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科
淺析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的特點及對策建議
文/任科
當前,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大量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陸續“轉企改制”轉變為文化企業。由于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的特殊性,應當從監管機構、績效評價體系、財務和融資管理機制、企業制度等四個方面著力,來建立完善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管理。
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轉企改制;績效考核
文化企業國有資產與生產經營性國有資產的區別,主要表現為文化產業不僅具有經濟屬性還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它要求對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的管理首先是考核企業的社會效益實現情況,其次才是考核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而生產經營性國有資產的考評側重于資產的經濟效益和保值增值情況。
文化企業國有資產與文化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區別,主要有三點:一是文化企業的資產屬于經營性資產,具備經濟逐利性和經營合法性;而文化事業單位的資產屬于公益性資產,不得用于生產經營。二是文化企業的資產具有價值性和流動性,并可轉化為“資本”,實現價值形態上的保值增值;而文化事業單位的資產不具備資本功能,主要考慮的是實物形態的保值增值。三是文化企業的國有資產在考核時必須進行成本核算,兼顧經濟指標和社會效益指標兩方面;而文化事業單位的考核目標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主,并以社會效益指標作為評價標準。
(一)文化資產監管機構設置不統一,責權邊界不明晰
已成立的國有文化資產監管機構分為四類,包括財政部門作為監管機構、宣傳部門作為監管機構、單獨設立監管機構以及將監管機構分設在宣傳部和財政廳等。由于監管部門不統一,導致雖然解決了出資人缺位的問題,并實現了“管人管事管資產”,但無法出臺統一的管理標準和“管導向”指導意見,財政、宣傳、文化等部門與文化企業之間的關系也有待理順。
(二)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缺乏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
一方面,國有文化企業大部分都是從原來的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來的,無論是在思想意識上,還是在數據積累上,都對績效考評體系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準備。另一方面,國有文化企業在日常績效考評中存在“大鍋飯”平均意識較為突出、人為主觀因素濃厚、考核的隨意性較強等不合理現象。
(三)文化企業的財務管理和融資管理不適應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要求
無形資產是文化企業真正重要的核心資產。在財務管理方面,許多國有文化企業雖然已采用“權責發生制”進行核算,但多數企業賬面上仍只反映有形資產,對無形資產未進行單獨核算和財務管控;在融資管理方面,如果只對有形資產作價評估,低估甚至不估無形資產,必定會因為有形資產擔保不足或無形資產收益不確定等降低文化企業在投融資時的可行性和靈活性。
(四)國有文化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主要有股權結構呈現國有獨資或控股的“一股獨大”局面,法人治理普遍缺失;人力資源方面,表現為職業經理人匱乏、崗位設置不規范、尚未建立起長效激勵約束機制等;企業集團化管理薄弱、組織松散等。
(一)搭建全國統一的國有文化資產監管體系
1.設置統一的全國性國有文化資產監管機構。2011年設立的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已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和做法,建議在該機構的基礎上,吸收各地文化資產監管機構好的經驗和做法,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離”的原則成立中央、省級和地市三級管理體制的統一性國有文化資產監管機構。另外,考慮到文化企業國有資產所特有的意識形態屬性,建議該機構設立在財政部門,并形成一個由宣傳、財政、宣傳、文化、組織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的統一,負責指導國有文化資產管理的制度設計和重大事項,協商解決遇到的重大障礙與瓶頸等問題。
2.清晰界定國有文化資產監管機構的職能。借鑒國資委的機構職責及管理范圍,建議國有文化資產監管機構的監管范圍應包括公益性文化資產和經營性文化資產,并代表本級人民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和權利,參與制定文化企業的章程,委派股東代表,賦予文化企業完整經營權等。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關鍵績效指標(KPI)績效評價體系
1.加大績效評價體系的宣導力度。多數國有文化企業是由文化事業單位轉制而來的,很多員工對績效評價體系還不甚了解。為此,須加大績效評價體系的培訓和宣導力度,讓員工認識到績效評價作為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體系中的關鍵環節,需要無條件地建立和執行,進而在認知程度和思想層面都能夠真正接受該體系,獲取廣大員工的理解與支持,
2.建立合理、合情的KPI指標體系。這需要充分考慮企業制定的戰略規劃,并依據財務預算,建立起一套合理、合情的KPI指標體系。指標內容要涵蓋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中的主要方面,且必須符合企業實情并能落“地”執行。指標占比也要能反映職能部門或工作崗位的具體職責與技術含量,從而科學合理地體現出相關部門或崗位的工作績效和不足之處。
3.及時反饋績效考核結果。采用KPI指標進行績效考核時,必須做到“過程要公開透明,結果要及時反饋”。結果公布前,應約談被考核對象或采用書面形式征求其意見。結果一旦確定,就應按考核制度對有關部門或個人給予“獎優罰劣”,從而樹立KPI績效評價體系的權威性。
(三)形成科學的財務管理和融資管理機制
1.加強文化企業的財務管理,抓好預
下接(第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