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曉花
【摘 要】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不注意指導學生觀察,而是教學生考前背范文,考時搬范文,以至于學生亂套范文,習作的基本功差。本文分別從制約我區小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從教師素質及作文主要教學方式進行探究、從學生接受能力及喜愛表達的方式、內容進行探究、關于改進小學作文教學的幾點建議這幾點內容展開討論,為學生的寫作能闖出一番新天地,努力做到求“活”、求“新”。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習作;制約因素;創新;真實
目前,在小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著“套題”現象,即學生遇到作文題目,就按平時所讀作文書上有關范文來“套”。教學生在寫作之前背范文,考時搬范文,以至于學生亂套范文,習作的基本功差。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習作訓練過于封閉,從而嚴重打擊了學生習作的興趣,扼殺了他們的創造性,因而制約了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
一、制約小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寫作的興趣影響著小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和發展
從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覺得寫作文實在是一件令人煩惱的事或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寫作任務。為了考試而避著自己去寫一些文章,學生們對寫作根本毫無興趣可言,有的甚至家長說一句,孩子就寫下一句,從表面上看學生的寫作水平很高,其實這試問這又如何談得上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呢?
2.閱讀面狹窄,積累不足
由于課時的限制,老師很少在課堂上花費一些時間給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課后學生自覺看課外書的時間又少,孩子們很少出去旅游,到外面走一走,見到的、想到的東西就沒有城市里的孩子那么的豐富,這樣長時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知識面窄,生活枯燥,積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寫作素材,最終導致寫作能力的萎縮,因而寫作時“無話可寫”或“有話寫不出”。另外,學生只是一味地看作文書,看作文書里的素材,視野不開闊,學生課后主動觀察、自覺練筆的人很少。所以作文內容陳舊,假話、套話,屢見不鮮,語句不通順現象普遍存在。
二、從教師素質及作文主要教學方式進行探究
1.重結果,輕過程
新課標指出,作文教學應注意重視習作過程。然而,從近年小學畢業測試試卷分析看,有的小學學生套題套范文的現象比較多。原來,在作文教學中,有的老師沒有關注到學生是否用心的觀察,是否是真的用自己的筆寫真實的事、寫真實的人、寫真實的情,而是教學生考前背范文,考時搬范文就可以得高分。以至于學生亂套范文,有的甚至連人家的姓名都照搬了,習作的基本功差,沒有寫出真情實感?!皞€性化作文”、“亮點作文”“細節的文章”很少,沒有自己真正想寫出來的文章,這些都反映出小學作文教學“重分數,輕能力”的現象比較嚴重。
2.重記實,輕想象
新課標增加了想象作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崔巒在《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一文中指出“想象作文,提起的時間不長,教師在指導上辦法不多,當前要予以更多的關注?!币驗樵谟行┬W記實作文教師指導得多,學生也寫得多,想象作文教學探索起步遲,學生想象作文訓練也少,學生習作普遍存在思路狹窄、言之無序、內容枯燥等問題,嚴重抑制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3.重課內,輕課外
作文就是寫一寫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然而,一部分老師怕麻煩,平時不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沒有把生活與學習聯系起來,在作文課上只是將要求范文讀一讀,然后讓學生在教室苦思冥想,胡編亂造。因為大部分小學的學生較少課外讀物,加上學生參與的活動和社會實踐少,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也少,這種封閉式作文訓練,導致小學生作文無話可說,假話連篇,東拼西湊,總寫不出一篇好的文章,是自己的文章。由于缺乏感受與體驗,缺乏了課外生活之水的灌溉,寫出來的東西往往蒼白無力,毫無生趣可言。
4.重批改,輕講評
作文講評是對學生寫作實踐全面檢查分析的總結,對學生寫作具有重要意義。據資料表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大都喜歡上講評課,它是學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饋,更重要的是一種肯定。但是目前,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對作文后的講評不夠重視,常常批改完作文,就把本子發給學生完事,并不進行有充分準備的講評。教師批改時,也缺乏鼓勵、贊賞、寬容,學生望文生畏,習作評價仍然處于薄弱環節。
三、從學生接受能力及喜愛表達的方式、內容進行探究
1.從口頭作文到書面作文
口頭作文的訓練場所大多在課堂,有別于其他口頭表達場所。它允許學生說錯,允許相互糾正,自我更正,指導改正,隨時修正,并且易見效。這樣,學生心理負擔相對就少了。有了口頭作文階段的整理加工,再作書面作文,學生會覺得容易得多,而且寫出的作文質量也更好。這樣,會提高他們寫作的積極性,消除寫作難的心理。以學生的表達能力的形成為作文教學的核心。導致目前作文教學這種現狀的原因與作文訓練方式有關:采用單一的書面作文的訓練方式,忽視口頭作文的訓練。在處理兩者關系上,未曾“先著眼于口頭作文”。更有的錯誤地認為口頭作文是簡單的形式,只是小學階段書面作文的一種輔助形式,可以忽視這一環節。
2.在學校和班級的板報墻上為學生開辟一塊說理的園地
引導學生將班級、學校以及社會上出現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帶傾向性的問題寫成文章貼在在學校和班級的板報墻上進行發表議論。例如:對某一問題發表三言兩語的看法也可以,這種寫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其目的是為了向學生提供一塊說理的園地。
四、關于改進小學作文教學的幾點建議
1.從課內走向課外,克服為文而文的傾向
學生的習作是他們對日常生活感悟后的產物。這樣的習作往往有著鮮明的個性色彩,并體現著表現自我的創造性,它沒有時間的限制。學生的習作沖動絕不會只等到作文課時才產生。如果把學生的習作都框定在作文課上,學生也許因為缺乏興趣而走上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認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作文的時間放在平時,讓學生有了感觸就及時地記錄下來。作文課上,教師要指導學生將觀察到的素材進行加工、潤色和提煉,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2.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拓寬習作訓練的渠道
(1)開放學生的多種器官,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①繪畫。②實驗。③制作。④操練。⑤表演。
(2)充分挖掘課文中的習作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課文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可供學生進行創新習作的資源,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結合課文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習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節擴展式。②文尾續寫式。③多向改寫式。④圖文轉換式。⑤相關遷移式。
(3)在學校和班級的板報墻上、櫥窗內開辟“自由談”“小評論家”“心里話”等欄目,鼓勵學生將自己在班級、學校以及社會上出現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帶傾向性的問題發表議論,這種寫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4)不斷豐富班隊活動內容,為學生提供寫作機會。
(5)結合課外閱讀、看電影和電視,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評論電影(或電視)中的人物等等。
總之,作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教給學生寫作技巧的同時,更應注意指導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好文章。雖然生活在學校的學生,接觸的寫作題材或許要窄一些,但是小學作文教學卻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只要我們能把握住作文教學的特點,同樣能闖出一番新天地,努力做到求“活”、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