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岍
興平市農民增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對策措施
◎楊岍
我們興平市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市,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市(縣)和全省畜牧業十強市(縣),素有“關中白菜心”、“平原米糧倉”和“辣蒜之鄉”的美稱。全市總人口60萬,其中農業人口40萬,總面積5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2萬畝。糧食、蔬菜、畜牧和果業為全市農業四大主導產業。當前,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是實現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促進農民增收主要應該圍繞增加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以及轉移性收入。
我們興平市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市,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市(縣)和全省畜牧業十強市(縣),素有“關中白菜心”、“平原米糧倉”和“辣蒜之鄉”的美稱。全市總人口60萬,其中農業人口40萬,總面積5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2萬畝。糧食、蔬菜、畜牧和果業為全市農業四大主導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是實現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促進農民增收主要應該圍繞增加經營性收入、增加工資性收入、增加財產性以及轉移性收入。2015年,我市農業總產值完成40.65億元、較上年增長6.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250元,較上年增長了12%。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支撐農民增收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土地流轉難,影響了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目前存在著種植業比重偏高,特別是糧食種植面積大,養殖業、高效農業、設施農業比重偏低。
二是缺少精壯勞動力。盡管發展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但由于農村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人員以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主,發展現代農業缺少有知識、懂技術的精壯勞動力。
三是現有農業基礎設施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特別是容易受到連旱氣候的影響,盡管實施了一系列防蟲、抗旱、保增收的政策措施,糧食生產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減產。
四是農民增收渠道不寬、空間不大。由于經濟形勢下滑,外出就業難,加上大多數從事的是體力勞動,工資收入低、不穩定,從事二、三產業缺技術、少資金,市場風險意識不強,導致農民增收渠道不寬、空間不大。
五是城鎮化水平不高。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能力不強,限制了農民增收空間的進一步拓展。
對策措施:圍繞農民人均純收入四大構成部分,確定促進農民增收方向和挖掘潛力。按照“以秋補夏、以經補糧、以工促農、以質補欠”的思路增加收入。
一是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夯實產業增收基礎。進一步理清農民增收思路,繼續大力實施現代都市農業“一區三帶十園”(附后)和農民增收“四十萬”、“百萬”工程,加大農業投入,改善基礎條件,不斷提高現代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積極搭建土地流轉平臺,加快土地向園區流轉,向規模集中,提升規模效益。年內將重點扶持清水蓮菜、櫻桃、油桃、獼猴桃等千畝以上特色產業基地,保障現代農業園區一個、咸陽市級示范園區兩個,新增清水蓮菜八千畝,新增設施蔬菜兩千畝、時令水果一萬畝、辣蒜標準化栽培兩萬畝,生豬出欄90萬頭,建成省級“一鎮一業”示范鎮一個,一村一品示范村5個。
二是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產業發展條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保障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先決條件,要實現大集團作戰,采取三種方式完成:
積極制定更加成熟、更加穩定的涉農項目,采用集中捆綁使用的方法,建立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項目申報、實施審查制度,做到集中使用、定點投放、板塊化推進、高標準建設。
針對產業發展實際需要,對于投資量大的主干道路、大型水利設施可采用“BT”“BOT”的模式建設,由企業先行投資建設,政府通過項目爭取和財政配套的方式三年內償還。
建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電網工程。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政府免費提供建設用地,對企業、合作組織、群眾和投資建設戶,首先給予符合規劃的產業優先發展的權力,并給予流轉土地相應的政策優惠。產業發展要嚴格執行規劃要求,加快土地流轉,給與群眾不低于正常收入的租賃費用,積極吸引工商資本、產業資本、民間資本投資,形成統一的品種,規模發展的產業格局。
三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堅持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加大龍頭企業引進、扶持力度,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扶持一般農戶向專業大戶、專業大戶向家庭農場轉變,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努力提升規模效益,2016年將引進發展農頭企業10家,新增省級、咸陽市級龍頭企業各一家;新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創建全國示范省級百強社各一家,不斷延長產業鏈條,實現多渠道增收。
四是鼓勵農民自主創業,進一步拓展增收空間。大力實施“人人技能工程”、“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積極培訓新型農民,鼓勵自主創業。制定優惠政策,為創業農民提供小額擔保貸款,支持農村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引導農民發展鄉村旅游,促進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不斷拓展增收空間。要積極打響興平勞務大軍品牌,2016年,將在廣東佛山、上海昆山等地設立五個就業聯絡點,緊盯用工需求培訓農民2.7萬人,確保年在外務工人員達到11.5萬人,創收16億元。
五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增添農村發展活力。促進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融合發展,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加大全市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城鎮化建設、民生工程等建設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教育、醫療、就業等公共資源優化配置。要重點抓好咸陽市確定的“1辦2村”和我市的“3辦11村”建設,做出一批亮點,干出一批特色,帶動全市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同時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原則,加快區域特色城鎮化建設,努力走出一條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城鄉一體協調推進的統籌發展之路。
六是加大惠農政策落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積極完善城鄉低保、醫療救助、農村養老等救助體系,不折不扣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支農政策,積極設立農業專項扶持基金,特別是在土地征用過程中,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民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讓廣大群眾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紅利,最大限度的增加農民財產性、轉移性收入。
【名詞解釋】“一區三帶十園”:“一區”即依托毗鄰楊凌農科城的區位優勢,將興平建成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推廣示范區;“三帶”即北部塬坡生態經濟產業帶、中部設施蔬菜產業帶、南部清水蓮菜產業帶;“十園”即10個年產值過億元的現代農業園區。
(作者單位:中共興平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