1980—1985年的五年時間里,深圳實際利用外資12.8億元,香港和國外商人紛紛涌進特區辦廠開公司,改革開放之風自此一路北上,再不可擋,中國經濟即將通過深圳經濟特區逐步活躍起來。
在很多人眼里,深圳就是奇跡的代名詞,深圳從邊陲小漁村變成了世界現代化大都市,深圳在經濟、政治、文化探索,創立了眾多個率先和第一。1983年的工農業總產值比上一年翻了一番,比辦特區前的1979年增長了10倍。
[責任編輯周沖]
F127.9
A
1673-291X(2016)25-0166-02
2016-07-08
遲銘(1988-),女,內蒙古赤峰人,助教,從事經濟學研究;季魯明(1987-),男,山東濰坊人,助教,從事教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