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斌
中國居民消費“內冷外熱”原因
◎宋延斌
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一方面國內消費亟待提振,另一方面中國海外消費迅猛增長。本文探索從有效需求、有效供給、消費習慣、關稅等方面對居民消費“內冷外熱”的原因進行簡要分析。
曾幾何時,中國人出境還主要以政府、國有企業考察團為主,可在短短十年間里,出境的主體已經慢慢轉變為家庭,出境也由公務考察轉變為休閑旅游,隨之而來的是中國海外消費的“井噴”式發展。2012年,中國游客花掉了創紀錄的1020億美元,超越美國和德國游客,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消費者群體。這個數據到了2014年,又被刷新為創紀錄的1648億美元。與此同時,海淘代購也出現爆發式增長。一方面,國內消費增長乏力,而另一方面,全世界都驚嘆中國人的購買力。在這背后,所蘊含的問題值得我們做深入的探究。
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低收入人群有效需求不足。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基尼系數在0.3左右,1990年代中期達0.42,但到了2010年,已經達到0.48。這表明居民收入差距正在不斷擴大。居民收入差距、貧富差距過大,從而導致低收入者無力消費或消費很少。高企的的房價、較低的社會保障能力,導致低收入者儲蓄意愿高企,消費意愿降低,極大地阻礙了國內消費的提振。據中國勞動學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在崗職工年收入1萬元左右的“低收入階層”接近就業大軍的80%,他們只能分享GDP的40%左右,剩下的60%被高收入群體獲得。根據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低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大于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因而刺激低收入者的消費活動更易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
國內有效供給不足,難以滿足居民更高層次的消費體驗。海外消費熱原因看似在于商品的價格差,實質在于質量差。比如在中國消費者中享有較高美譽度的德國制造業企業和產品,其追求“質量過剩”的核心理念,使得“德國制造”成為質量可靠的代名詞。相比之下,我國大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制造企業都抱著“差不多就行”的心態,往往存在“什么賺錢做什么”的市場短視,缺乏定力和恒心,不愿在質量上追求極致,長期安于低成本競爭和低技術含量生產的產業末端,生產的商品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高品質消費需求。海外代購、海外消費等現象的出現就不足為奇!市場需求決定了社會生產,但社會生產往往滯后于市場需求。一部分中國消費者已經開始追求更好的產品,不惜用腳投票,這樣的新需求趨勢還將更加明顯,應引起國內企業的高度關注。國內企業如果不警惕和審視海外消費熱背后所傳遞的市場信息,依舊不聞不問,其結果必然是產品滯銷、市場丟失。如若我們的企業轉變發展觀念,正視需求升級、堅守“質量為上”,追求“質量過剩”,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在市場領域上深耕細作,中國制造和中國質量“升級版”就為期不遠。麥肯錫剛剛發布的一份報告稱,當下的10年,可支配年均收入能夠支付得起私家車和小件奢侈品的中國城市家庭比例將增長近6倍。顯然,中國消費繁榮才剛剛開始,而這種繁榮,更多的體現在消費者對高品質商品體驗上。在韓國樂天百貨的免稅商店,中國人人山人海,用旁觀者的話講,中國人不像在買東西,更像是在搶東西。這從本質上說,國人熱衷海外購物是因為中國制造的質量沒有達到消費者的預期。窮人買不起,富人不愿買,國內企業守著座金山,卻不知道怎么去開采。
炫耀性消費扭曲中國人日常消費觀念。先富起來的人,很習慣地會用消費向周圍的人展示自己的價值或階層的價值。同時,這種越演越烈的現象也會逐漸轉變成為國人的一種攀比性消費觀,使很多人形成這樣一種理所當然的心態。于是乎握大把美鈔的國人橫行全球,花錢如流水,其豪奢程度甚至到了令歐美富豪們瞠目結舌的地步:幾十萬的名表一買就是好幾塊,價值千金的貴重首飾伸手就拎一大包。中國人在海外特別是發達國家走馬燈式的密集觀光和見縫插針似的瘋狂購物,給很多“沒見過世面”的老外帶來強烈的心理震撼。而中國游客對異域風情的贊美,正在與當地商家對中國游客驚人購買力所表現出來的驚嘆競相呼應。不管在法國香榭麗舍大街,還是在美國紐約豪華商場,我們都能聽到商家們對這些人嘖嘖的驚嘆聲:中國人,真闊!據調查,縱然中國經濟總量已世界第七,但人均年收入剛過1000美元。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人均收入是10000多美元,是中國的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剛剛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中國人,卻能在國外大擺其闊。它體現了怎樣之和國民心態呢?
高關稅阻礙消費回流。商務部的一項調查顯示,就國內外價差而言,手表、箱包、服裝、酒、電子產品這5類產品中20種進口品牌高檔消費品,中國大陸市場平均價格比香港地區高出45%左右,比美國高51%,比法國高72%。拿日常護膚品在境內外價格差異作比較,一款500ml的雪肌精化妝水,哪怕是天貓大促,雪肌精官網套餐售價也達610元,這已經是在中國境內購物的相當便宜的價格。而在韓國樂天免稅店,該款化妝水售價僅折合人民幣390元左右,國內游客甚至可以直接在樂天網上免稅店上下單,去韓國旅游返程時在機場免稅店直接提取。如今出境已經相當寬松,高關稅已經成了阻礙消費回流的重要因素,這不利于消費者維權和經濟的發展,導致國家稅收流失嚴重。
2015年,在外貿遭遇“寒潮”、消費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拉動力的背景下,依靠低成本制造業擴大出口這條路已經走到盡頭。如何發揮進口的作用,拉動內需,促進外貿結構調整、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讓老百姓有錢花、敢花錢,把錢都花在國內,成了政府經濟管理部門思考的重要課題。商務部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居民的海外消費達1.2萬億元,仍是世界旅游主要消費群,這與國內消費不振形成巨大反差。目前國家出臺的降低關稅、建立免稅店以及發展跨境電商對促進海外消費回流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具體效果仍非常有限。下一步,相關部門還應該進一步提高國內消費的便利性,降低物流成本,改善物流設施、冷鏈設施以及檢驗檢疫設施。與此同時,引導國內企業提升質量、改進技術,向世界最優質產品看齊,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才能使真正我國經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經濟發展質的飛躍。
(作者單位:青島市黃島區社會救助與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