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蕾
新形勢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
◎汪蕾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15年已躍居全球產銷量第一。但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依舊處于關鍵技術薄弱、市場發育不成熟的階段,正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就在新形勢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進行研究分析,提出強化市場驅動作用等產業政策建議。
從“八五”期間將新能源汽車列入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開始,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相對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體系。著眼長遠發展的頂層戰略設計:我國分別從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兩個層面,制訂了相應的頂層戰略發展規劃。先后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 年)》和《“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規定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目標,明確指出爭取在2020年實現累計產銷量達到500萬輛 [2],制定了詳細的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任務和保障措施。穩步推進的扶持政策: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及時制定和施行了產業扶持及管理政策:第一階段,啟動“863”計劃電動汽車專項,建立“三縱三橫”的研發布局;第二階段,將節能減排列入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任務,并對相關新能源汽車實施稅收優惠;施行《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第三階段,進一步增加財政補貼,制定和推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 年)》,鼓勵發展節能技術。逐步完善的準入標準:自2007年,先后制定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純電動乘用車技術條件》及《新建純電動汽車企業管理規定》,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的界定及分類,規定了相關企業和產品的準入及管理規范,確定了純電動汽各性能方面的技術指標 。適應產業發展的財稅支持:首先,免征或減少了針對消費者及企業的相關稅收;另外,對消費者提供高額的購車補貼;鼓勵在公共服務領域率先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對推廣使用單位購買新能源汽車給予補助。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的問題
關鍵技術有待突破。我國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產銷現實狀況是發展快而不精,產銷量多而質不優,在初具規模的背后是整體技術水平不高的現實,電池、電機、電控等許多核心技術我們仍未掌握。例如,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較低,核心原材料依賴進口,相關研發團隊缺乏,人才供應緊缺,很多已有技術已被市場淘汰,嚴重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地方保護嚴重。目前,各地區的地方保護政策嚴重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地方保護使得市場開放程度不夠,企業與企業之間無法進行直接的競爭,有競爭力的汽車得不到充分的發展,而缺乏競爭力的企業也無法在競爭中完成自身的改善與進步。
基礎設施不完備。目前,我國部分城市存在著基礎設施規劃不合理建設規劃與示范車輛推廣數量不協調,盲目建設充換電站的現象,造成充換電設施使用率不高;面向廣大消費者的停車位充電樁推廣緩慢,絕大多數城市沒有出臺明確的居民小區停車場等停車設施配電方案,部分地區電網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普通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面臨無處充電的尷尬。
政策依賴嚴重。近年來,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刺激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飛速發展,導致政策導向決定了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方向和程度,市場驅動作用嚴重弱化。例如,今年4月1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市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暫行辦法(2016年修訂)》,修改了相關新能源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比亞迪旗下的新能源汽車產品秦在短短五天內,退單量達到了訂單數的30%,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上汽榮威E550銷量暴增。
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建議
注重科研投入、人才儲備和模式創新。要解決關鍵核心技術落后的問題,首先必須要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應從長遠發展的角度進行研發投資;同時,注重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和引進,企業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在相關方面應積極展開合作;走開放創新的道路,探索新的研發模式,引進國外技術的同時,聯合多方力量進行核心技術攻關,由北京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成立的“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就是一個可借鑒的模式。
開放市場,鼓勵競爭。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充分發展是建立在有競爭力的企業得到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的,必須打破市場壁壘,削弱甚至取消地方保護,強化市場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的驅動作用。在一定的政策框架下,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形成良性的競爭,淘汰落后的企業和產品,有利于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模式。盡快出臺國家及地方對應的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和建設方針,明確基礎設施的建設方案、基礎路徑、運行模式及電價運行模式等相關細則。倡導多元化投資,通過批準特許經營等優惠政策,形成以國家投資為主,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共享成果的發展模式。對投資規模較大、資本需求較高的充換電基礎設施提供政策性補貼,依靠市場為基礎,政府為主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模式來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
逐漸淡化政府財稅扶持,企業實行交叉補貼。新能源汽車產業規?;_到一定程度后,市場的驅動作用應得到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稅扶持逐漸退坡,企業在該階段應作出相應的調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經歷這個階段,4月29日,財政部、發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四部委聯合下發的新一輪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正式出臺,在未來5年,補貼額度大幅退坡。企業在政府財政扶持淡化的過程中可以實行交叉補貼,這樣,在逐步發展中提升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的同時降低產品成本,提升消費者認可度。
做好細分市場規劃,提升新能源汽車競爭力。當前國內的電動汽車技術水平有限,和主流燃油車相比確實還存在很多不足,但并不是在每一個細分市場都處于劣勢。在某些細分市場,電動汽車有它獨特的優勢,要把當前電動汽車技術能夠支撐的、靠市場化運作能發展起來的產品和商業模式放開。這樣就能讓一部分細分市場的電動汽車產品依托市場而非補貼自行走出來,把整個產業規模做大,這也可能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動汽車發展道路。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初具規模的現階段,面對產業發展面臨的各種問題,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應在已有的產業規范和相關政策條件下,逐漸淡化政策驅動強度,提升市場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的促進作用,即向政策、市場雙驅動的發展模式轉型。
(作者單位: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