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忠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迫切要求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基層社區黨建,社區黨組織作為建設文明和諧社區的領導核心,這一職能定位明確了社區黨組織開展活動、發揮作用的著力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基層社區黨建,必須加強思想理論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區黨建;堅持服務群眾,推進社區黨建工作創新:增強黨員隊伍生機活力,建設高素質的社區干部隊伍;完善社區黨建工作運行機制,構建社區黨建和諧新格局。
一、社區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社區黨組織和社區政權組織角色定位模糊,影響黨務工作的開展。中共十六大第一次在黨章中明確規定社區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社區黨組織從理論上確立了領導地位,但是沒有制度保障。在居民自治的條件下,社區黨組織和社區政權容易出現角色定位模糊甚至錯位的現象。社區居委會是城鎮基層自治組織,同時又是在基層社區黨的領導下依法處理社區事務的基層政權組織。在社區黨組織的政治領導、思想引導下開展工作,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社區黨支部和居委會機構重疊、人員交叉任職,幾乎每個黨務工作者都兼任社區居委會成員,既負責基層黨建工作,又負責城鎮基層政權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同一人同時擔任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雙重角色,容易出現以黨代政和黨政不分的現象。同時,在繁重的黨務工作和社區居委會行政工作壓力下,難免出現精力不濟、顧此失彼的現象,影響黨務工作的有效開展。
2.社區黨建工作的物質投入不足。高水平的社區黨建工作需要強大的物質保障機制。但目前的情況是,社區黨務人員的待遇較低,辦公條件差,還經常在“干了事拿不到錢,給了錢也辦不了自己的事”的尷尬境況。究其原因,第一,絕大部分社區的經費來源有限,上級主管單位撥付的經費非常有限,大部分僅夠維持社區黨組織的電話費、水電費、辦公費等日常開支,其余活動經費嚴重不足,至于駐場單位和聯建單位贊助則日趨減少,并且很難保障。第二,社會職能由政府和單位向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和單位在將原有職能轉換給社區的同時,并沒有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把相關的經費下撥給社區。社區承擔社會職能的義務,而沒有相應的財力和物力支撐。
3.社區黨建人員素質不夠高,戰斗力不強。由于歷史的原因和現實條件的限制,社區黨務工作隊伍綜合素質偏低。黨務工作者的來源主要是靠上級委派或者社區居民中選拔,由于社區黨務工作者的物質待遇偏低,所以參與黨務工作的熱情不高,人數很少。同時,在開展黨務工作的過程中,部分黨務工作者思想觀念落后,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不強,有的甚至明顯缺乏黨務管理、經濟管理和社區管理能力,對“新目標,新格局”和“小社區,大黨建”認識不清;有的黨務工作者工作方式生硬,為民服務意識不強,工作成效不明顯:有的黨務工作者缺乏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與普通黨員和社區居民關系不密切;更有黨務工作者對黨務工作缺乏耐心、細心、愛心和恒心,對日常工作的煩瑣心生厭倦,不愿意同社區黨員和居民開展耐心細致的工作。
二、進一步完善社區黨建工作的建議
1.相關政策、體制需要進一步完善,為社區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掃清障礙,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第一,政府各部門在要求社區提供更多服務時,要及時“埋單”。應該按照“權隨事走,費隨事轉”的原則。實行責權統一的良性運行;決策部門需要向社區投入大量黨建資源、提供政策、資金和人才保證;鼓勵發展社區經濟,保證社區可持續發展;加大宣傳報道,引起社會的關注。第二,可適當引進購買服務的市場模式。在創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主管部門需要解放思想,大膽吸收借鑒歐美、特別是港臺地區的社會服務模式,即由政府出資向社會招募優秀、專業的社會服務,這有利于減輕社區黨組織的壓力,使其集中力量,做好本職工作。
2.社區自身有待進一步探索的方面。一要積極發展社區經濟,保證社區黨建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從當前情況看,讓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還不太現實,所以必須樹立發展社區經濟的意識;揚長避短,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如房屋出租、有償服務等活動增加租金、股金;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培育慈善文化,吸引本社區內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捐助于社區建設。二要創建志愿者社會服務模式。社區黨建需要吸收大量有分類、有培訓、有專業素養的志愿者,為社區發展和黨建工作的儲備人才。
3.要創新黨員隊伍教育管理方式。社區黨員的教育管理是社區黨建工作順利進行的基本要素,應該創新社區黨員隊伍教育管理方式,全面提高黨員隊伍素質,發揮黨員隊伍的先鋒模范作用。在教育管理方式上,應該充分發揮電化教育,網絡媒體和社區黨員活動室以及社區宣傳板報等媒介,占領黨建工作的陣地。社區黨委還可以通過建立“黨員之家”黨建網頁、宣傳欄、黑板報和意見反饋信箱等途徑,及時了解黨員的思想動態和生活情況。同時針對不同黨員群體的特點,采取靈活的教育管理方式。在教育內容上,突出時效性。采取黨校培訓、定期上黨課、定期和不定期的黨內組織活動等方式,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觀、人生觀教育,黨章和黨的基本知識教育,及時加強黨的最新理論教育,提高黨員同志的思想認識水平,激發黨員參與社區政治生活的熱情,增強其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同時,針對不同黨員特點,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內容。
4.要創新黨建工作管理體制和黨組織設置方式。社區黨組織要改變觀念,調整策略,強化為民服務意識,把社區居民滿意度作為檢驗社區黨建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同時,進一步完善社區黨組織和轄區單位黨組織聯建機制,明確各自責權利,理順領導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變條塊分割機制的劣勢為條塊結合的優勢。領導體制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農場黨委對社區黨總支的領導:二是社區黨總支對社區內黨支部的領導。還要完善組織體系,消滅黨建工作的“空白點”。一方面,沿襲傳統的縱向管理模式,加強社區黨總支對黨支部的縱向領導,充分發揮其作為黨在社區的最基層一級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另一方面,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主觀能動性,加強社區黨總支與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各類社會組織等的橫向聯系,及時掌握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情況。在這些組織和領域消除黨建空白點,積極發展黨員和建立黨支部,將黨的觸角伸向全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