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以廣州市白云區為例,詳細介紹并總結了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的實施的標準、方法、關鍵技術及實施步驟。進而提出了促進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改造的幾點建議,以此加快城市科學合理地建設,為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虛擬參考站;城市建設
1 概述
城中舊村是指在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位于城區邊緣農村被劃入城區,在區域上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權屬、戶籍、行政管理體制上仍然保留著農村模式的村落。
為科學制定“三舊”改造政策,加快推進“三舊”改造工作,需要對全市城中舊村基礎數據進行調查。在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的過程中,政府對城中舊村改造實行全流程全方面的監管,一抓到底,負責到底,推進村民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創新。
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工作的開展,貫徹落實了三舊改造工作“夯實基礎,摸清城中村底數”的要求,為科學制定“三舊”改造政策,加快推進“三舊”改造工作提供第一手的調查資料,為更好地滿足白云區建設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為白云區建設服務、為領導決策提供完善、優質的數據服務,為構筑三舊改造數字平臺打下基礎。
2 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的要求
2.1 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概述
根據《廣州市“城中村”(舊村)改造基礎數據調查工作方案》和《廣州市“城中村”(舊村)基礎數據規范》的要求。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的內容包括:基礎地形圖測量、人口和戶籍調查、土地調查、房產測繪和調查、經濟數據調查以及歷史文保數據調查等。
根據《廣東省城鎮地籍調查測量實施細則》、《房屋建筑面積測
繪技術規范》、《廣州市數字地圖測量技術規程》和《廣州市城市規劃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數據標準(1:500 1:1000 1:2000)》等相關規范的要求,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的測繪內容應包括測量控制點、水系、居民地及設施、交通、管線、地貌、植被與土質等要素,并應著重表示與地籍要素有關的各項要素。
2.2 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的成果精度要求
對于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中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成果精度主要包括地籍平面控制點精度、地形圖精度和界址點的精度。地籍平面控制點的精度相對于起算點的點位中誤差不超過±5cm。地形圖中地物點點位中誤差小于等于±5cm,地物點間距允許誤差不超過±10cm。界址點的精度分兩級,等級的選用應根據土地價值、開發應用程度和土地管理需要而定。當界址點相對于鄰近控制點間距在50m之內時,界址點與控制點的間距誤差限差不應超過(1)式計算結果。
△D=±(mj+0.02mjD) (1)
式(1)中,mj是相應等級界址點的點位中誤差,D是相鄰界址點間的距離,△D是界址點坐標計算的邊長與實量邊長較差的限差。
當界址點相對于鄰近控制點間距在超過50m時,界址點相對于鄰近控制點的間距誤差精度要求如表1所示。
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中的房產面積測算包括房屋面積和用地面積測算兩類。其中房屋面積測算包括房屋建筑面積、共有建筑面積、產權面積等測算。各類面積測算的邊長必須獨立測算兩次,其較差在規定的限差內,取中數作為最后結果,其間距限差的精度要求由式(2)計算。
式(2)中,△S為限差,S為所量算的面積。
3 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的實施
3.1 城中村基礎數據調查的步驟
根據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的工作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和相對獨立性,工作細化分為村民戶與宅基地的關系情況調查、歷年經濟收入分紅情況數據收集、村財務年度收支情況收集、現狀用地情況調查匯總、土地勘界地類現狀調查統計、用地行政許可信息收集匯總、外單位征用用地信息收集匯總、三舊標圖建庫圖斑收集統計、現狀建筑測量統計匯總、歷史保護要素統計匯總等。其工作實施流程如圖1所示。
3.2 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的關鍵技術研究
3.2.1 虛擬參考站(VRS)動態測量技術
虛擬參考站(VRS)動態測量技術是利用地面布設的多個基準站組成GPS連續運行網絡,綜合利用各個基準站的觀測信息,通過精確的誤差模型修正距離相關誤差,在用戶站附近產生一個物理上并不存在的虛擬基準站,與用戶站構成短基線或者超短基線查分,用戶站接收該基準站的差分信息進行定位。本項目主要借助廣州市連續運行衛星定位城市測量綜合服務系統(GZCORS)進行VRS動態測量,實現全自動、全天候實時提供網絡覆蓋區域的高精度位置和時間信息,可滿足城市規劃、國土測繪、地籍管理、城鄉建設、環境監測、防災減災、交通監控等多種現代信息化管理的社會需求。
本項目利用GZCORS測設的控制點作為首級控制點,平面精度可達到±2cm,高程±3cm。VRS動態測量成果廣州市似大地水準面(GZGEOID)成果精確地轉換為1985國家高程基準。
3.2.2 高精度似大地水準面高程計算技術
廣州市似大地水準面是迄今為止我國地域最大、精度最高的城市似大地水準面,也是國際上最精確的局部似大地水準面之一,精度可優于±1cm。
如圖2所示,本項目新布設的GPS點高程采用靜態GPS測量與廣州市似大地水準面精化點聯測獲得精確WGS-84坐標,通過廣州市似大地水準面精化計算程序得到廣州高程。
3.2.3 地理空間數據GIS信息化技術
經過全野外數字化地形測量的1:500地形圖數據,仍是屬于圖面的數據,其屬性信息大部分是通過文字注記來體現,不符合空間系統信息應用的要求,需進行數據整理后進行入庫。如圖3所示。
數字化測量成果數據后期整理入庫的實施,需要從地理數據建庫應用的角度來對數據進行整理加工,并在整個制作過程中融入了數據建庫的計算機技術進行數據質量的監督和控制,使整個數據處理過程能真正體現出“合理、準確、科學化、規范化”的特點,使處理后的數據符合數據庫的標準能順利進入廣州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為廣州市的信息化建設以及相關的綜合應用提供良好的數據基礎。
4 結束語
城中舊村基礎數據調查涵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采集、人口、戶
籍調查、土地調查、現狀房屋數據調查、村集體經濟數據調查、歷史文物數據調查等內容,涉及三舊改造部門、規劃部門、國土部門、房產測繪部門、鎮(街道)、村經濟合作社、測繪部門、村民等多方協作,具有“協調難度大、數據量冗雜、質量要求高”的特點。文章在項目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三點建議:
(1)以“溝通機制”為橋梁,為項目協調保駕護航:建立正常溝通機制,建立突發情況應急預案機制,并定期向業主匯報工作進展。每個村域統一劃分好區域由專人負責帶測,定期和村委匯溝通,排解村民疑惑,使得調查期間未發生村民阻擾等不良現象。
(2)引入“智能GIS技術”理念,實現各類數據的信息采集、存儲、檢索、分析、輸出和交換功能。建立一個“動態、多源、多維化”的數據庫管理系統以滿足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3)以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三標管理體系”為基石,高質量、高效率完成項目。開展院級、專業和部門的三標管理體系文件培訓,宣講關于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的方針;增強員工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意識,了解三標管理體系文件操作要求,逐步把環境和職業健康管理要求融入日常生產管理活動之中。
參考文獻
[1]基于Internet的VRS/RTK定位算法模型及實驗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7(3).
[2]王志武,鄭永海.GPS在城市區域控制測量中的應用[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0,1:120-121+150.
[3]黃聲享,尹暉.變形監測數據處理(第二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4]吳浩,楊劍,黎華.GPS原理及工程安全監測應用[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
[5]馬全明.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精密施工測量技術的應用與研究[J].測繪通報,2010,11:41-45.
[6]陳俊勇,楊元喜,王敏,等.2000國家大地控制網的構建和它的技術進步[J].測繪學報,2007,1:1-8.
[7]唐衛明,樓益棟,劉暉,等.GPS連續運行參考站系統定位精度檢測方法研究[J].通信學報,2006(8).
[8]張辛,許其鳳,楊愛明,等.GPS數據處理軟件的功能與性能分析[J].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14,4:347-350+354.