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電視新聞作為電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電視宣傳中起著骨干、主體作用。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它所具有的聲畫并茂、鮮明生動的表現形式,越來越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和喜愛,在新聞傳媒的大家族中,也最富魅力,最具美感。
觀眾看新聞可以了解國內國際大事,獲得先進的工作經驗和做法,觀賞色彩紛呈的人間萬象,了解大量的科技信息,學到生活與文化知識等等。同時也希望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美的情操。那么,怎樣才能使電視新聞給人以美感呢,這就需要我們的電視工作者,提高審美意識,選擇真實、自然的新聞題材,巧妙運用電視手法,合理配置聲畫資源,才能制作出精美的電視新聞作品。給電視觀眾以美感。
一、新聞記者要具備審美意識
新聞通過記者的采制、編輯播發后,會有意無意地滲透人的意志、情感、智慧、能力,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有一定的審美意識。把美學與電視新聞學融為一體,增強鑒別該報道什么,該強調什么的能力。這就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工作實踐中,不斷學習、學習、再學習;充實、充實、再充實。首先提高自己的辯證思維能力,以科學的發展觀,認知事物,認識新聞事實。其次加強美學理論修養,提高美術鑒賞、音樂欣賞的能力與修養,在實踐中感悟美的真諦,進而用審美的尺度搞策劃、構圖、取景、造型;再用審美的尺度搞剪輯、字幕、特技、解說、配樂。以美的心靈、美的意念、美的技法、把現實生活中美的形貌、美的氣質、美的德操綜合起來,才能采制出更多更好的富有新聞美感的電視新聞精品。把最能體現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最能反映人民的情感,真正地代表人民利益的新聞事實展示給觀眾,讓觀眾在觀看電視新聞中體會到電視新聞的美感,享受一種愉悅。
二、電視新聞真實、自然才具美感
有人一談到電視新聞美感,就把它同記者在采訪中的刻意擺布、導演聯系起來,把電視新聞的拍攝手法混同于電影故事片、電視劇的拍攝手法,其實這是對電視新聞美的錯誤理解,恰恰相反,新聞美不同于藝術美。那些經過擺布、導演的虛構鏡頭,只能給觀眾帶來反感,而無美感可言。電視新聞無論是內容還是畫面,只有真實自然才具美感。
新聞定義已經很明確了,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電視新聞那就是通過電視手法采制的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它來源于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實踐。同樣,新聞美感也來自客觀現實當中,但并不是世上所有新發生的事實都是新聞,只有那些真實、樸素、體現事物本質,有意義的事實才能夠成為新聞,才能給觀眾帶來啟迪和對美的追求。近日央視播發的《我國“天宮二號”發射成功》的新聞報道。新聞場面壯觀。充分體現了我國科學工作者超凡的智慧和創造力,觀眾看后,無不對我國科技事業的迅速發展,屹立于世界之林而歡呼雀躍。還有平凡生活中的百姓故事,每期一個小人物的平凡故事,把主人公在平凡崗位、平凡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閃光點。以真實的畫面語言,樸實的文字敘述,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給人以鼓舞,催人奮進,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與向往。所以說,電視新聞真實自然具有美感。
三、有效配置聲畫資源,增強電視新聞美感
電視新聞如何發揮其獨特的聲畫并茂的傳播優勢,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這是電視新聞工作者一直研究探討的問題。可以說,有效配置聲畫資源,將圖像、效果聲、同期聲、文字解說詞這些構成電視新聞的基本要素,巧妙組合,合理配置,轉換成有價值的信息符號,讓生動的現場畫面、現場同期聲、現場效果聲與語言文字的解說,相互補充、相互襯托。再加之細致的后期制作,輔以點睛式的字幕包裝等手法,達到視聽和諧自然,服務新聞主題、升華新聞主題目的,增強電視新聞的美感。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呈現在記者面前的事實多種多樣。學會觀察生活,構思畫面拍攝角度,捕捉新聞現場的趣味中心,拍攝出具有美感的鏡頭來,把人類的自身美、環境美和生活現象美以及品德情操美展示給觀眾。
否則在電視新聞中白菜、蘿卜揀“一筐”,充斥到新聞中,畫面煙霧繚繞,或閑談或睡覺,所言不知何物,這本身就是對觀眾的不尊重,更無從談起給觀眾帶來美感。有的記者在采訪中,刻意設計擺布鏡頭,這樣只能給觀眾帶來死板、虛假的感覺。采制一條好的新聞,除了尋找最佳拍攝的角度和手法外,還要語言鮮明,生動簡練,恰到好處的運用同期聲,這樣的電視新聞才能給人以親切、自然的現場感、真實感,從而產生美感。
可以說共鳴產生美感。電視新聞中恰如其分的現場同期聲把生動、鮮活的新聞現場展示給觀眾,讓觀眾與新聞事件同行,產生共鳴,達到電視新聞給人以美感的效應。
應該說,一條好的給觀眾帶來美感的新聞,都是聲畫和諧的統一體,任何重畫面輕聲音,重聲音輕畫面的片面觀點都是不可取的,如果在現場采訪中,人物口形與語言不相吻合,觀眾就會感到極不舒服:如果報道一條嚴肅的新聞,畫面都是一些漫不經心的人,也會讓觀眾感到莫名其妙,這種聲畫分離的兩層皮現象,在電視新聞中仍時有出現,既影響了電視新聞視聽兼備的效果,也失去了新聞的美感,是我們電視新聞應該摒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