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影
摘要:歌唱心理學是聲樂學與心理學之間的交叉學科,它主要從心理反應、注意、意志、想象、情緒與情感、能力及記憶等諸多方面,揭示了歌唱與發聲的內在藝術規律,從而為聲樂教師提供心理方面的理論依據,并為歌唱者找到科學的聲樂學習法提供幫助。聲樂演唱的過程中,氣息、聲帶、位置的運用都受到演唱者心理狀態的影響。可以說,心理狀態決定了演唱者的演出是否成功。本文將運用心理學知識,淺要分析心理變化在聲樂演唱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對聲樂演唱的各方面影響。
關鍵詞:心理學;心理狀態;聲樂演唱;影響
一、音樂心理學的研究在歌唱實踐中的作用
我們可以經常在各類邊沿活動中,看到失誤。也會在許多表演場合感到恐瞑和緊張。可以說,聲樂比賽、演唱中,心理因素在某一程度上決定了演唱結構。很多很有實力的歌唱演員平日訓練有素,具有非常高的演唱水準,但是在比賽和演出時,由于心理狀態的改編和影響,發生聲帶、氣息失控的現象。
聲樂表演、比賽的發揮,需要人心理狀態的穩定和思想狀態的集中。人在緊張時,血壓出現大的浮動,這時人的意識會變得比較模糊,對生理機能的控制能力開始下降。聲樂表現需要堅強的意志,必勝的信念和面對大眾的勇氣。想逃避的念頭一出現,在演出前就已經埋下了失敗的種子,水平的發揮受限就成為必然的結果。針對歌唱者在學習、表演中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或心理壓力,我們應該建立積極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強穩定心理狀態以保證在歌唱表演中的技術水平得到正常發揮。
二、引起心理緊張的原因
1896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提出感情的三度說:興奮與沉靜、緊張與松弛、愉悅與不快。聲樂演唱前的期待之感,常常是歌唱者產生緊張之感,而當演唱剛結束,則會在其可見產生松弛之感。就聲樂演唱而言,引起心理緊張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舞臺經驗
目前的聲樂教學多為一對一模式,基本屬于封閉訓練狀態,許多聲樂學習者在學成、比賽之前,都沒有任何舞臺經驗。舞臺經驗的匱乏導致了這些聲樂學習者在面對舞臺時,心理狀態與訓練學習時的心理狀態出現很大的差異。在舞臺上請示失控,頭腦空白,課堂上老師講的一切都忘記了,在舞臺上,呼吸、氣息、聲帶、腔體都不再受控,聲音出現嚴重問題,發揮失常。
(2)失敗經歷
失敗的表演經歷對任何一個表演者開說都是非常不好的回憶。國心理學家沃斯說過:“不好的開頭會阻礙和影響今后”。很多表演者在一次失敗的表演后,會一蹶不振。懷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對自己產生不認同感。這會使表演者在以后的每次表演中,都非常不自信,焦慮、緊張的情緒干擾其正常發揮,從而導致嚴重的惡性循環。
(3)恐懼的心理因素
對于舞臺的恐懼心理有很多原因可能會造成,比如對自己演唱水平的不自信、在演出時對作品的難點還未完全把握、作品的高音部分還聯系的不夠純熟等等。帶著這些嚴重的思想負擔上陣,聲音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三、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
首先,在選取作品時,應選取自己能夠駕馭,能夠熟練完成的作品。每個人對自己所聯系的每首歌曲的完成度在內心都是有評判的。選擇一首自己認為完成度高的歌曲,有助于提高演唱者在舞臺上的自信,減少恐懼心理的產生和畏懼感的產生。其次,在演唱作品時,演唱者應自主調節心態,將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情感和歌曲所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中。比如詠嘆調歌曲,應更多的注入主人公的語氣和其想表達的情感。曹日昌在《普通心理學》中指出:“一個人對于某一對象注意越集中,那么,對于其它對象也就覺察得越模糊”。演唱者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多注意體會歌曲中所傳達的精神世界,就會忽略眼前的緊張。其次,心態要平和。無論下面的聆聽者是專家老師還是普通聽眾,我們都是一個為他們演出的人,而不是接受審閱的人。只有將演唱時的心態放平和,放下利益得失,才能將作品完整的演繹下來。即使出現失誤和問題,也要迅速調整心態,你的失誤很快就會被觀眾遺忘,但是對于你而言這是一種成長,而不是嚴重的打擊,更不是一座壓垮你的大山。最后就是穩固的信心。一個人只有在對自己有信心的時候才會成功。在演唱前,多想想自己的優點,不要總拿自己的缺點和避而比較。多參加、多觀看演出,在別人表演的時候戲曲舞臺經驗,讓自己變得更熱愛舞臺,而不是恐懼舞臺。聲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經常參加演出實踐,就能鍛煉自己的適應能力。
因此,如果我們在聲樂學習提高演唱技巧和藝術表現的同時,能夠充分注意到良好歌唱心理的培養,建立起歌唱者必需的舞臺演唱自信心,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創造良好心態去適應各種可能變化的演唱環境,那么歌唱者的表演就會顯得成功。這說明他已經從表演心理上獲得了解放,而這種心理狀態正是向聲樂表演藝術邁出的可貴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