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景羽
“彈指一揮才六年,金鐵面貌大改變。經濟積累超千萬,村民收入翻三番。村上建起小洋樓,百姓一步登了天。還是村民有眼力,多虧選上‘畢老三。”
這是黑龍江省雞西市滴道河鄉金鐵村老農民陳寶禎2013年寫的幾句順口溜,并把它貼在村委會走廊的墻上。誰走到這都看一眼,誰看了都“點贊!”民謠折射的是社情民意,是老百姓發自心底的歌。
“畢老三”是金鐵村的黨支書兼村委會主任畢遠平。因為他在畢家排行老三,所以在金鐵村,沒人叫他的大名,也沒人叫他的職務,一張口都喊“畢老三”,叫得那么隨意,叫得那么親切,就像自家人。
2016年初,“畢老三”被評為黑龍江全省農村“百名好支書”。受到了省委的表彰和省委書記接見。他領導的金鐵村先后成為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五星級示范村、全國1000個美麗鄉村試點村。
幸福像花兒一樣。生活像唱的那樣
2008年,對于金鐵村來說,命運攸關。村委會主任換屆選舉。全村選民總共一千多點,畢遠平得980票,許多村民不知道他的大號,就寫“畢老三”。候選人并沒有畢老三,于是作廢重選,結果他的票數比原來還多。民意不可違,畢遠平硬是被民意的大潮推到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上。
那時候的金鐵村,怎一個窮字了得!集體收入為零,村民人均年收入七千來塊。村上連個遮風擋雨的辦公室都沒有,村干部到處“打游擊”,老百姓更慘,大多還住茅草房。“彎著腰拄著棍兒,披頭散發掉眼淚:屋里能見天,屋外冒黑煙,”這是金鐵村村民形容原來自己住過的破舊茅草房的情景。“冬天靠大山,夏天滿地歡,”這是村民如廁的真實寫照。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那時候,一開會宣傳建設小康社會,村民就直撇嘴:“競扯犢子!”老百姓嘴損點,這可是真實的民意呀!
現在的金鐵村,做夢也想不到,516戶農家與茅草屋、土坯房永遠告別,全都搬進了6萬平方米的“金鐵鑫邨”小洋樓。小區內路面硬化、環境美化;路燈照明、閉路監控;圖書室、閱覽室、會議室、活動室、遠程教育室寬敞明亮:村衛生所、百貨超市就近就便;3000平方米的娛樂休閑廣場,配置了專業音響設備,村民扯著嗓子使勁唱,晃開膀子盡情地扭。村里還特意舉辦了“金鐵鑫邨園區健身操、快樂舞蹈隊成立”儀式,十里八鄉都來看熱鬧,這里儼然成了這一帶的娛樂活動中心。
記者隨機走訪了幾戶村民,只見家家都是寬大的陽臺,明亮的客廳,整潔的衛生間;冰箱、彩電、電飯煲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有些硬件大城市也比不上。但村民們感觸最深的是,住上洋樓,冬天再也不用買煤、燒爐子、倒爐灰了,冷冬數九也能在家里洗上熱水澡。但也有老人不習慣在屋里用坐便,跑下樓,到處找室外廁所。年輕人管這叫“幸福的煩惱”。
村民尚元紅今年48歲,原來和父母擠在一塊住,現在自家4口人,住70多平方米小洋樓。他說:“過去住的舊房大小不說,晚上下了工,要捅爐子,弄火,再燜飯炒菜,要三個多小時:冬天刨煤往屋里挑,掏出煤灰再往外面挑,兩頭折騰。吃完飯再擦擦灰,一整弄挺晚。現在個把小時完事。還有出去溜達的時間。最高興的是我愛人,她腰椎盤突出,這回也不愁了。”
曹清玉今年61歲,老伴宋淑清58歲,記者到他家的時候,老兩口正在屋里“斗地主”。屋里還養了10多盆花。一看就很有閑心。老兩口告訴我們,房子建筑面積70多平方米,孩子結婚另過,只有兩個人住。當時房子的市價是每平方米2400元,他們買這房子,每平方米才1340元,物業費全免,便宜透了。老兩口把5畝多地包了出去。每年干擎著收入萬十來元,再加上失地保險每月2100元,啥愁事沒有,沒事就侍弄這些花。正如村民的順口溜:“家家腰包鼓,美麗又幸福。”
砍了“三板斧,”實現“一三五”
畢老三上任,也正巧應了“新官上任三把火”這句俗話,他確實砍了“三板斧。”
第一斧就是復墾回收。金鐵村原來居住分散,轄區內有不少私挖濫采的廢棄礦井,周圍有大片的廢棄土地,誰得便誰種;還有原本是本村的地,就因為洪水沖刷,河流改道,被別人侵占。畢老三復墾回收,統一管理。土地可是農民的命根子,這一回收,麻煩大了,打仗升天,尋死上吊,上訪告狀,雞飛狗跳。畢老三有個老豬腰子,我出以公心,無所畏懼。你要講道理,我就講政策;你要豁出死,我就豁出埋,寸土必爭,寸步不讓。暴風驟雨過后,乾坤朗朗,共依法收回土地600多畝。
有這些土地墊底,畢老三腰桿硬,底氣足,不卑不亢,引資招商。這是他的第二招。土地是最稀缺的資源,好比梧桐樹,不愁不落金鳳凰。市里的大企業如雞西龍謙環保墻體材料公司、雞西沃德洗煤廠、雞西弘潤洗煤廠先后落戶金鐵村。你發展,同發財,魚水相依,互惠互利。與此同時,村里的果樹場、休閑島山莊,也引進經營大戶外包。不用說集體每年增加收入幾百萬,光是安排剩余勞力就有一百多號人。
第三招就是調整種植結構,并建起一座占地800平方米的蔬菜深加工基地,借助雞西市宏滴農副產品科技服務公司發展訂單農業,實現產加銷一條龍。
用文字概括這些措施。平淡無奇,蒼白無力。要知道6年的時間,在具體工作中,有汗水和血淚,有悲苦和歡欣。有荊棘和險阻,有苦口婆心,有唇槍舌劍,有驚心動魄,甚至還有刀光劍影,這些在這篇短文中難以盡述。這里我們可以驕傲地告訴世人,僅僅六年的光景,金鐵村的集體積累達到了1000多萬元,固定資產達到3000多萬,人均收入達到23000多元,還蹭蹭不斷往上漲,不僅成了全區“首富”,還實現了“一三五”。
一統一:村民統一搬進新居。村民籌一點、集體出一點、政府補一點、銀行貸一點,四個一點,籌集6000萬,一年多一點的光景,第一期4.6萬平方米的“金鐵鑫邨”拔地而起。橫空出世,絕不亞于“深圳速度”!關鍵是每戶配送15平方米的地下儲藏室,村民們原來擔心住樓沒法腌菜、放農具、堆個破東爛西的顧慮,煙消云散。
三免除:免除村民的合作醫療費用。全部由村里承擔,參保率100%;免除困難戶的所有醫療費;免除所有住樓戶的物業管理和燃氣配套費。
五補助:新考取的大學生每位補助2000元,考上名牌大學還多:老人去世補助喪葬費2000元;60歲以上老人每年補助200元:困難戶和老黨員每年補助200元;養老保險每年每人補助100元。這“一三五”可不是氣吹的,在金鐵村那真是史無前例,感天動地。
住上小洋樓,日子還要更上一層樓
搬上新樓只是改善了生活環境,如何讓全體村民收入更上一層樓,這是畢老三時刻掛在心上,日夜動腦筋謀劃的大事。
村民陳輝亮和張淑蘭兩口子供兩個孩子上學,日子緊,但這兩口子有商業頭腦。搬上新樓之后,畢老三就動員他倆包下了一樓180平方米門市開超市。門市沒開張,問題接踵而至:電力超負荷總停電;還有自來水,原來的管子細,大量用水,幾天就把管子憋壞了。個人去找有關部門,搬不動人家。畢老三親自出馬,三番五次找電業、自來水公司,利用自己關系和影響力,很快就把難題化解了。這還不算,他利用自己曾經在信用社工作過的便利,主動幫助他們協調了5萬元貸款。現在貸款早就還上了,每年的盈利額保守說也在7萬以上。陳輝亮和張淑蘭兩口子常說:“這哪是我們開店啊,趕上畢老三開店,我們賺錢了!”
還有那個殘疾人張洪君,承包樓下620平方米門市開飯店。第一道坎仍然是用電增容卡住了。畢老三要來張洪君的殘疾證,一趟又一趟去農電所“磨嘰,”光是解決拉線增容單做電表不夠,還得寸進尺爭取優惠政策,到底是說服農電所給減免了2萬多元費用。飯店開張營業。張洪君第一個就想到了畢老三,結果他來轉一圈,連口水都沒喝就悄悄溜走了。
這樣的事,在畢老三看來,都是應該應分的:“不給老百姓辦事兒,老百姓選你干啥呀?”
租得起門市,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村民怎么辦?畢老三東跑西顛搞調研,反復上網查資料,層層開會細商議,一個個新的、更具特色、更有潛力的規劃相繼落定。并很快付諸實施:
“秋葵”不是熱門暢銷的營養保健蔬菜嗎?他帶人到已經種植成功的方正縣參觀之后。決定開辟基地,先建10棟標準化大棚。水電路三通,先干出個樣來示范。然后帶動村民大干快上,最后發展到100棟。“秋葵”的市價,在雞西市現在一市斤10多塊,供不應求。
“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村里前期投入300萬元建起標準化驢圈1500平方米。先養300頭試驗,目標是1000頭。作為配套產業,村里又建一個酒廠,收到一石兩鳥之效:燒出純糧好酒打自己品牌。酒糟成為驢的糖化飼料。與此同時。10萬頭的規模化生豬養殖小區,也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
金鐵周邊大多種水稻,可附近卻沒有加工廠,拉到外面加工,來回一折騰加大成本不說,加工的質量難以保證,且品種單一。于是,一個水稻深加工聯合企業的藍圖很快繪制出來。
此外。還有智能養老中心,銀發世界。朝陽產業……畢老三用超前的眼光、無比的魄力、獨有的智慧以及他一心為村民共同致富的堅定信念,為我們勾畫出金鐵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加光輝燦爛的美好前景。
誰對百姓親。百姓給誰愛
畢老三雖然算得上十里八鄉一帶的能人,可他也沒長三頭六臂,沒啥絕招。那他上任以后,金鐵村為什么就像變魔術一般,日新月異大變樣。天翻地覆慨而慷?
畢遠平曾經說過:“我忘不了老百姓為了我,上訪下跪的情景,我忘不了70多歲的老太太呂守彩抱著我哭的那份慈母情,忘不了村民們投出沉甸甸的那張票。每一張票都是一顆滾燙的心啊,我要對得起老百姓那張票,老百姓就是天!”
這也是他不顧愛人的強烈反對,毅然放棄自己的家業,勇敢挑起重擔的初心。
畢遠平高中畢業后,在農村信用社上了三年班,別人挺羨慕,可他嫌把身子,掙那么幾個有數的錢,說啥也要辭職下海干個體。他熬過洋蠟、瀝青,倒騰過煤炭,收運過糧食,后來又開砂石廠,打眼放炮,動靜不小,進項不少。成了村里的“首富。”自從當上村干部,一心撲在集體事業上。整天想著如何為老百姓謀利。家里的企業只能“撂荒”了。用他愛人的話就是,在家里是“甩手掌柜的,”村上誰家的事,他沒有操不到的心。
在金鐵村寬敞明亮的會議室里,有兩面錦旗。一面寫著:“為村民蓋新樓,領百姓奔小康,”下面落款是:“村民答謝。”時間是2013年2月6日。另一面內容是:“全心全意為村民辦實事,情系村民,做村民好公仆。”落款是姜傳云,時間寫著:2013年12月。
今年開春,記者在金鐵村見到了62歲的姜傳云,嘮起來做錦旗的事。她眼里噙著淚花:
“我是金鐵村土生土長的人,對畢老三總覺得心里有一肚子話說不出來。他剛接手的時候,村里啥樣,老百姓啥樣?現在你看看!畢老三沒當村干部之前,誰能比得上人家!現在可倒好,累出一身病。到市里住院,村上有事,拔了針頭就走。他開車,見了村民總得停下,伸頭問問有沒有啥事。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他陣陣拉不下,婦女‘貓月子的事也找他
金鐵村誰能當家?老百姓就能當家。劉玉生有病在王家村診所治療,藥費沒了,針就停了。正好我趕上了,我說,你馬上打,我做主,錢一分不差你的,我們有畢老三。說著,我就給畢老三打通了電話,大夫眼睛瞪多老大,一個老太太就能做村長的主。他覺得不可思議。偶然我走到了一個做錦旗的門口,就想到了做一面錦旗,旗上的話,是我想出來的。”
姜春云還說了一件事:有一次他坐出租車,和司機閑嘮。出租車司機聽說他是金鐵村的,就很有感慨地說,你們村攤上個好支書啊,有一次他坐我的車,中途接到一個村民電話,說拉糧遇到點事,他馬上讓我挑頭返回村上。
提起畢老三,眼淚在眼圈。村民們都說,誰家有難處,他沒有幫不到的;哪家有個大事小情,他沒有不到場的。沒搬新樓那陣子,畢老三天天睡不好覺,擔心破房子出事。生玉明家大棚被大風周了,金玉生家豬圈失火。他第一個沖上去;一下大雨,不少家屋里水盆子飄起來,畢老三挨家挨戶拉去抽水機幫助抽水救災:吳春有去世。家人沒能力,畢老三幫助發送,他的車走在靈車前邊;李學信兒子李希平犯精神病沒錢住院,他派車送,還掏出3000元錢塞給李學信。像這樣的事,成嘟嚕成串,幾天幾夜也說不完。畢老三也有個毛病,脾氣不好,瞅啥事不順眼,嗷嗷喊,有時張口還罵。但是老百姓就是“得意”他。誰對百姓親,百姓給誰愛;誰對百姓好,百姓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