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清亮
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中常見問題及對策探討
文/周清亮
企業只有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才能為企業長期而平穩的發展提供保證。企業在進行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中會遇到一系列的阻礙其完成有效建設問題,只有正視并恰當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建立持續有效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內部控制;風險評估反舞弊
中國很多的企業對內部控制不夠重視,其內部控制水平較國外知名企業有較大差距。由于內部控制對企業的運行,甚至生存起著重大的作用,所以國內的很多不重視內部控制企業在經歷了短暫的曇花一現后就消失了。因此,建立完善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是當前很多工業企業必須要做的事情。國家層面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中國財政部、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審計署等五部門于2008年6月份特別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并于2010年4月發布了與《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進行配套的《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同時,國家要求上述文件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上述企業經過近幾年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取得了較好的運行效果,同時也總結建設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及對策。
企業的管理層及員工內部控制意識淡薄是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中最大的攔路虎,企業管理層及員工認為建立內部控制是外部國家監管機構要求做的,認為是形式主義,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只是形式遵從。尤其是一些高管層對內部控制的漠視態度通過其行為傳遞到企業各層級,給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建設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性,如上下各層級對“簽字”的認識僅僅是滿足形式需求,而不是理解為相互“牽制”,進而讓設計好的控制活動形同虛設。
針對此種情況,主要從正反面、理論加實際的方面對企業的管理層及員工進行培訓,一方面,要培訓理論知識,讓大家學習了解內部控制及其意義;另一方面,需要盡量在本企業的過往行為中找到內部控制失效的真實案例,讓大家真正懂得內部控制及其意義。尤其是要改變高管層對內部控制的看法,通過高管層的認識、宣導和行為,來提高整個企業對內部控制的認識水平,并全力投入到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中去。
對于存在較多分公司、子公司的企業,往往會由于企業分布分散、總部管控力度不足、分公司/子公司高管認識不同等原因,造成各自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水平相差巨大。
針對此種情況,一是要加強對分公司、子公司內部控制建設的評價力度,通過評價來促進建設;二是在具有一定規模的分公司、子公司內設置歸屬集團總部直接管理或由集團總部與分公司/子公司總經理共同管理的具有一定地位的專職內部控制人員,來推動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建設、維護和監管;三是將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水平與分公司/子公司總經理的績效直接掛鉤,加強分公司/子公司總經理對集團統一內部控制體系認識程度。
相當一部分企業在建設內部控制體系的過程中急于求成,未有效的做風險評估體系,甚至是跨過風險評估工作,直接借用其他企業現成的內部控制手冊進行執行。欲速而不達,這樣子做出的內部控制體系形式大于實質,其真實的有效性是值得商榷的。
因為各個企業的企業目標、所處環境、本身特質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必須建立有效的風險評估體系,并結合具體、適用的風險評估結果設計、構建適合自己的內部控制體系。
內部控制體系不能避免多崗位合作的舞弊行為,所以有些企業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中不注重,甚至是為了減少內部控制成本而逃避反舞弊規范的設立。但從企業內部體系建設的實踐結果來看,建立恰當的反舞弊規則仍是必須的,并且反舞弊規范的建立與運行,會讓公司的管理層更能看到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價值。
舞弊的形成離不開壓力、機會和借口這三要素,要設置反舞弊規范就要在這三方面下功夫。其中,機會要素是內部控制體系反舞弊規范中要著重控制的方向。另外,反舞弊規范也不能不計成本,需要通過評估設置反舞弊規范的內部控制成本和舞弊可能帶來的損失,來設置恰當的反舞弊規范。
部分企業在構建內部控制體系時,錯誤的認為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是一個階段性的工作,建設好就一勞永逸了。這些企業在建立內部控制體系初期,內部控制體系的運行效果比較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外在環境、風險因素、企業內部條件等發生變化,內部控制體系已經變得不再適用了,導致出現風險漏洞頻發、控制成本大于收益等問題,進而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性大不如前。
所以內部控制體系一般是需要定期維護的。其中,在發生對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有重大影響的大事件時,是必須馬上對其進行調整的。企業必須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好后,持續地對其進行良好維護,以保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性。
[1]陳林林. JX公司內部控制體系構建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3.
[2]COSO.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M].方紅星,王宏譯.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3]袁春宇.中美內部控制發展的比較與評價——基于ERM框架的最新發展[J].國際商務財會,2008,1:46-48.
(作者單位:中國南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