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波
電視新聞是利用電視傳播工具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事實所進行的報道。電視新聞跟報刊、廣播的新聞報道的長處是它的現場性。透過現代化的電子化傳播工具,能夠立刻讓觀眾看到新聞發生現場的一切,聲畫并茂,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工作者要用自己的工作成果,抓住觀眾,努力同觀眾交流感情。一條新聞的播出,它包括了幾個項目的工作,其中的一項,就是新聞現場的拍攝,畫面拍攝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觀眾的情緒,也影響到新聞收看效果,所以,電視新聞在認真做好采訪、解說詞、編輯等工作同時。要認真研究電視新聞的拍攝技巧。
一、執機方法和機位
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環境不同,新聞事件不同。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我們必須變換執機方式和機位。
1.肩扛執機拍攝。這種方法比較普遍,適合多種型號的攝像機,它要求將攝像機放在肩上架穩,右手緊握手柄,操縱開關進行聚焦和變焦,左手輕扶遮光罩或尋像器罩,適時調整光圈和焦距。拍攝時雙腿叉開,重心要低,力求支撐底部要大,保持機器穩定。肩扛攝像機運動拍攝時,雙膝應略彎曲,盡可能地以身體運動代替步伐運動。
2.徒手執機拍攝。徒手執機的方式較多,可將攝像機抱在懷里,也可將提在手上或放在其他部位,但不管執機的方式如何,首先要保持身體姿勢一直處于放松的狀態下,徒手執機時,要注意控制呼吸并把握好屏息時間,此種執機方式,可以站、蹲、立、趴,多拍仰角、俯角、運動等特定的鏡頭。
3.固定執機拍攝。一般將攝像機固定在三腳架、軌道車、升降機等。這種執機方式只要掌握鏡頭的運用,保持機器平穩就行,這種方式多用于大型會議實況,多機聯用等場合。
4.機位形式。攝像時間的基本機位形式,使拍攝時攝像機的視點和位置,基本機位形式由外翻拍機位,平行機位,內反拍機位和頂角機位等。
外反拍機位的畫面效果是在假想軸線一側兩個方向相對的機位形式,用這種機位拍攝的畫面,兩個被攝對象可以互為前景和后景。具有明顯的透視效果。
平行機位的畫面效果是在假想軸線一側和視軸相平行的機位形式可分別表現兩個人物各自與畫外的對手交流。
頂角機位的畫面效果和鏡頭是以貫穿兩個被攝對象的假想軸線為等腰三角形的底邊。并在其頂角設置機位的機位形式,它常用于表現對話現場的開始和結束。
二、鏡頭的操作
在電視新聞拍攝過程中,無論是推、拉、搖、移,還是拍攝的景別如何,都要保持鏡頭的平、穩、準、勻、快。
平:拍攝的畫面要是水平的,利用取景框來找垂直和水平線,在取外景時,搖著好地平線,取景要平。
穩:在移動中,不晃、不動、不抖。
準:畫面、取景起落幅搖準確,構圖、景別要準確,在搖鏡頭時。起幅落幅搖完整。勻:運動速度要勻,控制整個畫面的速度,運動鏡頭要果斷,不能斷斷續續。推、拉、搖、移要保持一個速度,明確節奏。
快:操作過程中,思想反應要快,搖敏捷,操作機器要快,思想中搖有預見性。特別是在搶鏡頭時,集中精力,不漏掉該拍的鏡頭。
三、電視新聞的拍攝
電視新聞的報道內容,應當面向全社會,面向全社會、面向生產、面向生活,這樣根據新聞內容不同,拍攝的技巧也不同。
1.時政新聞的拍攝。時政新聞指的是,有關國家、黨政和人民的日常政治生活的報道。有極強的目的性和被動性,因與政治有關,所以首先要明確政策,掌握政策界限,做好準備,不允許不拍,攝像、燈光要緊密配合。要準備好足夠的電池和磁帶,要隨場應變,關鍵鏡頭絕不能漏掉,尤其是新聞人物要首先拍下,其次是環境,如果有時間再拍細節,要求記者臨陣不慌,要有預見性,不能光跟著跑,抓緊時間搶拍關鍵鏡頭。最好少用運動鏡頭,多用固定鏡頭,要多變換角度,多拍為后期制作留余地,要多在點上下功夫。不要面面俱到記流水賬,領導人物盡量正面,景別小一點,要拍細節分鏡頭。遇到對群眾有普遍影響的重大新聞要多設機位,使整個活動比較完整。
2.會議新聞的拍攝。會議新聞屬于時政新聞的一部分。記者首先要明確開什么會,會議內容,解決什么問題。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哪些人物參加,達到目的是什么,這樣做到心中有數,最好事先看下材料,抓住領導講話的關鍵幾句拍下來,同時要把同期聲錄下來。拍攝中,關鍵鏡頭是:開幕、會標、主持人、領導講話、群眾反映、會場氣氛、發言、結束。要有始有終拍的完整,要多用運動鏡頭、搖鏡頭、移鏡頭,少用推、拉鏡頭,搖鏡頭要短距離搖,反對從主席臺搖到觀眾或從觀眾搖到主席臺。運動鏡頭搖大步慢走。
3.社會新聞的拍攝。社會新聞是反映當前社會生活,社會問題和社會風氣的報道,它屬于軟新聞,是建立在廣泛的社會興趣之上,社會倫理道德之上。這樣的新聞要反對公式化、概念化,不能無原則的拔高,要實事求是,因為這樣的新聞包括范圍廣。容納事件多,所以要與社會各部門有廣泛的聯系要有自己的新聞網,自己要有廣泛的興趣,要有工作熱情,時時處處留心,善于發現新聞,拍出的新聞要抓住重點,要打得住人,抓住人的心理,這類新聞有很大的時效性。鏡頭是第一位的,發生事件先搶拍鏡頭后在采訪,尤其突出事件要搶拍細節,保證厚度,完整性。記者要掌握自己的感情,掌握分寸,在詞句上要講究,畫面要盡量保持完美有點藝術性。少用運動鏡頭,多用固定鏡頭,景別大小結合,既能渲染了環境又能保證細節。
總之,拍攝電視新聞技術性較強,藝術性較深。知識性較廣,每個記者要認真掌握自己,多學習,多研究,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很好完成上級交給的任何采訪任務。本文只是個人在實踐工作中的體會,更多東西要靠在實踐中去體會摸索。因電視新聞總是理性和感性、想象思維的統一,起到對事物作客觀的報道,隨著電視事業的不斷發展,電視藝術對人們的審美觀念影響越來越大,電視攝像作為電視藝術整體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向人們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開拓了人類的視覺廣度和深度,我們必須不辭辛勞,不計得失,努力實踐、理論、再實踐,提高電視節目的質量和傳播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