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引起強烈反響。他用“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連接中外、溝通世界”這48個字,概括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作為媒體人,如何運用筆桿子走天下,是每個圈內人思考的使命。
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走基層,走的是什么?只是簡單的形式上的走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備受新媒體沖擊的現階段,走馬觀花式的走基層必將會被淘汰,只有走進觀眾心里,切實為觀眾帶來實惠,帶來感動的新聞才會被認可、被關注。
一、“一頭汗兩腿泥”才能寫出好新聞
其實對于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新聞夜航》的記者來說,幾乎每天都在走進基層反映民生。只是有的側重矛盾,有的側重監督性,在報道中單單少了人情。“溫室里的玫瑰再鮮艷也不值得驕傲。”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腳踩在這一片黑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實。而走基層恰恰將這種情展現出來了。就拿幾天前看到的一篇報道來說,說的是林區經濟轉型。按照以往的做法,幾個數字一羅列,恢宏的場面一展現,一篇大氣、主流的贊揚稿就此誕生。可帶給觀眾的信息無非就是三個字”假、大、空”。而這次記者采用走基層的形式,講述了林區里速凍玉米廠的前世今生。片子中記者和采訪對象坐在金燦燦的玉米旁,一邊切割一邊聊天的畫面至今還印在腦海中。原來我們平時吃的速凍玉米是分等級的,加工過程中是要先煮熟晾涼再速凍的,工人們切一個玉米是四分錢。我想這么生動的內容也只有走進工人身邊才可以切實地了解到。而且在采訪過程中同期也不再是舉著話筒。拿著腔調。就那么自然地坐在一起邊干活邊聊天。從林區木材減產林場職工大量失業,聊到現在人人有活干生活富足,最后引出一個小小的玉米讓林區人找到了出路。在大眾傳播學中,傳播者、受傳者、信息、媒介、反饋是構成傳播過程的五大要素。而受眾在接受媒體時大多是一種獵奇心理,片子中熟悉的玉米,陌生的操作流程恰好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這就是走基層的魅力所在。
二、扎根各行各業基層無處不在
在近期播發的走基層中,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也有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工人:有重癥監護室里的白衣天使;更有駐守林區的森警戰士。我們常把走基層掛在嘴邊,其實哪里是基層呢?我認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基層。作為人們心理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電視觀眾的收視心理也受著眾多社會因素的影響。所以只有“廣撒網才能撈到魚”,從各行各業中汲取營養。
三、心貼心情傳情走到觀眾心坎里
在連續幾天的走基層報道中,每篇的收視率都不低,這說明,觀眾喜歡這種沉得下去,細致入微的東西。一位記者曾經說過“不到基層去,總隔著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層去,從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夠深入;不到基層去,通篇干巴話,表達就不夠到位;不到基層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夠投入。”我想也正是有了這種感情的投入,才會打動觀眾,“走”到觀眾心砍兒里。拿《重癥監護室里的白衣天使》這篇報道來說,絲絲人扣的細節,樸實溫暖的真情,把重癥監護室這個特殊而又冰冷的地方描寫的異常溫馨。更讓大家對“白衣天使”這個稱謂有了更加深刻的認可。這樣的報道就真正算是走進了觀眾心里。曾經有人提出過“真實是感動中國的力量”,其實,真實也是感動觀眾的力量。而走基層正是用鏡頭將普通人的真實展現出來,讓觀眾在看節目時,有一種親切感,甚至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它不像廣告般華而不實,也不像紀錄片般枯燥乏味,套用《東方時空》一句宣傳語,這是在“講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四、從“走”到“轉”再到“改”的蛻變
從一個媒體人的視角思考,我想對“走基層”應該這樣理解,它既是領導的事,也是每個采編人員的事:既是采訪的事,更是采編全環節的事。“走”是途徑、是形式,“轉”和“改”是目的、是重點,只有在“走”的過程中實現了“轉”和“改”。這項活動才能稱為真正有公信力的媒體。隨著通信越來越發達和新媒體不斷沖擊,一個電話一篇稿、從網上扒新聞的現象越來越多,尤其對平面媒體而言,足不出戶坐等新聞通稿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而走基層恰好將這些問題有效地規避了,從而真正實現改作風,改文風。
事實證明,只有記者來到實地,才知道熱銷的“小笨雞”也有貓膩;只有客串切玉米工,才了解看似簡單的工作背后所付出的勞動:只有記者在凌晨2點趕到哨所,才能體會駐守在邊防哨所的“老兵”,每天所經歷的提心吊膽;只有與辛苦的森警戰士們同吃、同工作,才能聽到他們最渴望的心聲……這些,都是記者們“走基層”中的真實鏡頭:這些。也在提醒每一位媒體人,“走轉改”必須用心、用情、用行。
結語:“走基層”雖然源自于新聞戰線的統一部署,踐行于新聞戰線的統一行動,但它絕不是新聞戰線的形象工程。客觀地講。從踐行“走基層”以來。在新聞界確實刮起了求真務實之風,但究競走到什么時候是頭。我想這是每一個新聞人都應該思考的。“冷一陣熱一陣”的打法自然不可取,形式主義的走馬觀花式走法只會讓新聞越來越膚淺,因此“走轉改”任重而道遠。未有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