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娟
(福建省對外經濟貿易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0)
?
福建省口岸經濟發展情況研究
嚴麗娟
(福建省對外經濟貿易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0)
福建省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東部與浙江省毗鄰,西、西北方向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島相望,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賦予其繁榮的口岸經濟。通過研究福建省口岸經濟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進一步發展口岸經濟的對策建議,以促進福建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區域經濟;口岸經濟;福建省
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大陸海岸線總長3752公里,海島海岸線總長807公里。2015年,福建省口岸貨物吞吐量5.03億噸,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2.02億噸,集裝箱1363.69萬個;進出口總額10512.5億元人民幣,占福建省地區生產總值的40.5%。口岸發展對福建地區經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口岸是由國家指定對外往來的門戶,是國際貨物運輸的樞紐,原指由國家指定的對外通商的沿海港口,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發展,陸、空交通運輸的不斷進步,外貿貨物、進出境人員及其行李物品、郵件包裹等均可通過鐵路或航空直達,口岸成為特殊的國際物流結點。同時,世界大多數國家在開展國際聯運、國際航空郵包郵件交換業務以及其他有外貿、邊貿的地方也設置了口岸。
口岸經濟由口岸為基點向外輻射形成,根據經濟活動與口岸的相關性,將口岸經濟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口岸經濟的核心,指口岸本身的經濟活動,包括口岸管理部門收費、口岸運輸系統經營活動及口岸特色服務活動和口岸查驗系統的稅費等;第二層次是指和口岸直接相關的“臨港產業”,包括依托口岸優勢發展起來的來料加工、保稅工廠、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生產經營活動等;第三層次是和口岸間接相關的外向型經濟,主要指依托口岸進出口功能發展起來的進出口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福建省口岸屬東南沿海港口群,是國家規劃的五大港口群之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獨特的區位優勢下,福建“海陸空”三位一體,成為福建沿海“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接點。福建省沿海有大小港灣125 處,其中東山灣、廈門灣、湄洲灣、興化灣、羅源灣、三都澳和沙埕灣等7 個優良深水港可開發建設10 萬噸級以上的泊位;有40 多公里海岸線,可以建設20萬—30 萬噸級大型深水泊位,深水海岸線資源位居全國首位。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沿海港口集裝箱航線290條,其中外貿線127條、內支線31條、內貿線132條。
福建省有7條出省鐵路和9 條出省高速公路。截至 2015 年底,公路通車里程104585.27公里,鐵路營運里程3196.53公里。從空域上看,有廈門高崎機場、福州長樂機場、晉江機場、武夷山機場和龍巖連城機場等。2015 年,民航旅客吞吐量2385.01萬人次。
口岸功能方面,一方面口岸的服務功能更加完善,出入境政策不斷優化,出臺了關于貨物貿易的40多項便利化措施,進一步節省了通關時間,降低了物流成本。例如,福建省建成了全國第一個跨關區、跨檢區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在全國率先與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的數據通道對接并實時交換,實現海關、檢驗檢疫、邊檢、海事“一單四報”和報關隨附單證無紙化,免收報關查驗費。與新加坡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現船舶信息互聯互通,與臺灣關貿網路公司簽訂了合作備忘錄,推動了臺灣地區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信息互換,企業物流成本和時間成本明顯降低。另一方面,口岸輻射帶動功能不斷增強。福建省外貿口岸多、條件好,且存在一定程度“吃不飽”的現象,因此,口岸經濟的發展除了依賴自身的港口條件外,還要靠經濟腹地來支撐。福建經濟腹地拓展先天不足,主要原因是與相鄰省份經濟關聯度不高。從周邊省份來看,湖南、江西兩省與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的經貿交往頻繁,經濟合作范圍廣、項目多,已經形成了傳統的物流通道和慣性往來,因此很難吸引這些省份的相關企業轉為通過福建口岸做進出口業務。近年來,為了擴大口岸經濟腹地,福建省改變思路,積極引導省內主要港口企業去省外建設陸地港,目前已在江西的南昌、鷹潭、贛州、新余等地布局建設陸地港。同時,積極“筑巢引鳳”,邀請省外物流企業來閩興建“飛地港”,打造海西貨物進出口基地。2015年,通過海鐵聯運方式進出福建省港口的外省集裝箱13384TEU同比增長12.9%,增長的主要原因為中海集運公司的江西貨物通過海鐵聯運進出福州港實現常態化運行。
在貿易監管體制方面,福建省首創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海關根據貨物的不同狀態實施相應的監管模式,確保實施有效監管。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可以同時經營保稅和非保稅業務,有效盤活自貿區內的倉儲資源,促進區內倉儲企業拓展國內市場以及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以廈門片區為例,截至2016年4月底,有20家企業開展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涉及貨值約12億元,盤活企業閑置庫容近6萬平米。片區還應用貨物分類監管概念,率先在全國實施國際中轉直拼業務,這也是我國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開展的首筆業務。此項改革措施不僅有利于進一步完善自貿區港口功能,還可以吸引更多國際貨運代理將廈門港口作為國際中轉直拼的重要基地,推進海運國際中轉口岸直拼業務的開展。
從口岸建設和發展方面來看,福建省口岸運輸系統不夠合理,專業化程度不高,“兩集兩散兩液”核心港區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程度不高。例如,廈門港海滄港區同時配備了集裝箱碼頭泊位、散貨碼頭泊位,未根據主要發展業務來規劃港口的建設。
從臨港產業看,勞動密集型產業或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加工制造環節仍是福建省海關特殊監管區內大多數企業的主業,整體處于“微笑曲線”底部,而價值鏈高端環節如研發、銷售、結算、維修、再制造等所占比重還很低。
從間接與口岸相關的外向型經濟來看,福建省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很多傳統產業已相對飽和,不少企業面臨“兩頭受壓”的情況,即成本上升—訂單減少、產品銷量下降—利潤下滑,一些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的狀態,陷入了“經營困難—產品過時—供過于求—經營困難”的惡性循環中。企業家普遍反映,在福建東部的生產經營成本出現了“未富先貴”現象,不僅超過中等收入國家,甚至部分已經超過發達經濟體。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開始減弱,但究其根本是整個產業處在價值鏈的中低端層次。
一是與東盟等國家和地區開展全方位合作,如在港口與碼頭建設、航線拓展等方面積極引導口岸經營實體實行“走出去”戰略,開辟外圍市場。充分發揮海西三大港口群的樞紐作用。新加坡港口的發展以及其臨港工業的繁榮,與新加坡口岸經營實體積極的“走出去”經營模式密切相關,分散在全球各角落的港口泊位為新加坡本港爭取到更多的國際航線,方便這些航線兩頭的統一管理,提高了新加坡航運業的服務水平和競爭實力。福建省可以借鑒新加坡口岸經濟的發展模式,引導港口企業在國內主要港口以直接投資或者股權互換等方式,進行投資經營,加強福建省口岸與國內其他口岸的聯系,形成便利的轉運網絡,帶動轉口貿易發展的同時,積極擴展福建口岸經濟腹地,著重利用政策吸引對臺貨物從福建口岸中轉。政府應發揮主權基金的功效,鼓勵省內的主要港口企業走出國門,對全球主要港口進行投資,一方面增加福建省港口的國際影響力,獲得更多的國際航線;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對航線實施管理和控制,提高福建省港口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吸引貨源,發展臨港工業。
二是適應外貿發展新常態,整合優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近年來,福建省鼓勵新型貿易形態的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全省對外貿易的發展。在新型貿易形態下,要最大限度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保稅”功能,使配套管理制度趨于完善。運用好“保稅+產業”計劃,如“保稅+金融”、“保稅+文化”等,促進新商業模式、新業態的發展,推動全省企業向產業鏈兩端擴展,向服務領域延伸。
三是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對接,促使福建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接軌。加快國際航運服務、新興服務產業、現代物流、離岸服務等產業培育,推動全省產業向品牌、研發、分撥和結算中心等價值鏈高端延伸。繼續大力扶持品牌建設,加強對企業技術進步和改進管理的扶持力度。加快構建“福建制造”在國際市場的網絡布局,培育跨境電子商務、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和旅游購物等新型外貿商業模式。
四是福建省內的港口應根據港區的天然條件,結合貨源情況,建設以集裝箱運輸為主的廈門港海滄和福州港江陰、以大宗散貨運輸為主的羅源灣可門和湄洲灣北岸、以臨港工業為依托、液體散貨運輸為主的湄洲灣南岸、漳州古雷等核心港區。發揮政策、區位、產業基礎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優勢,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企業向產業鏈高端發展,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產業的轉型升級,從而引領國內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使開放型經濟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益提升,提高福建省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
[1]王舒.口岸經濟發展與邊境城市擴張相互作用的研究 [D].東北師范大學,2014.
[2]張勤.福建自貿區物流發展定位研究[J].研究與探討,2015(12).
[3]徐才.基于福建自貿區建設的港口通過模式優化研究[J].物流論壇,2015(3).
(責任編輯:喬虹 藍亮)
F127
A
2095-3283(2016)10-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