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占林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細胞。既要完成生產任務,進行物質文明建設,又要培養“四有”職工隊伍搞好精神文明建設。為完成這兩項基本任務,就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教育人,啟發人,充分發揮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增強企業的活力。
一、加強政工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構建和諧單位關鍵在人,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首先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要保證思想政治效果,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素質。否則,以其昏昏,是不能使人昭昭的。
政工干部如果自身形象不佳,必然會影響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只有抓好了建設高素質政工隊伍的工作,才能保證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實,才能進一步保證黨的各項任務的完成。
當前思想政治工作正面臨著新的形勢。需要進一步提高政工干部隊伍的素質。建設一支適應構建和諧單位的高素質政工隊伍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要解決好上述問題就需要政工隊伍能夠既懂政工業務又懂專業技術;既有較深厚的政治理論水平又熟悉社會公共衛生的監管;既有快速反應能力,能迅速針對不和諧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又能不畏困難,勇于探索,有所作為。如果我們的政工干部不加強學習和進一步全面提高素質。就不能適應這種新的形勢下的任務的變化和要求,無法完成組織面臨的艱巨復雜而又十分迫切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務。
二、影響構建和諧單位與政工干部隊伍建設的成因
(一)選配政工人才存在思想誤區,政工隊伍關口“易入難出”
與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相比,政工人員整體文化程度不高,絕大多數人是“半路出家”,欠缺良好的“專業背景”,理論水平相對較低。主要原因:一是政工崗位“人口”寬松。二是政工人才“出口”不暢。三是政工隊伍的后備力量儲備不足。
(二)對政工人員再教育不足,政工人員欠缺“自強意識”
有的政工干部雖然在長期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但容易受到“習慣思維”的影響,工作創新力度不大;年齡較大的政工人員與年輕員工出現“思想代溝”:有的不敢向學歷、職位高于自己的管理人員做思想工作,工作“底氣”不足;有人也不敢向同級別的行政管理人員做思想工作。認為沒有實權,怕得罪人不好合作。造成以上狀態的主要原因:一是對政工人員的培訓投入不足。往往不惜“重金”培訓專業技術人才,卻把政工人員拒之門外。政工人員的專業本來就“五花八門”,專業理論基礎不扎實,加上長期再教育不足,隊伍素質提高緩慢。二是組織政工人員的培訓往往局限于“職稱教育”,培訓渠道單一,學習形式簡單,而且斷斷續續,收效甚微。
(三)政工人員放松自我改造
有的政工人員以年齡大為由,不主動學習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能,不會運用計算機網絡等辦公技術,工作效率和質量不高,影響政工干部形象。
三、培養與加強政工干部隊伍建設的思考及對策
(一)引進優秀專職政工人才,增強政工隊伍的核心力量。當然,我們不能以高薪養活政治“空談家”,要有針對性地引進與政工相關專業的優秀大學生,逐步優化政工隊伍年齡知識結構。
(二)選配高素質兼職人員,建立“一崗雙責”工作機制。在專職政工隊伍“少而精”的情況下,要注意挑選素質好的人員,充實政工隊伍力量。同時使思想政治工作與衛生行政執法工作互相結合,互相促進,避免“兩張皮”現象。要層層建立“一崗雙責”的工作機制,要求所有管理人員既要負責行政、監管的管理工作,又要積極承擔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人人參與,人人有責”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氛圍。
(三)開發人力資源。推進政工隊伍建設。要選擇與政工相關專業或熱愛政工工作的人才,對不樂意做政工工作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不能“強摁牛頭硬喝水”;要加強政工人才與其他人才的崗位交流。積極做好組織與人事之間、紀檢與審計之間、工會與行政之間、不同單位之間的人才交流,把政工崗位的“一潭死水”激活;要從崗位的實際要求出發,打破身份、學歷、專業、職稱等界限,讓這些有潛質、基礎較好、熱愛政工工作的年輕人有機會到政工崗位上磨煉成長:要鼓勵和支持政工人員向“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發展,為今后崗位交流做準備,解決“出口”不暢的問題,激發年輕人“從政”的熱情,爭取在政工崗位成才。
四、加強政工干部思想和作風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是做好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就要下決心鉆研,聯系實際融會貫通,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我們黨有一整套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和豐富經驗。只要我們結合實際。加以運用和發揮,一定能探發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領導干部的模范行動,緊緊把職工群眾團結在黨組織的周圍,加強黨組織與職工群眾的血肉相連。思想政治工作能真正起到教育人、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主要靠馬列主義真理,也要靠政工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以身作則,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黨的事業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勇于犧牲和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