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權富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
利用“互聯網+農業”推動大慶市農業產業化升級
潘權富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作為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有效途徑,農業產業化已經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新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對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影響逐步深入。在分析大慶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互聯網+農業”背景下轉型升級瓶頸的基礎上,提出創新農業產業化企業金融服務并提高產品附加值;培養農業生產主體的互聯網思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發展農村物流;加大培養與引進互聯網人才力度等突破大慶市農業產業化升級瓶頸的對策建議。
互聯網+農業;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鏈;農村物流;大慶市
大慶市農業產業化起步早,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果較好,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基礎上不斷打造產業集群,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貢獻突出。截至2016年7月,大慶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數量由2014年的118家增加到127家,農副產品綜合加工能力超過800萬噸。經過不斷調整和加大扶持力度,大慶市農業產業化價值鏈得到大幅度提升,年經營收入突破了500億元。在這些龍頭企業中,年產值突破億元的有40家,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有8家。已經形成糧食、乳品、肉食和果蔬四大產業鏈,實現30萬農戶從中受益,農民增收效果明顯①。
1.“互聯網+農業”的含義及本質
“互聯網+農業”是指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通過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對傳統農業生產與流通環節的優化重構來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農業產業不斷升級。“互聯網+農業”的本質是信息農業,在當前主要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作用于農業的各個環節,實現二者的深入融合。在發展現代生產力的進程中,信息已經成為農業生產中與土地、資本和勞動力同等重要的生產要素,有時其作用甚至更大。我國“互聯網+農業”是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信息化日漸統一的發展過程。
2.大慶市“物聯網+農業”概況
根據以上對“互聯網+農業”的闡述可以發現,“互聯網+農業”不僅體現在生產和銷售環節,還體現在農產品質量追溯方面。生產環節對于互聯網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物聯網+農業”上,截至2015年底,大慶市有五處應用農業物聯網試驗示范。在農產品銷售環節,2015年底全市有81家綠色食品電商企業,21家企業加入到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并且在全市58個鄉鎮和484個村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站。
農業物聯網系統是信息化技術在產品生產環節應用的體現,這一技術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對棚室生產管理效率、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并且這一技術往往與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相結合。截至2016年7月,大慶市已經實現物聯網系統建設271處,其中種植業有34個,包括23個標準化示范基地③;還包括162處畜牧業和75處農機合作社。實現了農產品生產過程的可視性,提升了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度和品牌知名度。
3.大慶市農產品電商及質量追溯平臺概況
目前,在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中,無論是學者還是企業更關注的還是農產品銷售階段,因此各地對于農產品的網絡營銷投入更多。目前,大慶市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人員近1900人,在包括淘寶、京東在內的電商平臺開設網店180余家,在天貓商城開設旗艦店的合作社和個人有27個,進入黑龍江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35家。電子商務產業園包括肇源縣和肇州縣電子商務網上展廳和產業園區。所使用的電商模式有B2B、B2C、C2F、C2B和O2O等。
1.農業產業化企業投入大而農產品附加值低
大慶市農業產業化水平較高,但在“互聯網+農業”背景下,農業產業化升級依賴更多的資金投入。在生產環節,“物聯網+農業”可以提高管理水平、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銷售環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的建設可以促進產品的銷售,擴大銷路,但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物聯網化生產和互聯網化銷售。而農產品在生產出來之后的銷售價格與其他未采取物聯網化生產的企業相比在價格上幾乎無差別。在走訪中發現,多數企業迫于收益增加不明顯和資金投入的壓力而積極性不高,其根本原因是農產品附加值不高,沒有形成農產品的品牌效應。
2.農業生產主體缺乏互聯網思維
農業生產的物聯網化和產品終端銷售的互聯網化要求農業經營主體具備互聯網思維。在目前大慶市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農業生產的主體仍然是農民,雖然互聯網的建設已經面向農村全面鋪開,但農業生產主體老齡化情況嚴重,青壯年生產者在生產安排中對于農業生產的機械化重視程度遠大于物聯網化生產和互聯網化銷售。雖然部分合作社已經開始注意到互聯網帶給農業的好處,但真正行動起來并參與進去的不多,這使得物聯網化生產和追溯困難重重,進而造成“互聯網+農業”推進緩慢。雖然大慶市開展了新型農民培訓活動,但真正能夠接受“互聯網+農業”思維的生產經營主體并不多,能接受并采取行動的則更少,需要引導和幫助。
3.農村物流發展速度慢、運費價格高
在“互聯網+農業”中,農產品的銷售是實現其最終價值的最后一環。而銷售成本中的物流成本嚴重影響了大慶市農產品的銷售,雖然以淘寶物流為代表的物流企業已經開始將觸角伸到大慶市農村,但物流只到鄉一級。從村屯運輸農產品到城區的運費價格很高,增加了銷售成本,造成農產品價格優勢不明顯,擠壓農產品經營者的利潤,不利于開展農產品互聯網銷售。
4.“互聯網+農業”從業人員素質低,專門人才少
由于“互聯網+農業”對于大慶市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來說還屬于新生事物,各級部門也十分重視利用其帶動農業產業化升級和農業的發展,因此,從事“互聯網+農業”的管理人員多為其他部門調轉人員,農村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也是通過臨時培訓或者簡單學習便進行推廣和宣傳,其專業化程度明顯不高,推廣和宣傳效果相去甚遠,因此對人員素質的提高刻不容緩。在大慶市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專業從業人員數量和質量均不高,在各區縣下設的農業信息化服務站對于農業信息化專門人才的需求量大,要求這些人員進行專業的農業網站、農產品網店的培訓和指導。從大慶市的總體情況看,這部分人才極少,引進力度不大,嚴重影響了“互聯網+農業”在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中的推廣和普及,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的轉型和升級。
1.創新農業產業化企業金融服務并提高產品附加值
針對大慶市農業產業化企業現狀,政府部門應引導涉農金融機構積極開展金融服務創新,開發設計適應農業產業化企業的金融產品,為企業實現物聯網化提供資金支持。如采用專項抵押貸款方式為這些企業提供資金融通,同時由政府部門對企業物聯網化生產和農產品追溯平臺建設資金的使用進行定期檢查和監督,實現企業快速轉變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模式,促進農業產業化升級。此外,在銷售環節農產品附加值低造成價格與其他農產品價格差異小的問題,則要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可行的做法是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如肇源小米的品質好,市場認可度高,但品牌效應卻不明顯,應由農業部門主導,企業作為主體開展品牌建設,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
2.積極培養農業生產主體的互聯網思維
針對大慶市農業生產主體的現狀,除了對農民進行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的培訓之外,還要為農戶辦理互聯網寬帶提供必要的優惠。采用財政補貼的方式對那些在網上開設網店銷售農產品的農戶、合作社和企業實行寬帶費用優惠,鼓勵電信企業完善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加大對農戶互聯網知識的培訓,培養農民和其他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互聯網思維。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發展農村物流
我國正在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的實施,這成為農村物流發展的重要機遇。大慶市五區四縣基本完成了村村通公路目標,這為物流基礎設施的改善提供了機遇。在國家城鄉一體化戰略實施過程中,大慶市政府應將鄉鎮物流發展納入戰略中,通過政策扶持培養本地物流企業,并對物流企業提供必要的稅收優惠,鼓勵其服務農產品的網絡銷售,增強“互聯網+農業”的終端消費價格優勢。其次,對有意向農村村屯發展的物流企業給予扶持,對從事小件運輸的客運和貨運企業給予政策支持,鼓勵其在村屯建立物流站點。第三,根據“市場引導、企業參與”的理念,鼓勵大慶市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合作社整合已有資源,設立物流站點,與郵政等國有物流配送企業開展合作,達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4.加大培養與引進互聯網人才力度
對于現有從事“互聯網+農業”的部門管理人員,要加大對其專業性的培訓力度。培訓要有系統性和連貫性,要求培訓師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扎實的理論知識,可將其送到省內高校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學習和培訓,使其快速掌握必要的專業技能,從而能夠為農產品網上銷售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此外,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可以與高職院校開展合作,實行訂單式培養,結合大慶市的實際制定教學內容,使引進人才快速適應實際需要。
[注釋]
①本部分數據資料一部分來自大慶市農業委員會,一部分來自互聯網數據。http://www.hljagri.gov.cn/nydt/nydtsn/201607/t20160705_681739.htm.
②本部分數據主要來源于大慶“互聯網+”行動計劃——《大慶市支持互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匯報》(2015)及大慶市農業委員會和大慶政府網http://www.daqing.gov.cn/index.shtml.
③23個基地包括農業環境監控系統10個,病蟲害在線監測系統7個,農田作業視頻監控系統12個,農技在線服務系統10個,農機智能管理系統3個,應用節水灌溉系統14個。
[1]許艷.“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電商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J].山西農經, 2015(10):4-9.
[2]于連軍.基于互聯網+的農業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的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 2015(11):19-21.
[3]丁明華.“互聯網+農業”構建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新路徑[J].商業時代, 2016(15):97-98.
[4]劉麗偉, 高中理.“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研究——基于農業產業鏈視角[J]. 世界農業, 2015(12):18-23.
(責任編輯:喬虹 梁宏偉)
潘權富(1980-),黑龍江肇源人,貿易實驗室主任,講師,研究方向:農產品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
大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互聯網+’背景下大慶農業產業化升級研究” 研究成果(項目編號:DSGB2016114)。
F303
A
2095-3283(2016)10-0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