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曉燕 劉 瑩 劉宇涵 王建飛 智聯梅 王建明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 武漢 430081)
2014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大眾創新創業高度重視。李克強總理多次對此做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要將創新創業作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生力軍,其創業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國家不斷推出各種相應的優惠政策,各地政府部門先后建立了服務于大學生的創業園區、創業教育培訓中心等。在政策的號召下,部分高校也創建了自己的創業基地,為學生創業提供支持。盡管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得到了各方面的諸多支持,但其現狀仍令人堪憂。一方面,雖然我國部分大學生創業基地已有一定的規模,在促進大學生創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仍有許多大學在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與管理模式上仍處于不成熟階段;另一方面,雖然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熱情高漲,但真正參與創業實踐的人占總數的比例較小。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率只有8.4%。在眾多的創業者中,成功創業率又僅有2%-3%。如何提升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率及創業成功率,研究小組圍繞該論題,以其所在學校—武漢科技大學為例,展開了調查研究,總結出大學生創業的困境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為了解武漢科技大學學生自主創業的現狀,包括學生創業意向及所需支持,發展狀況,創業中的困難及主要原因,研究小組采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兩種方式。首先通過隨機問卷對武漢科技大學在校學生進行了調查,共發放5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55份,其中被調查者男生占65%,女生占35%;隨后對已入駐創業基地自主創業的8名學生及基地指導教師進行了訪談;進而在訪談的基礎上對武漢科技大學25位在校創業者進行了量表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創業基地現狀,創業者素質要求以及對創業基地的期待。
近年來,武漢科技大學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創新性人才為目標,做到政策扶持、機制推動、平臺實戰、指導服務,不斷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大學生創業公司數量不斷增多,已注冊80余家,前后涌現了不少優秀的創業典型。
2015年9月,武漢科技大學創業基地正式建成,并成立學生創新創業工作領導小組及其領導的大學生創業指導與服務中心。中心制定有一套完整的審核篩選,定期考核及退出機制。此外,學校每年拿出200萬元作為扶持大學生創業的專項經費,設立大學生自主創業扶持基金。在其承載力范圍之內,創業基地目前已入駐近40支團隊。團隊發展情況各不相同,有運營狀況良好,盈利可觀的項目,也有處于起步階段,尚未真正盈利的團隊。創業者分布的領域較廣泛,主要集中在機械類,互聯網創業,其次是技術服務,商貿,文化傳媒一塊。機械產品的開發主要是依靠其專業背景,以及現有的專利技術展開創業,占比近30%,其中不乏虛擬現實,無人機,機器人,3D打印等高科技產品。互聯網創業的比例更高,達到37%,其中大部分是依托互聯網平臺進行商貿服務,占比近22%;此外也有從事APP,移動互聯網開發的技術開發團隊,占比15%。此外智力服務,文化傳媒的相關創業各占15%,主要集中在與大學生聯系緊密的項目上,如畢業季,翻譯,設計,校園推廣等項目。
總體上來看,大學生創業具有創新性高,技術含量也較高的特點。但是,科技服務類公司在創收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不如實體的盈利模式好掌握,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客戶開發難,導致盈利方式不理想;互聯網創業團隊也存在著流量不夠,用戶粘性低等問題。目前很多團隊處于初創階段,尚未摸清市場,建立較好的盈利模式,客戶積累不足,還未開始真正盈利。綜合來說,武漢科技大學學生總體創業比例較低,自主創業仍然存在諸多困難及問題,創業成功率較低。
2.3.1 創業想法
調查結果顯示,有創業想法的多,真正實踐的少。根據回收的455份有效問卷,71%的被調查者具有創業想法,同時近半數同學認為自己的創業想法有條件就可以實現。由此可見,在校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對創業有較高程度的認可。但提及創業想法的實踐問題,僅有5%的同學正在積極實施創業中,毫無疑問,現實中存在諸多方面的因素阻礙大學生創業想法的實踐,對此研究小組將在下文中作詳細探討。
2.3.2 創業意向領域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9%的同學有意在“科技成果與技術服務”領域內創業,同時調查也顯示,創業基地中的創業團隊48%的創業項目與“科技成果與技術服務”有關。其次,35%左右的同學會選擇“智力服務”與“互聯網平臺”創業。而打算以“加盟連鎖店”、“創意小店”形式創業的同學占比20%左右。以上數據說明,大學生創業的意愿更大程度建立在知識、科技成果的基礎上,在校大學生樂意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轉化到創業中。而社會上常見的“開店”創業在大學生群體中沒有受到青睞,這與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緊密相關。
2.3.3 創業者所需支持
根據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大多數同學認為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是具有一定的啟動資金,較高的創業者才能和優質的創業想法,這三項各占比約20%。而對于外界的影響支持如政府政策支持,學校政策及創業氛圍,親朋好友的支持及人脈關系,只有較少一部分同學認為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2.3.4 創業者所需才能和素質
通過對創業者所需才能和素質的進一步調查,研究小組發現無論是普通大學生還是在校創業者都認為:強烈的創業意愿,市場意識及創新精神,較強的綜合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創業者們在經過創業后發現“沒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創業路上會遇到不少瓶頸。”調查顯示:盡管個人的素質才能有所差異,但創業者們在這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著不足。此外,部分創業者表示缺乏經驗,團隊建設能力不足也是自身存在的主要問題。這說明高校創業基地在提供較好的政策支持及硬件服務的同時,全面而又具針對性的創業教育才是提高創業成功率的關鍵。
許多學校的創業基地的建設還停留在“掛牌”(僅僅響應號召建立,并未有效運營)階段,品牌影響力不夠,社會公眾甚至是在校學生根本不了解創業基地。在針對在校普通大學生的隨機問卷調查中,80%的普通在校生表示對本校創業基地不了解,65%的學生表示校園創業氛圍一般,僅20%認為校園創業氛圍較好。這與針對創業者的調查結果有很大出入,絕大部分在校創業者認為我校創業氛圍良好,創業基地雖處于起步階段,但為創業者提供了不少幫助指導。表明創業基地目前影響力較小,在基礎創業教育及宣傳推廣方面有所欠缺。
調查結果顯示,普通大學生認為阻礙自身創業的原因中,占比前三項分別是創業想法不成熟、缺乏資金支持、個人創業素質一般;而對在校創業者的調查中,缺乏資金、技術難以創新與團隊管理是創業者易遭遇的困境,其中缺乏資金支持居首位。由此可見,無論是啟動創業還是創業中,資金支持都必不可少。目前政府出臺的眾多大學生創業相關政策中,存在較強的不匹配性,大多數政策的貫徹執行存在障礙,大學生創業缺乏來自金融、咨詢業及其他社會服務業的配套扶持。
首先,整體上看,大學生創業素質偏低。我國基礎教育缺乏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及能力的培養,致使許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初期對創新創業存在盲區和誤區。根據對本校學生的調查,僅38%的大學生創業目的在于實現自己的商業理想和價值。甚至存在著因創業成本低而盲目跟風,或是為逃避就業,利用大學生優惠政策等創業不正之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來了全民創業熱潮,但我國大學畢業生創業成功率仍然很低,與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創業理念有一定的關系。
其次,武漢科技大學作為一所以理工技能類為長的高校,擅長對學生專業技能素質方面的培養,導致許多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間,創業意識未能得到有效的正向強化和轉化。接受本次調查的在校創業者都表示,除了自身專業技能素質之外的其他創業素質也需要得到進一步提升。
最后,大學生未正式踏足社會,缺乏社會經驗積累;另一方面,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所受創業教育不足:高校采取以專業作為劃分依據的培養模式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高效的創業團隊的組建;高校體制內創業資源相對缺乏,高校教師理論知識豐富但缺乏創業及實踐經驗,創業教育課程只采用了理論教學的方式,在校創業大學生難以獲得針對性指導。
3.4.1 基礎設施不完備
創業基地最基礎的功能就是為入駐的創業團隊提供辦公場所和便利的功能設施。以武漢科技大學為例,目前基地已入駐近40支創業團隊,各團隊均分配了免費辦公間、辦公用具以供其日常會議及辦公,內設桌椅柜。但校區分離而只有新校區設有基地,衛生設施不能滿足基本需求,基地網絡通信設施尚未搭建,這使得創業團隊在基地辦公存在極大障礙,給許多創業者造成了不便。
3.4.2 橋梁平臺服務功能未充分發揮
2011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根據高校畢業生特點和需求,組織開展政策咨詢、信息服務、項目開發、風險評估、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一條龍”創業服務。目前學校創業基地雖對以上服務都有涉及,但力度不夠。在校學生對基地所提供服務的了解程度、獲得渠道都了解甚少。對于入駐基地的創業者們而言,基地服務一對一的形式針對性強,但基礎創業管理知識咨詢、技術知識指導、融資擔保這些服務的數量、質量方面無法滿足在校創業者的需求。基地開展的相關活動諸如:創業交流會、創業講座、路演等雖然形式多樣,但缺乏規劃性和連續性,不足以滿足創業學生的內在需求。
3.4.3 缺乏市場化導向和活力
許多大學創業基地是以服務型企業的形式來對創業大學生群體提供服務與支持的,但是目前來看,除了少數的優異的創業基地在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取得了較好的盈利水平,大多數創業基地都很難從中獲得利潤,甚至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初期內低孵化率致使低的盈利水平,導致了創業基地缺乏活力,難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這也是目前眾多創業基地共同面臨的難題。
如何優化創業環境,全面推進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工作,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創業,提升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研究小組總結并提出了以下幾點意見。
4.1.1 強化相關政策扶持
大學生作為創業創新的生力軍,國家和地政府在此之前就有許多鼓勵支持和扶持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如何充分發揮這些政策的積極導向作用,在于各級政府如何深入落實。各級部門應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深入貫徹落實大學生創業支持工作,將其作為一項戰略性任務來抓。深入研究大學生創業存在的現實困難,增強各項創業扶持政策的針對性。與此同時,加強各部門間的監督協作,整合資源,優化操作方案和實施細則。
4.1.2 改善大學生創業融資環境
根據采訪和問卷調查發現資金成為阻礙大學生創業的一大問題,不少創業者在創業初期都遇到過資金不足、周轉不靈的困境。政府及金融機構應契合創業者的需求及選擇,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更加多元的融資渠道。高校創業基地可結合普惠金融青年創業扶持體系,積極幫助大學生擴展創業資金融通渠道,同時為一些優質項目提供融資擔保。
4.2.1 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創業價值觀
在不斷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同時,高校應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創業價值觀。正確的創業理念是獲得創業成功的前提,只有具備強烈的創業意愿和精神,才能克服創業路上的重重困難并成功。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創業基礎教育,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價值觀,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其堅韌、進取,誠信等良好的創業品格,為創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4.2.2 加強高校各部門緊密聯系,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改革
為了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高校創業基地應與學校各級部門,各學院展開緊密的聯系與合作,共同推動高校教育體系改革。研究小組認為:首先,創業領導小組要承擔起普及基礎創業教育的牽頭人和組織者的角色,將其有效地、針對性地落實到各學院、各專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品質和創業綜合能力。其次,創業基地可建立獨立的“創業創新學院”,在每一學年都接收不同年級的轉入。在通識課程及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學院建立自己的創業教學體系,不設固定班級,以技術,管理,財務,政策法律等分類設立不同的流動性班級,讓每個同學根據自身需要針對性選課學習,獲得創新教育學分,創新教育學分和普通學分具有同等效力。
通過對創業者的量表調查,研究小組發現創業者對創業基地的期待主要在于: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優化辦公環境;搭建項目資金雙選平臺,提供融資擔保或直接投資;加大對外宣傳,提升基地品牌。
4.3.1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創業基地作為大學生創業的支持部門,提供完備的基礎設施也是吸引創業者的重要因素。根據筆者的觀察與采訪,很多學校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給創業者帶來了些許不便,導致入駐基地的創業團隊較少在此辦公。在能力范圍內逐步擴大基地,優化基礎設施是提高基地孵化率的基本要求,也是吸引更多創業者和優質項目的前提。
4.3.2 發揮基地的橋梁、平臺服務作用
大學生創業發展時間較短,而大學生創業相關中介服務體系建設更晚,尚處于起步階段,很不健全,尚未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全面而有效的幫助和支持。大學生本身社會基礎薄弱,相關能力經驗缺乏。因此基地在為大學生提供完善的社會服務,促進大學生創業的發展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政策、工商注冊、財務咨詢、融資中介與擔保等都是基地應承擔的職責。這些要求基地具有完善的組織架構和管理制度,來保證基地各方面服務工作的落實。此外,在穩步開展日常事務的基礎上,基地不僅要利用學校師資力量,也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將導師門診,創業講座,沙龍及舉辦相關比賽納為創業基地常規化項目,與政府企業展開廣泛合作,積極搭建導師,資金,項目雙選平臺,推動促進學生創業。
4.3.3 提升基地品牌,市場化運行激發基地活力
提升高校創業基地品牌影響力,激發基地活力,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創業。這需要基地加大輿論宣傳力度,發揮創業成功人士的榜樣作用,與此同時建立自身品牌;引入市場化運營機制,打通基地與外部聯系,激發基地活力;在校創業者可以以基地為紐帶,形成創業聯盟,更有利于資源整合,解決融資難,市場客戶開發難等問題。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提升基地品牌,起到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效果。
[1] 蘇益南.大學生創業環境的結構維度、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6):117-121.
[2] 王季,李靖舒,李倩.高校創業教育基地發展現狀與建設辦法[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5,(2):152-155.
[3] 劉曉玲,付銓盛,李錦等.高校創業實踐基地管理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16(2):152-155.
[4] 祁鳴鳴,韓希.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研究[J].價值工程,2013,(6):149-150.
[5] 韓雷.論創業基地建設[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3,4(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